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人間世》《齊物論》語譯
一個人即使道德純厚、行為
誠實,也未必可投合他人的口味;
名聲好,聲譽巨大,與他人沒有矛
盾,也不一定可以溝通別人的思想
感情。
強行把仁義道德一套道理在
惡人面前說長道短,這樣做無異於
藉別人的罪過來標榜自己的美德,
這就叫做害人。害人之人,反過來
就會被人害。(聰明的人不能不了
解這世故人情。)
一切蠱惑人心、閃爍其辭的做法,
都是聖人要設法排除的。聖人決不
輕率地把事情託付於庸人,這就是明察與知人。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們都不加思索地指責這種做法,說這樣的人虛偽,道德不好。但是爲人處世,哪一個人又不有些隨機應變的靈活機智呢?所以,人們批評是一回事,但或多或少運用這種做人技巧又是另一回事。
但有沒有比這種變色龍式的做人技巧更高明的技巧呢?孔子曾向顏回談了這個問題。
■ 知可為而為
那天顏回拜見孔子,向他辭行,說要到衛國去。
孔子問:「到衛國去幹什麼?」
顏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君主,年輕專橫,驅趕老百姓賣命,死去的人就像枯草填滿了山澤。人民無可奈何,他自己卻不知過失。先生曾說,安定的國家我們就離開它,危亂的國家我們就留下來,這就像醫生見了病人,不能不管一樣。因此我想侍候在衛君左右,幫助他,也許衛國還有救吧!」
「只怕你一去就會被殺害。」孔子說了一番道理。
世上的道理不能混雜,混雜了就會頭緒多,頭緒多就容易出亂子,出亂子就必然引起憂患,憂患到來時想要自救也來不及了。
古時候的至人,處世爲人總是先察問自己,然後再考慮別人。假如考察自己的工夫還沒有做到家,哪還有閒工夫顧及殘暴的人所作所爲呢!
再說,人們應當明白,道德爲什麽扭曲失落,智慧又爲什麼鋒芒畢露,充滿殺機。
道德的失落歪曲,是爲了爭名聲。智慧的濫用是爲了爭取勝利。
相傾軋,這樣,道德就會被當作旗幟揮舞,智慧便成爲爭鬥的工具。二者都是害人的凶器,是不可以隨便實行的。
況且,一個人既是道德高尚,言行樸實,也未必能投合別人的意趣;名聲好與人沒有利害衝突,也未必能與別人溝通思想。
既然如此,明知人家殘暴凶惡,卻大肆談論仁義道德,這不是藉別人過失與罪惡來顯示自己的美德麼?這對自己是賣弄、炫耀,對人是害人,糟蹋人。
害人的人,別人一定會反過來害它。
假如衛國君主眞是喜愛賢能之士的人,那他必然厭惡、鄙棄不肖的行爲,哪裡還用得着別人再去指導、要求他呢?
■ 惡人必有惡人扶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 惡人必有惡人扶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孔子還說:只要惡人註定作惡,並且繼續作惡,那他前後左右也必定是一些作惡的歹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去規勸衛國君主,只要規勸的人一開口,不需衛君言動,他手下的王公大臣就會群起攻擊規勸者,拿自己的辯才來困擾規勸者,同規勸者爭鬥。
由於爭鬥,規勸者眼睛迷糊起來,臉色平和下來,嘴裡就喃喃不已,表情就會恭恭敬敬,更加尊禮守法。内心明知衛君不對,明知衛君的王公大臣在爲虎作倀,因寡不敵眾,也只好妥協了。
這樣的結果,就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這就是惡性循環,越救越糟糕。
開頭尚且如此,以後便沒完沒了。最後的結果是,勸說者因規勸不見效果,便反覆勸說,這樣弄煩了惡人,惡性發作,規勸者就難逃刑戮了。關龍逄和比干這兩人就是先例。
關龍逄和比干都是大賢臣。夏桀因痛恨關龍逄,關龍逄便被斬首。商紂王厭棄比干不斷阻止他作惡,比干便被商紂王挖心剖腹。
關龍逄與比干身遭橫禍,就是因爲道德名聲。因爲道德名聲,以下級的身份去干擾國君的朝臣,又以這種身份與理由去違抗國君的旨意。所以,國君便不顧他們的道德修養殺害他們。
孔子說:「儘管這樣,你還是說說你的想法,讓我聽聽。」
「要是我容貌端莊,說話謙虛,做事兢兢業業,一心一意,這樣可以麼?」
「這怎麼行呢?」
惡人並不認爲自己殘暴,言談舉動自有自己一番道理。他飛揚跋扈,又喜怒無常,自以爲這是自己的陽剛之美。一般人不敢違抗他的旨意,他也便藉此壓抑別人善言忠告,以求得自己的稱心如意。
惡人天天拿小恩小惠去感染他也無濟於事,天天拿仁義道德大道理去開導他,更是適得其反。
既然這樣,規勸者固執己見,內心裡一再批評,而嘴裡卻不敢說一個「不」字,那於事情有什麼好處?
顏回說,那就只有做到內心正直無私,外表依順曲從,講現成話,模仿古人。這樣有赤子之心,與衆人爲伍,人家也不會從我身上挑毛病。但我的言行中仍有諷諫意義,像這樣,可以不?
孔子說還是不行。
指正別人的條條框框總是很多的。但這樣做雖然是一個辦法,平庸了一些,倒也可以免罪。事情只能做到這一步,那感化別人就不可能了。這樣,顏回也就是一個想當然、自以爲是的人了。
■ 靜可制動,靜可制惡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 靜可制動,靜可制惡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顏回便請教孔子,授給他更好的辦法。
孔子說:「虔誠齋戒,我來說給你聽。什麼事,只要用心去做便不容易。認爲事情容易做,本身就不合做好事情的道理。」
顏回說:「我家很窮,沒酒喝,沒葷腥吃的日子,已有幾個月了,這樣可算是齋戒了吧?」
孔子說這只算是祭祀的齋戒,不是心齋。
心齋是專心一意,凡是不動感覺,不用心神,只用氣去感受。比如,耳朵的作用,止於聆聽外界的事物;心的作用止於適應周圍的環境。氣,虛靜空明,適應萬物。只有真正了解世界萬事萬物規律的人,才能達到這種虛靜空明的境界。
顏回恍然大悟:「以前我沒有找到通向心齋的道路,實際是因爲一切從我出無我,這就是虛靜空明吧?」
孔子說:對了!去衛國切莫插足要害部門,不要爲虛名所動,在規矩之中盡可悠閒自在。能聽進你的勸說,你就說,聽不進就住嘴。可以在那百事不管的部門裡工作,任何事不得已就應付一下。這樣也就差不多了。
一個人走路不留腳印很容易,要不在地上走就難了,爲人情所驅使,行爲容易作假;爲自然所推動,就難以作假。鳥有翅才能飛,沒有羽翼就不能飛。
心神能虛靜,就會生出智慧的光輝,種種吉祥就會產生。假如心神躁動,人雖坐着,心已像匹野馬在亂跑。
讓感官向內傳達訊息,排除種種雜念,靈感、智慧產生出來,一切惡劣環境都可駕御,何況對付一個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