4-7.「趁著我哄住金毗
書籍目錄
4-7.「趁著我哄住金毗

4-7.「趁著我哄住金毗

羅,趕快把孩子生下來!」



Bg W2

   有一對夫婦,過著有
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妻子快
要分娩了,痛得一邊呻吟一
邊在家裡滿地打滾。
   因為家裡太窮,別說
醫生,就連助產婦也請不起。
妻子這麼痛苦,丈夫實在看
不下去,於是跑到院子裡打
了一桶井水從頭淋下,開始
向他一直信仰的金毗羅大神
求救:

   「南無金毗羅大神,現在我老婆難產,痛得滿地打滾,求您趕快讓她把孩子平安生下來吧,求求您了。」
   水淋了好幾桶,又伏在地上三拜九叩,可是妻子還在痛苦地呻吟著。
   他想,只是這樣祈求,不供奉東西大概還是不行。可是家裡又沒有什麼可以上供的東西,只好許願說:「金毗羅大神,如果靠您的力量平安生下孩子,我一定供奉您一對銅製的牌樓。求求您,求求您啦!」
   他祈禱的聲音很大,屋裡的妻子聽見了,擔心起來,也顧不得陣痛了,大聲叫道:「銅製的牌樓那麼貴,萬一真的一下子生出來怎麼辦?」
   丈夫回過頭來,滿不在乎地說:「少囉嗦!趁著我哄住金毗羅的時候,還不趕快把孩子生下來!」
   丈夫用井水清潔身體,又三拜九叩地向神祈禱「如果孩子平安生下來,就供奉一對銅牌樓」,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副虔誠的樣子。
   然而,他的「祈禱」中其實隱藏著自私的盤算,想著「先跟神說供奉牌樓,等孩子生下來還不是我說了算。」
   到實現自己的願望為止,都一直裝出一副誠心誠意的樣子,等到願望實現了就轉頭不認帳。有這種虛假不實之心的,並非只是這個丈夫一個人吧。
   可能有人會說,「那種人怎麼能算信徒呢。我的信仰和祈禱都是非常虔誠的。」
   的確,也有人不是像剛才所說的笑話裡的丈夫那樣,想要去欺騙神佛,而是在非常認真地相信的。

4-8.「就沒有哪位神,能拯救沒有祈禱之心的我嗎?」

   日本明治時期的文豪國木田獨步是一名基督徒,因為得了肺結核,年僅三十六歲就死去了。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段充滿悲泣的記錄。
   國木田躺在茅崎市南湖療養院的病床上,對當初他成為基督徒時的受洗牧師 ── 植村正久訴說自己的苦悶。在記錄中,他這樣寫道:
   「氏云唯祈禱。云祈禱可解決一切事。極容易之事也。
   然余不能祈禱。非湧自衷心之祈禱,主亦不能容也。祈禱之詞雖極簡易,祈禱之心卻難,甚難得之。誰來救此不能祈禱之心耶?」
   (祈禱的話語雖然簡單,但是在死亡帶來的不安與恐懼面前,我卻沒有相信神的心,也沒有向神祈禱的心。有沒有誰,有沒有誰來拯救我這個連向神祈禱的心都沒有的人呢?明明心底無法相信,卻讓我去向神祈禱,這怎麼可能做到呢?!)
   最後他說,「誰來救此不能祈禱之心耶?」(就沒有哪一位神,能夠拯救連祈禱之心都沒有的人嗎?)

   如果像國木田那樣,認真地凝視自己的内心,就會發現對於神或佛這樣的存在,我們其實既沒有純粹的相信之心,也沒有純粹的祈禱之心。
   名醫阿彌陀早就看穿了,古今中外的全人類,都是既沒有相信之心,也沒有祈禱、繫念之心,根本無法認真地坐禪、冥想的人。
   看穿了所有人實相的彌陀,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出了結論 ── 要想拯救所有的人,唯有透過無條件的拯救,因此彌陀才發下了無條件拯救我們的誓言。
   我們聽聞這無條件的彌陀誓言,在清楚得知彌陀的誓言「是真實的」、「不是謊言」,被彌陀誓願不思議所拯救的 “聞” 即信之一念,「對死後黑暗之心」的疾病就會徹底痊癒,得到無上的幸福。
   這就是在“聞” “信”「原來彌陀的拯救是無條件的」一念獲救,極盡於聽聞的教義
   那麼,所謂聽聞,是指怎樣的聽法呢?

4-9.「聽」,就是認真地聽,深入地理解接受

   親鸞聖人將「聽」與「聞」嚴格地區分開來,教導我們這兩個字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
   首先,「聽」指的是直到於一念治癒「對死後黑暗之心」的疾病、獲得無上幸福為止,我們所經歷的路程。
   也就是從講說彌陀誓願(誓言)的佛教老師那裡,認真地聽「彌陀誓言」的本、末,並且深入地理解、接受。
   「彌陀誓言」的本和末就是說:
   彌陀發下誓言的對象,是什麼樣的人?
   彌陀發誓要給予怎樣的拯救?
   彌陀發誓要如何拯救?
   彌陀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是怎樣做的?等等 ……。
   認真地聽,正確地理解這些内容,就是「聽」。
   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去聽就會發現,自己雖然在聽彌陀的誓願,但是卻很難真正地理解、接受。
   必然會湧出懷疑、反駁的心:
   「我不覺得自己是那種被一切諸佛捨棄的極惡之人。」
   「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得到無上的幸福呢?」
   「無法相信 “南無阿彌陀佛” 這六個字裡,有那麼了不起的力量。」
   「像我這樣的人,是不是已經沒救了?」等等。
   越是聽,越是不斷湧出對「阿彌陀誓願」的疑雲。
   出現這樣的懷疑之心,正是在認真聽「彌陀誓願」的證明。
   然而,阿彌陀本來就是在對這些全都瞭若指掌的基礎上,才製造出了能夠破除這些疑心的特效藥—— 「南無阿彌陀佛」。
   因此,這些疑惑心於一念(瞬間)徹底消失的時候必定會到來。
   直到對「阿彌陀誓願」的疑心於一念徹底消失為止,認真地聽這個阿彌陀的誓願,這就是聽聞的「聽」。

4-10.「聞」,是指疑心盡消、難治之症痊癒的一念

   接下來,聽聞的「聞」,指的是對「彌陀的誓願」疑心盡消的一念。我們於一念聞信彌陀完成「南無阿彌陀佛」這副特效藥的「本、末」,成為來世必能往生極樂淨土之身。這一念,就被稱為「聞」。

   關於「聞」,親鸞聖人明確告訴我們:對彌陀誓願「無有疑心」,就是「聞」。為什麼親鸞聖人說的是對彌陀的誓願「無有疑心」,而不是「無疑心」呢?「無疑心」和「無有疑心」,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比如說,問朋友「能不能借給我一百萬?」朋友拒絕說,「我沒有一百萬。」
   

●  聽 聞

聽聞

「聽」是指直到痊癒為止聽佛法的路程。 
「聞」是指疑心盡消、難治之症痊癒的一念之時,用豎線表示。
痊癒後,會懷著感謝之心,情不自禁地聽聞佛教。

   朋友這樣說的話,在五年後或是十年後,說不定能夠借給你這筆錢。因為他以後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入。
   但是,如果朋友拒絕的時候是說,「一百萬?對我來說擁有一百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意味著今後不管過了多少年,從這位朋友那裡借到錢的可能性都是零。
   「無」,說的是現在的情況,將來或許會「有」。
   親鸞聖人所說的「無有」,則是指將來也「絕無『有』的可能」,所以這兩個詞差別很大。
   親鸞聖人所說的「對『阿彌陀的誓言』無有疑心」,就是指對「彌陀誓言」的懷疑永遠消失。
   這一念,是我們聽聞佛法之路的終點,也是人生的目的完成的時候。
   親鸞聖人就是把這無明業障之病(「對死後黑暗之心」的疾病)徹底痊癒、成為無上幸福之身的一念,稱為「聞」。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