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聖者和熄滅煩惱
書籍目錄
第八章 聖者和熄滅煩惱

第八章 聖者和熄滅煩惱



Bg A7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昨天我已簡要地講過內觀法門的行持法,也明確地指出哪些是內觀的修持法,以發展、培育、升華心識,使其不被苦所控製,這稱為已超越苦了。這都由於內心已徹底看清萬物真相的力量,也就是心中已明明了了無一物可得。世間萬物已沒有任何能驅使心的影響力,一切都不值得執取,不再陷入愛恨了。這時心已超越世間,而提升到另一種心的境界,稱為出世間,因此我們就要清楚的理解如何超越世間的次第。

   若要清楚的明了「出世間」首先就必須要明白「在世間」。「在世間」時,心識如果處於任何事物都能影響的低劣境地。可以把在世間分為三種類,第一為心識還滿意於情欲,喜歡著欲樂的低劣境界,這即是初步的境界-「欲界」;第二是「色界」,心識已不會喜歡那卑下的情欲,但是還喜歡滿意於定中的樂,即是攀緣在任何一種色法的境上,但卻不與情欲攀上關系;第三是還滿意於定中悅樂、甯靜的境界,心識所緣的心境是更高超的「無色界」。我們把眾生心識的層次和契合眾生心識狀態所居住的世間或境界,歸納為一對情欲心識狀態 (心境) 和情欲心識境界 (世間);以及色欲心識狀態和色欲心識境界;無色界心識狀態和無色界心識境界。如此觀照者將能明了地說出心識狀態和境界的等級。因為眾生有三種心識狀態,因此就有三種的心識境界。

   三個在世間境界仍與世間攀緣連系著,還在世間的支配下,屬低級的世間性質。屬於欲界的眾生,因還受著情欲滋味所支配控製著,所以也就黏縛著情欲的低劣心識;屬於色界的眾生則黏縛著那粗糙甯靜的樂,也即是以色法為所緣的入定心境的樂;屬於無色界的眾生, 心識則仍然攀緣黏縛著那無色界定中的悅樂或寂靜。世間境界是一切眾生的境界,雖然有人類、天神、梵神或低劣的畜牲、地獄眾生等的差別,但都包括三界之內。

   世上的每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時間,心識都處在這三界的任何一界中,不可能超越這種性質的。眾生經常淪落在情欲境界中,即是一般人們的心識都被低劣的情欲所影響和驅使。有時也可能脫離情欲的影響控製,那是因專注於所緣的色法或無色法的定中,而寂靜安樂下來。此時人類的色或無色心識,就依隨著所修習的定而決定。在古印度的佛世時,整個森林充滿著出家尋求色界或無色界的甯靜安樂之人。相信現在這種人已不多見了,盡管如此,一般人也可能進入這境界內。在這裡我重複說一次,當心識居住於任何一個境界中,它的世間馬上轉變為心境的那種世間。比如當有人正在色界所緣的定樂中,那他所居住的世間,立刻轉變成色界的世間,因此除了色界的感觸外,別無其他的感覺了,而他所居住的那個世間和色界世間是相同的,直到其心識境界轉變為止。

   在這三界的眾生,還不能拔除我執、我慢,還時常分別你我;也還不知曉「自我」的拔除。雖然有時像枯木禪般的寂靜安樂,但也還依舊的充滿著「我執」。眾生依靠著這種種外在的愛欲,或內心甯靜微細的愛欲,是輪回的主因,操縱著各種愛欲業力,因此還不能超越「世間」的性質。

   相反地,聖人的境界不是以這三種心識狀態為准則,其心識是高尚而又超越世間的「性質」。看出世間沒有「自我」、無實體,心識已超越對事物的貪求,或對諸有「界」的貪求了。聖者的境界-心識狀態,也有層次高低的區別,在佛教的言論中,把聖者境界分為四種道、果的層次,這些名詞,可能各位也曾聽說過,那即是須陀洹界、斯陀含界、阿那含界和阿羅漢界,是聖界中的四種聖人。超越世間和出世間 (Lokufara) 在泰文已演變為另一個名詞,即是民間常用的語言,言意為向往的世間,和想要去這向往的理想世間。但是巴利文經典中, 則譯為超越世間或出離世間。至於那演變的字眼,使人誤解為西方世界或理想世界,因此要特別小心,應沿用巴利文才為正確。超越世間-「出世間」是指心識方面,而非身體。身體居住於任何一合理的世間或所謂的人間、或天神、梵神的天界,因為這些世間都是適合聖人的心識所依靠的「世間」,而更低劣的世間,如出生在畜牲或地獄是不適宜聖人之境地。這指出這身體居住在哪並不重要,但卻以心識之境地為准則,如果心識超越了世間的支配控製,即是超越煩惱愛欲的支配,如此這個人可算已居住在四種聖土之中的任何一種聖人了。

   一旦把聖人境界區分為四個階段,我們就必須去理解其中的差異以便更加明了。要知道四個階段的差別,那就知道差別的主因,即是聖人完全熄滅各種煩惱,在這裡的煩惱才是煩惱的真面目。這確是很細微的煩惱,共有十種,稱為「結」 (Samyojana) ——意為全心以赴, 系縛糾纏。這十種結綁縛著每一眾生的煩惱,使眾生黏縛攀緣著世間,因此人們才有凡夫、俗世的性質和在世間各種的境界。一旦能斷除這部綁縛的工具,心識將會逐漸脫離世間。當完全的斷除毀滅煩惱,心識就能解脫而出世間,它是最圓滿完善的聖人境界。實際上,十結經常系縛著我們,但是我們卻不曾留意它、認識它、關心它,因不認識而把它當成奇異的事; 如果從小就開始認識,那學佛就更為輕易了。由於在風俗文化上的教育都沒有學習到這些,也沒有人留意,才導致不認識它們。「結」時時充塞在心中使我們把心與其綁縛在一起,因為它與我們有切身關系,所以當我們去認識這深奧細微的煩惱時,也等於在學習、研究自己。

Bg R

◎高超的心能看清世間,並超越世間,因此苦惱無法控制它。
◎「出世境界」是超越世間的,並且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相背離。
◎「在世境界」還是純粹地屬於世間,雖然它們有三界的差異,但仍然在世間的性質之中。

◎人在這裡坐著,心卻能夠到每一界去;但仍在三界之内。
◎任何一界中的眾生還存有著自我感及愛欲,因此就得在輪迴中漫遊。
◎出世境界已脫離了三界,因爲能認清每一個愛欲世界都惹不得。

◎肉身處於哪裏都無所謂,心已超越世間,並將逐漸解脫。
◎出世境界有四個次第,不同次第斷除不同層次的細微煩惱。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