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非佛教?
書籍目錄
佛教?非佛教?

佛教?非佛教?



Bg A6

   現今只有少許的宗教儀式真正與佛教有關,但其他不必要的儀式還在不斷的增加,人們也把它歸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這在佛教的原則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養佛陀,請「他」來享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還很認同它為佛教,而且認為這樣做的行者是有嚴格修行的行者。

   這一類有許多繁文褥節、宗教儀式的現象,籠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離了原本的方向,舉個例來說,泰國的短期出家法會都設有吉祥的宴會,邀請人們來助興,這種儀式普遍在寺廟中和家人舉行,沒幾天又還俗了,有的人因此比以前更討厭寺廟,各位請想一下,這在佛世時沒有的,可是現在卻有了。因為如果在佛世時出家,必須獲得父母的同意而遠離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認為家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脫離關系,來與佛陀或僧團同住。在有良機時即出家為比丘,有的人一輩子不回家拜訪父母,只有很少的人會在適當的情形下回家拜訪父母,因為這是古時候出家人的風俗,當離了家就決不回家。有一些宗派直到今天仍保有這樣的規矩,即是出家後,不論在什麼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回去的話將被取消出家資格,甚至父母親生病或死亡都無法知道。但是在我們佛教的戒律中,當有合理的理由,還可以回家,雖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後就不再回去。現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卻大大的慶祝一番,然後過幾天就還俗,還俗後和以前沒有兩樣。雖然這種現象並不好,但是在泰國還把這種吉祥宴會、各種儀式、慶祝典禮等,都當做佛教的特色來歡喜奉行,花光自己的錢或浪費國家的資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個角落才出現各種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經被這宗教儀式所覆蓋著,直到消失殆盡。佛法的精神消失後,又產生種種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經成為結婚前必需經歷的身份,出家典禮成為群眾聚會的地方,或有人把握這個機會大撈一筆,而富有起來。雖然如此,它也被稱為佛教,如果有誰指責或批評他,將被當做是邪見,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這麼說,其他各種類的事件,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的。再舉一個例子來說,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絕不能做現在的人所做的儀式。佛陀設敬佛日的目的是在於每一個比丘都能自己裁制袈裟,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准備好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夠做一件袈裟,那就供養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持長老;但是當僧伽們認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種德行或適合於他使用,就可以供養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團供養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也在熄滅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長老、小輩、住持或德高望眾都好,在這一天,每個人都必須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勞動,群體一起剪布、縫制、染色、打柴、起火、燒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時間內能制好袈裟。它可能是從垃圾堆或某一個角落揀回來的碎布,把它縫合起來,或在短暫的時間內收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來縫制袈裟,這就是要熄滅我們的貢高我慢,和自以為了不起的煩惱,也能滅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無知,如縫制自己的袈裟。佛陀宣說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眾索取布料,但目前卻相反,已演變成太過於講究華麗而又隆重的儀式,每一個人都放逸自己,尋歡作樂,已不符合那原本目標了,而只是在浪費時間、人力及其他,弄得雜亂無章,不斷地以慶祝為借口飲酒作樂。

   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勝枚舉,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對這些弊病命名為佛教的「毒瘤」,因為這一塊一塊從佛教所生出來的惡性腫瘤,人們竟無知的把它稱為「佛教」。這腫瘤生長出來以後,包裹著佛教,使得佛教的「實質」逐漸的被隱沒了。由此佛教就從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這種情況在每一個宗教都會發生;現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於追隨者的加加減減,長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們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關,使我們更能認識它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佛教的現象。

Bg R

◎如果能分辨外在的肉瘤或混雜的部份,就不會誤解佛教。
◎雖然名爲佛敎,但卻有許多種類的派系,因此可能無法掌握其中心點。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