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去取-1
論去取-1

論去取-1



Bg S2

   則什何容在座。則「什」:鳩摩羅什。何容在座:比喻鳩摩羅什這弟子僧肇的見解是沒有錯的,他要是不正確的話呢?鳩摩羅什就不可能容許他在座;「在座」:就是容許他在身旁側坐。
   什眼不明,假設鳩摩羅什要是他的眼力不清楚,那又會怎麼樣?
   則譯何以稱尊。為什麼翻譯引用的人會尊敬僧肇呢?
   若肇論不經、則觀又何容口。假如僧肇的這四論要是不俱足的話;「不經」就是不俱足。則「觀」:是指清涼國師。又何容口:為何清涼國師尊稱肇公呢?

   古今質疑頗多、而概不及此。有很多人質疑,事實上都……,「概不及此」,就是沒有達到、不了解他具足的那個本意。你看那祖師大德每一個人都會互相印證,讓你會對他們有信心,錯的他就會講錯的,對的他就會講對的。誰的法引申得對,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會給他肯定。
   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夥。我們看看那《華嚴經疏》,裡面每引老莊語也有很多,「夥」:眾多的意思;有很多比喻都是取自於老莊的說法。


   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則說都採用它的內文,而沒有採用它的意涵。 
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圭峰就是宗密禪師,他接清涼國師的法。圭峰是賢首宗五祖,清涼國師是賢首宗四祖。圭峰宗密禪師他說:「謂二氏」這二氏是怎麼樣?就是指老莊。不能原人,是說儒、道是一個心性基礎的過程,到最後要學佛法才可以全部圓滿。這「原人」就是比喻說它是一個跳板,還不能把佛法講得清楚明白。所以,我們先學老莊讓你有一個踏板,入佛法的大門。

   宗鏡闢之尤著。這個「闢」就是打開的意思。在佛教裡有一本書叫《宗鏡錄》,宗鏡就是以禪宗為主體;這個「宗」主旨在告訴你:世間!如鏡一般,觀照入世間出世間的智慧。佛教這《宗鏡錄》就是要讓你學習,讓你的心能夠清淨到像鏡子一樣,能夠照到一切一切的智慧;也就是佛像手上所拿的摩尼珠,那摩尼珠就在表那個「鏡」,那樣子的清淨跟它所散發出來的智慧光芒。宗鏡闢之尤著,「尤」就是更甚,它開啟更多的智慧,就是你先有老莊的基礎,然後到達可以入《宗鏡錄》的般若更開啟你的智慧。

   然上諸師、皆應身大士、建大法幢者、這然上諸師就是上面所談到的這些人都是應身大士;什麼是應身大士?「大士」就是菩薩的意思;這些人都是肉身菩薩,「應身」就是應化人身來教育眾生。這些人都是應法而來.他才能夠建大法幢,他才可以在娑婆世界建道場教化眾生。


   何去取相左如此。所以你知道這些人都是應身菩薩,這裡要你不「去取」分別。「相左」就是認為有相違背的,沒有啊!事實上是法法道同,都是在教導眾生的,讓你還有一個階次過來。你不需要去說,這個儒是儒、道是道、佛是佛,事實上它是一體的,它是有一個層次的。這幾句話在強調你不要「取、去」,你不要取捨!事實上它都是可以教育眾生的,他們都是應身大士來的,你不需要有所分別。      

   嘗試論之。我們來試試看、論論看,他們所有表達的是怎麼樣呢?
   抑各有所主也。他們都各有主張啊!
   蓋西域之語、質直無文、且多重複。西域之語:就是印度的語文,經文內通直的語彙而沒有文案的修飾,而且也有很多重複啊!在「三藏十二部」裡「十二部」: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這十二部是指經的內容分為十二個部份,重頌就是佛說的經裡有很多道理,講到後面他用偈來表達;這「偈」就是將前面那段文章重複的頌詞叫重頌;在《華嚴經》裡也有很多重頌,很多都是這個樣子。
   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要是這一些翻譯的人,他的學問不夠或不了解,就是不善於兩邊都會落入到怎麼樣?


   則文多鄙野、大為理累。鄙野就是粗俗的意思。那個文章就粗俗,那很多道理就會被法所綁。「理累」就是負擔,就是被那個法綁住,因為他不了解啊!不善兩方的意思就是說不了解兩邊,他只學他認為的佛法,他沒有全盤的了解;就等於我們講《道德經》,有人批評說:我們不講佛法,為什麼講道家的東西呢?他不曉得原來是一體的,這意思是一樣的啊!所以會落入那個理累,他分不出,以為《道德經》是道教的東西,他不知道原來是一體的。

   蓋中國聖人之言、除五經束於世教、過去很多前賢立言,除了這五經拘於世俗。五經是詩書、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經都束於世教,世教就是世間學都是世間之學問,詩經從爾雅開始這些都是,都是教你一些入世的方法,裡面有很多禮數。就是有很多禮教。周易就是易經;春秋就是記載歷史的;這些都是。「束」於世教:束就是拘束的意思,有所綁。
   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除此之外,在中國除這五經之外,「載道」就是說談到這個道呢?唯有老子一書而已。老子一書提到這個「道」的問題。
   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然而老子的《道德經》裡面,語言很古樸簡短,蘊含著很難清楚明白的道理,你要是沒有實際的證道,那真的清楚!譬如:「病病」,你要是沒有到那個層次,你不知道「病病」在講什麼?現在才知道原來那個「病」叫妄想執著,就是我們的病嘛!如果沒有證悟 …… 你根本不曉得他那種深隱難明的見解。


   發揮老氏之道者、唯莊一人而已。到了老子之後唯有莊子一人他知 道老子的整個論說意涵。
   筆乘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筆乘》為書名是明朝焦竑撰這本書裡就講了,老子之後莊子是來輔助老子之道,把他的道理重複的再給眾生講一次,讓你有一個接續,可以引你入道。就好像孔子之後有孟子一樣,讓我們能夠清楚來了解整個儒家的精髓。
   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莊豈不北面耶。這話我們相信它,孔子也這麼說,他稱老子就好像龍一樣,見首不見尾;假如我們來看看這孟子,要是見了莊子豈不北面,什麼叫北面?過去是不是經常聽到“南面朝王”,很多當大官、諸侯的他們都要坐南朝北,我們那坐南朝北的風俗,也是從這裡來的,都喜歡南面稱王。這個北面就怎麼樣?北面當然稱臣,孟子要是見了莊子,他要稱自己為臣子,莊子是王,這個北面就是稱臣的意思。所以這個憨山大師的文章寫得精采,比喻很深入。

   間嘗私謂中國去聖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假設說我們把中國的聖人去掉,就是上下、千古這一些時間裡有所抱負,出世之見解的所有人,去掉老子之後,唯有莊子一人。這裡就很清楚,把老莊的重要性做一個介紹。


   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在這裡跟你講,這載道的除了佛經以外,像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百氏就是百家這一些人,講了很多,究天人之學者:都是天人之學,就是還在人天裡面的境界而已;所以要出世的唯有莊子這一書而已。
   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假設中國沒有莊子這個人,那萬世之下就沒有真正懂的人,真人就是真正了解而證道的人。
   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要是少了莊子,萬世之下也不知道會有哪個更妙的這些論說呢?
   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沈隱。佛法廣大微妙,這個翻譯的人詞句都要很細心、很注意的。「濟」就是來輔助他的這些翻譯之辭。他道理一定要很沉穩、要很穩當的;沒有具足那一種很穩當的他不敢隨便翻譯。
   所以你看,我們將來要成立編輯委員會,這個也就是在延續宣化上人的精神,他所翻譯的書、所出版的書,都要經過他們編輯委員會所認定。將來我們會延續他們的宗旨,就是翻譯經典的人、編輯經典的人要沒有私心的,這樣子法才可以很沉穩,傳下去才不會搖搖晃晃。能沉穩就是表這法是正法,它就可以傳之久遠。因為經典翻譯,這書流傳百世,將來一定會有很多人質問,你要是出了問題怎麼辦?因果上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沉穩,就是這個道理!
   如楞伽是已。就好像《楞伽經》就是這樣理之沈穩,這《楞伽經》在禪宗,是一本智慧的經,這一部經的概念很清楚,它的大意是什麼?就是「破執著,一切法不生」,這幾個字你要把它記下來。這本經最初到中國來的因緣是達摩祖師,他傳給二祖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