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乘-1
論教乘-1

論教乘-1



Bg S4

   色界諸天、梵王所統。無色界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另外在色界諸天是又修了更清淨的十善,更淡、貪慾更少,所以就又另外一個階次的色界諸天。歸梵天王所管,無色界諸天是修持空慧跟定力。
   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什麼叫「有漏禪九次第定」?這在禪定裡講「色禪八定」,色禪八定也是每一個人定力深入的不同,所產生智慧的不同,就會衍生出來。但這「九次第定」也就是滅盡定。什麼是「滅盡定」?也就是在小乘定的最後第九個層次的定力,像非非想天他用定力,壓抑他的妄想執著叫它不起來,他是用硬壓的而不是用智慧開發出來見到本性的那種智慧,靠意志力叫他那個妄想執著不起來,但他也可以坐定很久,到有一天念頭一起來,他就又墮落了,他不是用智慧開悟而是在定裡面用壓抑的方法,所以那九次第定,也就是滅盡定。
   就譬如說:地會長出草來,我們拿著一塊石頭壓著讓它長不出草來,可是等有一天石頭一拿開,那個草還是長出來了,他不是用自性智慧像佛的涅槃境界,不是的,他是用硬壓的方法,在色界諸天的就是用定,用滅盡定來壓抑他自己的思想。

   此二乃界內之因果也。這些上品十善的因果,將來就升到天上。所以為什麼外道、小乘,他們修定而沒有智慧,他們就會到這個境界。
   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這聲聞修什麼才會成為聲聞?他是修四諦為本。四諦就是苦、集、滅、道,這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四聖諦。所以整個小乘所修的就是以四聖諦為根本。
   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緣覺所修的就是以十二因緣為本,十二因緣法:1.無明。我們會來投胎就是無明。有了無明之後,2・行。就有這個行,就會有所行為。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我們有生就有死,就是在念頭裡有一個起頭就是開始,所以那一念無明,就讓我們到六道裡面到處輪迴去了。所以十二因緣法它也可以跟四聖諦連結在一起。我們的苦來自於六根所觸所以才會有苦。譬如說:我們有求不得苦 ……等等,這都是從六根所起來的無明,才會落入苦諦裡面,那才有生有死,有求不得,得了之後又會有失去的苦,這些都是生滅。識、名色、六入、觸、受,都是所引支,這都是我們苦的根本。


   在無明、行是能引支;愛、取、有,是能生支;能生支和能引支都是 我們集諦的開始。我們想要開始又去儲存,那這一儲存就開始衍生求不得苦,將來苦集就滅。滅:就是失去了,失去了才會想要求道,這四聖諦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靈的感受,六根,六入事實上是互相穿透的,在於執著的不同各所衍生 ……。
   滅諦就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老死滅接下來就是想要出離,想出離就會想要學道,想辦法來處理很多你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所以就落到「道」裡面,十二因緣法跟四聖諦它在聲聞、緣覺裡面,是有互相的關係;在「道」裡面就觀因緣智慧。

   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啊!「萬物靜觀皆自得」觀因緣智即道諦,去觀察所有的一切生滅。這十二因緣法裡面的四聖諦是小乘法要去參究的,這一些最重要的都是從我們無明開始的。無明一滅,後面全部滅了。淨土法門就在告訴你這個法門,你無明滅了,後面全部滅了。叫你一心念佛,念到連無明都沒有,你不給無明起來的機會,那還有後面的問題嗎?所以淨土教你一心念佛,就可消滅十二因緣法的串起,就把它消除了!
   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菩薩所修就是以六度為本,所以大乘佛教,中土的佛教就是以六度為其根本,才會生出智慧還有福德、善根。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此三指聲聞、緣覺、菩薩所修,這就是出三界的因果,你要超出三界,你就要知道此三才可出。
   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佛了解這心的作用,跟所有的一切一切……,妙「契」是契入。三德:就指般若、解脫、法身。般若呢?佛圓悟一心之後,他具足「般若」、具足智慧。般若有很多涵意所以不翻,有很大的智慧,了解整個宇宙實相;因為他了解宇宙實相,他可以「解脫」,一切法拘不得他,那佛就可以妙契到解脫裡面。解脫之後在涅槃寂淨裡面,他就是法身佛。「法身」也就是佛到最後涅槃,就是表這個法,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毗盧遮那佛,就是三德:般若、解脫、法身。


   攝而為一、故曰圓融。佛可以把這一些宇宙實相全部圓融了,合而為一。
   散而為五、故曰行布。就因為我們的智慧沒有辦法通達,而會散落為這個五,這「五」也可以說是五乘之法,五乘之法延伸而來的,也就是一切眾生都會落入那五行金、木、水、火、土裡面。行布也就是五行裡面的相生相剋、錯綜複雜的延伸出來很多問題,都是我們的思想所執著的。
   然此理趣、諸經備載。所有的經典裡面都有詳載,道理你都要了解。
   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器大小不同、故聖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
   從這裡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行皆是佛行,最主要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同,聖人才會有淺深的方式來教化,應你的方便,這教不躐之意,就是教育會按步就班的有一個順序。不躐:就是不會去踐踏;按照順序不會去踐踏、不會去跳過。比如說你是小根器的,我要告訴你小根器的法,然後慢慢把你拉到大乘根器來,就是按步就班的導引你進來,比如說看你現在哪邊少了什麼?哪邊要改過來,要你提升上來;眾生都是剛強的,所以我才教你要學柔一點,柔一點之後才裝得下;裝得下之後,才可以教一些佛的智慧給你,你才可以成佛,道理就在這裡!
   由是證之孔子、人乘之聖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孔子是人乘之聖也。他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入世之法。
   故奉天以至人。老子、天乘之聖也。而老子教我們這些無為法,將來可以上天,這就是天乘之聖。
   故清淨無欲、離人而入天。老子教我們清淨無欲,將來可以上天,離開人道而到天上的境界啊!
   聲聞緣覺、超人天之聖也。那聲聞緣覺就可以超人天之聖入於佛慧。
   故高超三界、學佛就叫你要超越人天之聖,所以才叫天人師,才具足可以教育天跟教育人超越六道。


   遠越四生、遠離四生,四生就是胎、卵、濕、化這四生。事實上細分總共有十二生,在《金剛經》裡面提到宇宙有十二生,那為什麼這裡簡化為胎、卵、濕,化四生?就因為其他的另外八生在天上,因為天人的境界不同,但他也都同樣是化生。
   棄人天而不入。我們學佛要超三界,要遠離四生,要棄人天而不入。
   菩薩、超二乘之聖也。這菩薩就已經離開人天了,而成就自在聖人 出人天而入人天。菩薩就可以這個樣子,到哪裡都可以教化眾生。出人天而入人天這個就是菩薩的境界。
   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菩薩就可以這樣子!他可以到俗諦裡面出真而入俗……,出真而入俗就是用他的真本事,用他真實的智慧,到迷惘的眾生裡頭教眾生醒過來,而可以引俗入於佛諦。
   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聖能凡者、豈聖凡所能哉。所以你看那佛可聖也可凡,甚至可以很另類不同於一般,哪裡都可以去,一般人你可以知道在你面前那個是佛嗎?那個是菩薩嗎?你沒有那個境界,你誤以為……哦!那個濟公菩薩瘋瘋癲癲的,你就看不起他,欸!他就顯現給你看看,欸!表那瘋瘋癲癲的人他也會有一點本事!你就不會隨便看輕人,佛有這一個境界來教育眾生。所以佛他是可以聖可以凡,藏在人群叫你不知道。
   據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你看喔!一切都是佛法,哪有什麼不是佛法的?所以我才說:「佛法就是心法」,它就是很微細的心理學,一切都是佛法。
   三教無非聖人。若人若法、統屬一心。你不管他是什麼教派?都是在表一心而已,就是教你「理、事」要清楚的。
   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這幾句話很精采。事跟理通達無礙,就是佛,要有那種智慧,講什麼都可以圓滿。智慧要是圓滿了之後,他講什麼法,無法不圓,東講也圓融、西講也圓融講、北講,全部…… 活的可以講成死的,死的可以講成活的,怎麼樣講他都圓滿,佛他就有這個本事;無障無礙是名為佛。


   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森然是茂盛代表很多的意思,十方法界、眾生都是。有人問我:佛很多嗎?我說對啊!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佛。你以為佛就這幾尊?我告訴你,那佛太多太多了,你算不完的!從過去到現在,那佛 …,你就是佛,我就是佛,智慧開了就是佛,那你說有多少佛?佛很多,佛不是一個,最精采就是這樣。
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實行在表法上,一切圓融無所礙,一際平等,這「際」就是邊的意思;就是代表一切一切,而彼此之間是平等的,哪有可以分彼此呢?是非之辯呢?事實上都是佛法。
   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或隨俗語說四諦。邊地語說四諦,就是指那小乘法的這一些地方,緬甸、越南……。那隨俗語說四諦,就是一般人的通稱四諦法。

   蓋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聖、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你看這樣一談論下來,人天是隨人之根器而說四諦法,喔!原彼「二聖」就是指孔子跟老子這二人;這二人就是佛叫他們藏起來;「密遣就是叫他們二個不要讓人知道,哦!你們兩個要去當佛法的前導者喔!要去教導眾生喔!孔子你先去教他們怎麼做人,然後老子你去教他們怎麼忘世,這都是佛密遣的!哈 …… 你看這裡就講出來了,啊!這佛教他們當先遣者!
   斯則人法皆權耳。在佛教裡面一切一切的法,佛都告訴你就是權法,告訴你將來要入到那個實法裡面。實法就是指實相法;這宇宙一切的實相。所以《阿彌陀經》就是權法、《金剛經》也就是在講實相法,所以要清楚每一部經所表的法。
   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建化門頭:就是為了一件事情設了一個方法用以導引你進來的,也就是一個權方便,一切不壞因果之相,這有其因果的一個階次。
   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儒、道釋之法,就是怕學道的人落入執著。所以才……


   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所以每個人因緣深淺不同,由近而引導你入深遠的法,孔子教的方法就是教你將來不會墮落到畜牲道裡面,最起碼你都還在人道裡面。
   故以仁義禮智授之。孔子教我們這個法,我們遵從、了解他的整個思想,將來就不落入畜牲道裡面。
   姑使捨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從此可以捨惡而從善,由物相的表徵可參入到人心,學習過去先賢國主的身教,知道是非。
   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孔子作春秋以告知後人治亂之方法。
   正人心、定上下、它就在於匡正人心、定上下。人呢?有一個上下可以分清楚禮數!
   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它有一個過程,一個步驟、有一個節度以定人倫之節。我畫了一張竹子題字的偈就寫「虛心現前此物有,節度可堪必學用,聖人皆是從根起,它日相逢在淨土。」,這竹子就是讓我們學它的虛心、它的節度,聖人都以這個為基礎,就是節度,就是人倫之節當你的基礎,將來你才可以到淨土成就。所以竹子就是在表謙虛、虛心還有節度。人倫之「節」;這個節就是你要有節度的,將來才不會落入畜牲道裡面。

   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孔子的法雖把人綁得很嚴峻,那就在教怎麼樣做人,其教很貼切可以近人情也很好作為的。
   但當人欲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汲汲就是求取的意思。人往往慾望橫流,貪求的過程裡面很難抉擇,所以才叫你要有所節度就不會太過分。
   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禽獸者幾希矣。憨山大師認為如果沒有孔子來教育,那不落入畜生道的人是稀有的!
   雖然、孔氏之跡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他的教育軌跡是這樣,事實上他的心是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叫你要成長,所以才有所謂的中庸之道啊!中庸之道就在教你先打下學佛的基礎。
   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孔子教你怎樣?毋意就是你不要 用你的意氣,或者用執意的心來做事。毋必,必是必然;這毋意、毋必、毋固,就是不要妄想執著、不要落入執著裡面、不要有一個固執有一個我,你心不要自私!
   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事實上孔子之心是在行菩薩乘,行菩薩道,只是跟你說這治世的方法讓你先知道。
   經稱儒童、在佛家講儒家是「儒童」是指人本基礎的這些教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