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增上學
書籍目錄
第四章 三增上學

第四章 三增上學



Bg A3

   各位法律系同學:

   在首次的講演中,我曾經講過,若把所有的佛法總結起來,無非是在表明佛教的原則,只是使我們真正看清萬物「什麼是什麼」的真相,直到能正確地實行那些事物罷了!我們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闡明這個題目,每一部參藏經典純粹是在講述「什麼是什麼」。接下來也清楚講解出這所謂「什麼是什麼」的主要內容在指出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沒有什麼值得沈溺、要求或執取的,這即是參法印-參種不變的原理。雖然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但無明是讓我們去執取的力量,使得我們沈迷、攀緣於事物上,於是產生各式各樣的苦,沒有辦法減輕。前面所提到的,都是佛教中一部分的深奧精華所在,我們必須先要了解這項重要內容,才能了解其他的行持,以便能更輕易地去熄滅掉各式各樣以欲望煩惱和執取為根源而產生的「苦」。因此,今天我們就要繼續講述:到底要怎樣和用什麼方法來斷除執取?特別是我們普遍了解,而且時常聽聞的參種佛教原則—戒、定、慧。戒、定、慧的重要性是熄滅由四執取所「生起的苦」,是各位的修行要點,它有著固定的層次,次第的增上。至於那些沒有足夠能力去實行高層次行持的人,也可以先從基本階段開始,然後才逐步向高層次的修行邁進,這樣就能很善巧地斷除執取或欲望煩惱,因此必須要有次第的修習階段或增上學。

   這參種層次的行持定名為「參增上學」,最初的層次稱為「戒」,原則上是不使別人痛苦的做法,也就是依照著一般正確的原則來修行,它與社會是息息相關的,甚至關系到我們的家和我們使用的各種東西。在不令事物生起害處、弊病和危險的情形下,我們以正確方法來實踐人生,對於每個生命來說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這個層次的行持稱為「戒」,較完整的名詞是「戒學」。譯為學習和培養有關「戒」的階段。雖然戒分為五戒、八戒、二百二十七戒或更多,但是把內容彙集起來,只是在身口的行持,是要我們能將身口處於平常、安甯、有秩序的狀態,同時對自己、社會或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不造成禍害。要更詳細了解戒,可以從某些有關戒的經典中學習研究各項戒條。

   第二個較高層次的「學」稱為「定學」,這主要是培養足夠能力去控製自己的心,而且可以隨自己的需要來運用,為自己帶來最大的益處。希望同學能去思考、審察這個名詞的真正含義。相信你們都曾經聽說過:「定」就是心堅固而如如不動,使人看起來像是不省人事的木頭或死人一樣,許多人都認為這是正確的。另一些較為有正確看法旳人卻往往喜歡這樣說:「定」就是那寂靜、清淨的心,若只有這兩種狀態,還不能算是「定」所具有的完整與真正含義,因為還有另一個條件,那就是使心能「適合於執行工作」。是指控製心、訓練心、培養心,或什麼都好,只要能使心處於適合於各種狀況和最有素質的狀態下去做事,這就是所謂的真正的定。即佛說的另一種更重要「定」的狀態,就是 KAMMANIYA ——適合於工作。因此希望各位能明白「定」這名詞的作用即是要支配這心,使它處於最能適合工作的狀態,這是定心的最後一項任務。控製這個心並把它安置於清淨、寂靜中,同時也適合於工作的狀態,可隨時為心做事,而不只是清淨、寂靜或不省人事罷了!其實「定」譯為如如不動的心也是對的,但是必須是在如如不動的同時,也具備了適合於工作的狀態,不是那如如不動而又什麼都不動的狀態,處在無所事事的寂靜中。正因為對於這件事,我們以前從開始就誤解了,久而久之就執取它。

   另一個使我們產生混淆,或者更加喜歡執取定的狀態為寂靜。這是由於當我們的心定下來同時沒有什麼東西來騷擾後,所產生的寂靜,在那個時候,必然會感受到極大的妙樂。人們對這種樂產生歡喜,感到心滿意足,因而貪愛上這種「定」,便不喜歡那種能調和心識、能適合於觀察、並能繼續探索的「定」。因此大多數的「修定專家」都被這寂靜所起妙樂的力量所控製,而只是停留在那所生起之妙樂的階段裡,不能使「定」提升到成為慧增上的基礎和進入涅槃。甚至還跌入那迷失狀態中,更迷失地把定所產生的妙樂視為涅槃,如膠般地黏於那滿意的感覺而不能自拔,不能前進,不能進入斷除欲望煩惱和執取的智慧中。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了解「定」。所謂的定,可另譯為學習或訓練控製心;或學習如何處理與心有關的一切事物,這被歸納為第二種增上學 ——定增上學。

   至於第參種「學」稱為「慧增上學」,「學」在這裡的定義是學習、培養、訓練自己,從而產生最正確而又圓滿的知識,並「依據真理」去了解萬物,在這裡最主要的是「依據真理」這個名詞。一般來說,人類都不能正確地「依據真理」去了解一些什麼,只是正確且善巧地依據自己的意思或世間法的解釋,而不是「依據真理」來了解,這叫做不圓滿。因此慧學是佛教最後一部分的修持法則,稱為「慧增上學」,專門「依據真理」來學習和訓練,以圓滿地看清萬物。

Bg R

◎一切事物是不應該執著的,但是「執取」不認輸,才產生許多沉重的苦。 
◎執取使人們產生很多層次的痛苦,因此解除執取的方法就必須適合各種層次的需要。

◎「戒」的次第是屬於身口意的修行,這樣便不會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害處。

◎「定」的次第即是在培育、訓練心,這樣便有能力適合工作。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