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問
論學問

論學問



Bg S3

 論學問﹍ 憨山大師註文

   余每見學者披閱經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憨山大師看到很多做學問的人都會看看儒、道、釋的經論,他會披閱……。披閱:就是註解這一些經典、書論,那偶爾自己所知的立論上也會有所衝突……。忽撞:就是迎頭一著。也引用子史之言,這個子史又稱子史精華。
   這一本子史,它包含有三十部,裡面很廣,集先秦諸子及歷代史書中所有的名言諫句才簡稱為子史。包含天、地、歲時、帝王、皇親言語行色、倫常、樂、文學、居處、邊塞、婦女、政術、設官、方術…等三十部二百八十類,所有的世間學。很多人以為學佛對那世間學,就認為那世間學不是佛法,不可學。
   如攔路虎、必驚怖不前。就比如有人說講《道德經》不行,講佛法不可以講《道德經》,要講佛語才是佛法,就落入這種知見裡。以為若不是佛經就不是佛法,也就落入那個觀點,事實上不是的。
   及教之親習。教就是教育等等……,你一定要親自進入到裡面才可以學習一切。教育本來就是一種自己學習的過程。
   則曰彼外家言耳。自己所讀的自認為對別人的觀點,就說那一些都是外道。
   掉頭弗顧。弗顧:就是不顧了;馬上掉頭就走。認為那不是佛法,佛經才是佛法,那些是世間學。所以為什麼在大乘佛教裡是修菩薩道,就是它涵蓋很多教育學問藏在裡面來教化眾生。
   抑嘗見士君子為莊子語者、必引佛語為證。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講老莊的時候,必定也會引佛語為證,所以很多聖賢文章都是互相比擬來為之證明。
   或一言有當。且曰佛一大藏盡出於此。偶爾有一言可用,都會說所有的大藏經都是出自於此。事實上一切一切都是出於我們的心,那不是一切經藏都出於此。在《華嚴經》裡面有一句偈,在學習法器的時候一定都要記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學佛法?事實上你由最初簡潔的學最快,佛法就是這樣。幾個字全部告訴你,欸!它清楚的告訴你!若人:就是大家;想要了解三世一切佛,三世:現在、過去、未來;你要成佛,你一定要知道這兩件事!應觀法界性,要去了解法界的性是什麼?法界的性是「空性」。
   你晚餐吃了沒有?那食物在哪裡?等一下就要去便便了!這個過程就是空性。早上的你沒有了,現在晚上在這裡聽經,等一下的你下課回去又沒有了,這個叫空性,這個叫法界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雖然現在這樣子是這樣,但是所有的都是空性,都是一種過程。所以六根有一根開悟就全部都開悟了。二十五圓通你有一通若通達,了解了,就全部通達了。所以你應該要去觀法界性,觀:就是要去參,不是看一看而已!要去參法界的性,一切唯心所現、所變。

   明心見性了你就成佛了!學佛就學這個。過去的祖師很厲害,他叫一個小沙彌在剛出家時就要背這幾句話!背這幾句話幹什麼?打法器,“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佛、佛,阿彌陀佛……” 打法器就要這樣背。這個就在告訴你,把它背起來,學佛就是要這二個,法界性→「空性」(見性),唯心造是(明心),你看明心見性俱足。學佛要那麼複雜幹什麼?你把重要的話背起來,你在累生累世就可以體會得到。《金剛經》裡的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背起來,永遠用得到;一切有為法,不是你所有的動作嗎?

   生、老、病、死都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這麼簡單幾個字,你還要做什麼?我告訴你,你在那邊忙修瞎練 …… 在忙什麼呢?不會在家裡閒閒坐,高興的話我們煮素食給人家吃;要挑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一定選「教育」來做,我可以說我們的中心思想就是「教育」。幫人家忙也一樣,我們重要是做教育,「慈善」給別人去做,教育文化這件事情把它做好,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他的事別人做得很好,我們則祝福他,這樣就OK啦!


   嗟乎。是豈通達之謂耶。一定要真正的通達之後,才能夠講:一大藏經盡出於此;就是叫你明心見性,了解你的心性,你的心是唯宇宙之一切的一切。
   質斯二者。質就是本質,要清楚的是此二者。
   學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世法。而亦不知佛法。你看,這幾句就清楚的告訴你:有沒有世間法跟佛法之分?一切就是佛法,學佛也要通達百氏,就是指一切的道理。所以我常說:有裝笨的佛、沒有笨笨的佛,也就是在講這句話。百氏:就是通百家的意思。所有的道理佛都會知道的。佛知世間法,他才會知道佛法,這是一體兩面。
   最近,天月他們來學國畫我做一個比喻,有很多人都會說:師父!我幫你磨墨。我說:不用,我自己磨。佛法就在表這個道,道不能假手於人,為什麼?因會長養那貢高心!有人寫三兩年的毛筆,仗著他是出家人,就要有一個書僮幫他磨墨,寫字的時候,還要有一個人拉紙,一副大師的樣子!

   道啊!就叫你要小不要大。今天去護僧會他們做了一件衣服給師父,要供僧,他們叫我是大法師,我跟他們說,佛的英文字叫 “buddah”,是不大。叫大的呢?就不能成佛,我願意當小的,小的才可以成佛。欸!真正的智慧就是暗示著這些。還有人在活著時就叫大師的,印在報紙上發行。你看,是非!我就講這個是非給你們參一參,真正有德的人不會叫自己是大師的。適合你的身份就好,你的身份是什麼?可以叫長老,適合你的身份就可以。和尚更不能亂叫,有的人自稱自己是和尚,你何德何能?和尚那麼簡單?


   要可以被叫「和尚」的要具足:和者六和淨,尚是高尚,清高品雅,人格圓滿,為以稱和尚。和尚是很雅氣的,我們叫習慣了之後,就不曉得原來暗藏很多道理在裡面。印光大師就這麼註解,要有道德學問,能夠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是名符其實的「和尚」。印光大師對和尚二個字就這麼註解,你俱足了嗎?你看,講的這麼貼切,你具足了嗎?

   更何況「大師」,大師是人死後,後代的人認為你有道德學問,人家才尊稱你為大師,哪有人活著就叫自己大師的?從歷古到現在沒有一個人。中國五千年來歷史上沒有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自稱為大師的。和尚不是亂叫的、法師也不是亂叫的、大法師更不是亂叫的!
   稱「法師」要具有五種條件:1為授持;要能持戒。2為讀經;要能讀經講經。3為誦經;要能夠誦經。4為解說;要能夠解說經。5為書寫;要能夠寫經。這五種條件具足了,才堪稱為法師,哪有那麼簡單?
   稱「大法師」要具足有十種德行才可叫大法師:
   一・為善知法義。二・為能廣宣說。三・為處眾無畏。即在眾人之上不會怯場;不會害怕的意思。四・為辯才無礙。五・為巧方便說。你可以做很多比喻,隨時都可以拿很多題材來說法。六.為法隨德行。七・為威儀俱足。八・為勇猛精進。不能懶懶散散地。九・為身心無倦。任何時候不會看到他很疲倦的樣子,不會有倦容。這樣看起來就是有智慧了,有擇法眼了一看就知道那個是真或是假。十・為成就忍力。要具足忍力,有忍耐的功夫嗎?經得起人家罵、批評嗎?
   所以勸勉各位,我們出外對人的稱呼、對法師的稱呼要適中,不要過了,過了就不對,這樣會害死人的。他不及大法師你叫他大法師?他不及法師你叫他法師?所以叫「師父」是最貼切的,出家人你叫他師父就很貼切。
   具足以上十種德行才可以叫大法師,這樣子清楚了?名稱不是叫好聽的,在佛教裡面要知因知果,過與不及都不可以的。今天也剛好藉這個機會說明一下,這個不能亂稱呼,稱呼要合乎禮,要能夠如實。


   解莊而謂盡佛經。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莊意。有的人以為他了解莊子,而說對佛經也懂,就以為可解釋全部的佛經,不是的,這個樣子不但不知道佛的意,更不知道莊的意。
   此其所以難明也。所以很多人都用識心來解釋一切的古書跟經典,「道」不是用識心可以講清楚的,一定要實證才可以清楚它的全部。
   故曰自大視細者不盡。有的人自大啊!把它大而化之來看那個小的。那是不盡然的,這幾個字!天心有這個缺點,大而化之,她細的不去參酌,所以她會落入在隨便裡面,就是大視細者不盡。這個不盡,就是你根本不到家。
   自細視大者不明。從小地方看大的,你也不清楚啊!你以為象的腿是佛法,不曉得原來所抱的象腿只是象的一部份而已。你以為那個是全部的佛法,所以你是落於一邊,不清楚整個佛法的大義。
   余嘗以三事自勖曰。憨山大師就用這三事來自勉自己。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春秋:就是指孔子的思想。你要是不了解儒家思想你就不能涉世。涉世;就是跟人家來來往往,你不知儒家則不會做人,不能涉世就是不會做人,不會跟人家往來
   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你若不知老莊,你就不能忘世。忘世就是跳脫,跳脫世間的一切所綁;譬如你一有困難就綁在那裡,你不會跳脫出來。
   不參禪、不能出世。就是說你要是不能通達佛法,你就不會了解到宇宙最無上的整個秘密。所以我要是不打那禪七,我也沒有這三個過程所演化出來的現在。說實在,我自己的一生中,就是這個過程。我要不是莫名其妙的被馬踢,怎麼會有後面的禪七,沒有禪七,就沒有現在坐在這裡說法的圓暘,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過程。
   知此、可與言學矣。你要是通達儒、道、釋,你才可以具足這個「學」;「學」就是前面所講的學問。

   憨山大師所註的整部《道德經》,要引申起來可以講很久,因為有時候牽扯到很多人名等等,如果敘述的話需要很多時間,以後再由編輯委員會來做增減動作,將來我們講到其他佛教的經典在細部分的話,那大概知道我們應該在哪裡用功,哪裡認真用力。所有枝枝節節的過程,大方向掌握了,小地方就具足那智慧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