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除迷惑
書籍目錄
2.解除迷惑

2.解除迷惑



Bg W4

   人生在世,總是需要一些聰明心機的,否則,個人何以立身,社會歷史何以發展!
   但人之聰明心機總還須適度,有一個正當行使方向,否則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就是:做人聰明難,聰明到一定時候,則糊塗難。以我們中國人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到糊塗更難。這其中有一條道理:愚是大智,拙藏大巧。

不要過分

   眞正的聰明,重要的一條是:不要過分。安於自然常態,不可畫蛇添足。
   打比方說吧,脚的拇指旁又長出一指,人稱「拼拇」,五個手指外多生出一指,人稱「六指」,這可都是天生的喲。但從人所共有的體貌來講,則是多餘的。又比如,附生於人身上的肉瘤,和大氣疱,雖是從人身上長出來的,但從人生來的模樣說來,卻是多餘的礙眼的。
   人活在世上何嘗不是如此呢?過分地宣揚仁義,像孔丘那樣,這不也是濫用了聰明麽?孔丘開了頭,許多人都跟他學,用所謂虛假的仁義道德騙取功名利祿,這人的聰明,對社會,對他人還有什麼用呢?不僅沒用,還成了社會的贅疣!
   所以,由駢拇與六指的道理看,人在各個方面的才智都不可過分,一旦過分就會走向它的反面,成爲生活的累贅。

   在有些醫生的眼中,起一陣雞皮疙瘩,打一噴嚏,一點皮破血出,都會引起無限驚駭,都可能是不治之症的先兆。自己患了一種職業病,同時也讓只有些微不適的就診者,驚恐一場,務必做一個全身徹底的檢查,才算放心。
   而執着於書本的人,各種學說、敎條知道得太多,便愛窮求事理,咬文嚼字,自以爲才學豐富,實際是讀死書、掉書袋。社會變化,人情複雜,生活不只有書本,這樣的讀書人一到生活實際中,便感技窮力拙。這就是坐而論道,文章誤人。

   而精神過分敏感的人,總是想法多。與人交往,一次交談,偶爾隻言片語,甚至一種表情,一個招呼,就會分析出很多。人家對我怎麼樣怎麼樣,自作多情,自尋煩惱。雞蛋裡挑骨頭,或針眼大的的小孔挖出城門大的窟窿。無事生非,小事生出大事。自己精神受苦,同時弄得與人關係緊張,又是一層苦處
   這是爲什麼呢?
   不可過份!不可困於心造的幻影!

小惑與大惑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人總有許多迷惑。不迷惑於自己的心智,就迷惑於外部環境。
   這迷惑的壞處可大啦!莊子說,小的迷惑會使人不辨前進方向,大的迷惑會使人改變自然本性。
   憑什麼這樣說,莊子舉了虞舜帝的例子。虞舜不是倡導仁義來拯救天下嗎?果然,天下就沒有哪一個人不爲仁義而疲於奔命。這不是拿仁義來改變人的本性嗎?所以,夏、商、周三代以來,可以說天下沒有哪一個不因外物的引誘而改變自身的本性。
   仁義這東西也不是說根本不好,但疲於奔命地追求仁義,這仁義已經不仁義了,那人性不是迷惑了嗎?

   說到底,對於人來說還是一個名與利的問題。
   小人爲了取得一己私利而賣命,有點身份的人則爲撈取不朽的聲名而喪身,爲官作宦的人則爲了保全自家的身家性命,聖人則爲天人奉獻熱情與才智。這種種,所作所爲雖然不同,因此產生的名稱聲譽也不同,但在傷殘人的天然本性上,把自己當作犧牲品卻是一樣的。

   再講個故事,男女二人一起放羊丟了羊。女問男做什麼去了?男說:看書。男問女做什麼去了?他說擲骰子玩去了。
   二人所做不同,在丟羊這一點上卻是共同的。

   伯夷爲了名聲餓死在首陽山下,盜跖爲了私利喪命於東陵山上。這二人死因不同,但他們在殘害人性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人的本性這一點是根本的。人做一切都應當是表現人的本性的,不食、不暴、不惡、不苦,使人人快樂、舒適。如果是爲了名利,不管是以仁義來號召,或耀眼的旗幟來揮舞,那都是一種迷惑。或迷惑於心,或迷惑於形,或心形俱迷惑。

明察
(按這↙閱讀,再點收起)

   天論大惑或小惑,要心中不被迷惑,那就要明察。
   明察自然要一雙明亮的眼。眼的明亮從哪兒來?人的自身性情。
   人只要活着,就會有迷惑發生。
   古代人有古代人的迷惑,現代人有現代人的迷惑,或者說現代人比古代人有更多的迷惑。
   現代人,年年有新浪潮,年年有流行色,還有更多的機遇的引誘,廣告的蠱惑。這時,個人要選擇,選擇的前提是明察。

   莊子說,他說的明察,不是說要能看到別的什麼,看到身外之物,而是要返觀自身,這就是人自身的性情。
   莊子認爲不看到自身性情,而只看到別人臉色;不是從自己的性情、智慧,而是從別人的指使,驅趕中去奔走。這樣的結果呢,使別人在應得的方面有所得,但不能使自己在應得的方面有所得,使別人應有的滿足得到滿足,但自己應有的滿足卻不能滿足。
   對於這樣的人呢,不能明察是肯定的了,而對於這樣的本身呢,要不是 心靈麻木,睡着了還沒醒,要麼壓抑自己的本來願望,屈心抑志遷就現實。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是對人天然性情的扭曲。
   醉心於功名利祿等等身外之物,躬行仁義也說不上是善良;刻意求取多才多藝,也說不上完善與聰明;通曉五音,明辨五味,也說不上明察。

   眞正的仁義,只是保養自然,善於自得罷了。眞正的善良,並非只了解仁義,不過是要順應自身的情性發展罷了。
   眞正的聰穎,不是要只聽別人說什麼,而是要返聽自身罷了。
   這所有就決定着自身的明察。
   懂得明察,懂得人的天然本性的寶貴位置,便知道在現代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正確位置。
   不在浪潮中隨波逐流,又能找到適合於自己的一朵浪花。
   不在流行色中盲目漂流,又能不失時機地捕捉到自己的色彩。
   不爲喪失人生天性的名利誘惑。
   秉持自然,便是實實在在的人生。
   如此,無功,則心安理得;有功,則功德無量!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