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辯證開放
書籍目錄
眼光:辯證開放

眼光:辯證開放



Bg C1 (2)

   在中國先秦諸子的學說中,
最具辯證眼光當推老子、莊子與
兵家,莊子又有較之儒家更多的
開放性。

   所謂辯證眼光,就是多方
面看同一事物的方法。進中有退
的成份,成功中有失敗的萌芽,
生中有死,興中有衰,這就是辯
證眼光的運用。它不是處事畏首
畏尾,停滯不前,而是明智地揭
示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一事物
在主要方面發展,次要方面也在
發展,到了一定的時候,物極必反。

   知道這一規律並不是人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行爲上興而防衰,勝而防敗,得而防失,把握事變,變被動爲主動,這樣,人就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基於這種樸素的辯證眼光,莊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包藏禍心的例子。比方說,爲了祭祀,牛被突然圈養,吃著好飼料。到了祭祀的日子,還披紅掛彩,吹吹打打,被推上祭場。那時的牛可謂榮耀之極。可是一轉眼,血染利刃,這時此牛即使潸然下淚,再想過吃草喝水拉車的日子也不可能了。如此看來,野鶴沒有固定的食物供養,它花許多辛苦才找到食物,但它卻靈魂自在,生命安全。

   他關於人文上的格言警句尤其放射永恆的眞理光輝。如他說:大道是不可以稱說的,大辯無須言辭,大仁用不著做出慈愛的表示,最大的廉潔必然當仁不讓,最大的勇敢絕不表現出氣惡聲高的賭狠(《齊物論》)知道這「大道」,便知人的感覺最難解釋與描述,像藝術作品創作與欣賞,像人的認識與心理的無限性。這絲毫不是說理論不重要,它可以指引方向,明確範圍,但更重要的是實踐,實踐中領悟認知天外有天。明白這「大辯」,便知語言的作用常常貧乏,事實勝於雄辯。社會常常出現冤屈,如歷史上吳王殺伍子胥,秦皇殺韓非,秦檜害岳飛。當時的受害者能申辯清白麼?但歷史一言不發,卻說清了人間所有是非曲直;或者,它只見於人心,不見於正史。同樣,於仁義,於廉潔,於勇敢,過分表現造作,必然是在弄虛作假。憑此可知人知事,亦可使自身善處。

   辯證地看事物,全面、深刻,必然地有著向前看的開放性,所以,莊子辯證的眼光總是與開放眼光聯繫在一起的。黃河浩大,流到大海,方知自己渺小;井底之蛙,坐井觀天,怡然自得,海鱉告訴它大海的盛大,天空的無限,令它吃驚(〈秋水》)。淺顯的寓言有著啟迪人心智的道理。個人的智能畢竟有限,即便聖賢;眞理是發展的,生活之樹常靑。所以赤子之心不可棄,祖宗之法不可不變,聖人之言不可不修正,學生必然超過老師。因此,祖先、老師對後輩與學生總是「送君自其涯而返,君自此遠矣」(《山木》)!
   正因此,人生、社會才有美好的未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