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工夫﹍ 憨山大師註文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雖各事行不同。然其修心、皆以止觀為本。故吾教止觀、有大乘、有小乘、有人天乘、四禪八定、九通明禪。孔氏亦曰、知止而後有定。又曰、自誠明。此人乘止觀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又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亦曰、莫若以明。又曰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又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惟止、能止眾止也。又曰、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竅、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又曰、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至若黃帝之退居、顏子之心齋、文人承蜩之喻、仲尼夢覺之論。此其靜定工夫。舉皆釋形去智、離欲清淨。所謂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冀去人而入天。按教所明、乃捨欲界生、而生初禪者。故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此天乘止觀也。首楞嚴曰、一切世間所修心人、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又曰、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為梵輔。又曰、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又曰、此三勝流、一切煩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至於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倍倍增勝、以歷二三四禪。精見現前、陶鑄無礙。以至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名色究竟天。此其證也。由是觀之、老氏之學、若謂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於有智、故釋智以淪虛。此則有似二乘。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原其所宗、虛無自然、即屬外道。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蓋以權論。正所謂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據實判之、乃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也。所以能濟世者、以大梵天王為娑婆主、統領世界、說十善法、救度眾生。據華嚴地上菩薩為大梵王。至其梵眾、皆實行天人、由人乘而修天行者、此其類也無疑矣。吾故曰、莊語純究天人之際、非孟浪之談也。
論工夫﹍ 圓暘法師 講述
吾教五乘進修工夫、雖各事行不同。「吾教」就是我們佛教根本的教育,在告訴你這五乘進修的工夫。什麼是五乘?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僻支佛乘(緣覺)、菩薩乘。那人乘是修五戒而成;天乘是修十善;聲聞是修四聖諦;僻支佛就修十二因緣法;菩薩就修六度。這五乘都是專指善道,就是在十法界中,其餘的三惡道、修羅道不在這裡面,就講人天、聲聞、僻支佛、菩薩。
這五乘進修的工夫,雖各事行不同,他所修的內容不同。你看那佛經告訴你,人身很難得。當時,有人問佛,佛就拿地上的一堆土說,這眾生裡面的人,就是我手上的一堆土這樣子而已,所以當人也不容易!好,那當人不容易,到中國來當人那更不容易!當「人」生在中土的也不得了,你不要看輕你自己,為什麼你生在中土?那代表過去有善根,你才會生在中土裡。因為中土的佛教是教你大乘的思想;大乘的思想就是要教你行六度波羅蜜,那對整個人類最有幫助的就是這六度。因為僻支佛、十二因緣 法、聲聞、四諦,都落於自己自修的那一塊。那六度裡面是幫助別十二人,持戒是對自己,修布施、禪定、精進、忍辱、般若這一些都是活用的,在人群裡面你就在實踐了。
你要修四諦是自己去參悟那苦、集、滅、道。僻支佛也要修因緣法了解這一些…。菩薩所修的是六度也就是大乘的根基,各位現在也就是在做這一塊;菩薩乘的這一塊,所以大乘最精采的就是菩薩乘
然其修心、哦!這裡清楚的告訴你,這五乘它的根本在於我們要修「心」,我們的心才是我們的一切。那問題在哪裡?
皆以止觀為本。你就知道喔!不管你修人、天、聲聞、僻支佛、菩薩重點在哪裡?在於你要修止觀。什麼叫止觀?一切要讓自己清淨觀想,要能夠修行,能夠清淨、能夠反省。所以菩提道也就是覺觀,就是覺性;你有覺性,才可以止觀,以這個止觀為根本。你有了定力之後,才會產生智慧。譬如說:今天一整天,你回去想一想今天所碰到的問題,你才會檢討,才會有共鳴,才會生出智慧來。
這個止觀呢?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以你應該回到止觀裡面來,禪定是不是止觀?叫你忍,是不是止觀?叫你忍,凡事忍一忍,也是止觀。所以你看,重點在過去的三教,儒家、老子、佛都是教:儒家、老子、佛都是教你從忍開始學,忍辱波羅蜜開始。忍辱就是止觀的根本,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止觀為本。
故吾教止觀、有大乘、有小乘、有人天乘、四禪八定、九通明禪。那四禪八定是什麼呢?九通明禪又是什麼呢?這四禪八定,事實上是每一個人在禪修過程以當時的心態依止在哪裡,境界就在哪裡。我用白話這樣講你就會清楚,你的心就代表你的智力慧力,在禪定的時候,你的心依止在哪裡,可以清楚的了解你大概在哪一位階!現在學佛,就是要突破不在四禪八定,而要到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那是最究竟,你在四禪八定裡面那還是在天界而已!
有的人禪定修到一個境界,以為滿足。所以佛才示那小乘,他得到一個小境界,以為不得了,就落在四禪八定的那個境界裡面,他還是只在天界的境界。真正在佛教的禪坐是一個過程,他不要讓你停在那裡而要叫你到最後面那個應無所住,一切無住,那才是最精采的。你的心都還是在四禪八定的時候,都還只是在天道裡面。一般我們初禪所講的離身喜樂地大概你在打坐的時候,坐到有一點輕安時,那痛你也感覺不會痛又有一點輕安,天人就是這種種境界。天人在打坐的時候,就是輕安,很歡喜但沒有智慧再更進去,停留在快樂裡面,那很危險,還沒有真正出離到達那個究竟的智慧裡面。你不能自滿要繼續坐下去,讓自己的心不停留在喜樂裡面,就是初禪的那個位階。談到這裡,就知道原來我們現在所修的那種禪定都會落在天道裡面,這個就是你的心執著在那個快樂裡面或者執著在那個境界。
非非想天是最高的天,他還有意識心,是靠他的定力,定在止處,他還沒有到最無上的智慧,你不能自滿在那個層次裡面。
這是幾乎每一個人在學打坐時必經的過程,一定的,因為過去佛菩薩都是從這樣一路走過來,都必須要經過這一些階段,但是你不能落於那一種快樂裡頭,所以我說天上的人都是打坐的,每一個人都盤腿,他的皇宮可以到處飛,是這個情形。這四禪八定跟九次第定 ……,四禪、四無色定、滅盡定,打坐的時候一定有這些階段,了解了這一些之後,你還不是很圓滿,你一定要讀五十陰魔論,徹底的看一遍。在《楞嚴經》裡面,如果打坐的時候出現這五十陰魔論裡面有的境界,那都是天魔外道來考驗你的。
五教、五宗都要學,禪、定、律、密、教都要學,因為我們必須全部都要了解。現在的環境大家比較偏向於淨土,對禪這一塊少有一定修持的機會,因為我是從這裡走過來的,所以我應該也要教你們有打坐的經驗。
色界天中的初禪:就是離身喜樂地、二禪就是定身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這捨念清淨地就是你那個念頭都不升起,一切都很清楚,已經快沒感覺自己在呼吸,到了那個境界是在四禪裡面。
那「八定」: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稱之為八定。「無色界天」:
1.空無邊處定。這空無邊處定就是你把一切的執著已經空掉不叫它生起,但是你還有一個執著那個,‘’我‘’ 字在那裡,所以就落入那空無邊處,你還沒有把那道理弄清楚,你只是把外面空了,你那個 ‘’我‘’ 字還執著著。
2.四無邊處定。就是那個識心,我們第七意識的那個識心,你只是沒有雜染,但是還有 …… 還不到達最後的究竟,而是落於那個識心不起而已。你道理還沒有通達。
3.無所有處定。就是你也知道一切無所有的那一個空處,但是你智慧也還沒有參透,你可以打坐很久,你還有某一種階次,雖然你的智慧可以把一切無所有。你不執著沒錯,而最後一關你沒有進到如來藏裡面,你就落在那個無所有裡面,所以你還沒有究竟,一定要達到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境界才最究竟。
4.非非想處定。就是在所有天裡面它是最高的境界,那一入定的時間很久,但是他智慧沒有完全通達,等到他的福德時間到了之後,他還是要墮落的,所以這四禪八定還是沒有真正的究竟。
滅盡定也就是小乘中,定的九個層次裡面最高的,一切他是可以滅盡的,那定力相當的高,所以我才說小乘的定怎麼樣?是最厲害的,那大乘呢?大乘什麼最厲害?慧。所以小乘少了慧,大乘少了定。
菩薩的定力不夠,菩薩發心大,但是定力不夠,所以才說小乘有「定」、大乘有「慧」。現在大乘則是慧多定少,小乘定多慧少,真正的明眼人要怎麼樣?要定、慧都俱足,那才是真正的明眼人,才是真正的開悟者。我們現在聽經都是在修「慧」,我們定不夠,所以『定』一定要真正在禪堂,禪七、一次禪七、二次禪七… 像宣化上人他們甚至於可以做到兩個月都在打坐,所以這個就是在學習定的課程。
我個人也是這樣,我發覺我這個定力還是不夠,就是我們在打坐的定力!不像小乘那樣可以定在那邊,那大乘它因為雜事多,有時候他要度眾。所以定的功夫在平常就要修持,才叫你在念佛上用心,那也是可以幫助你「定」…… 大乘的精采在於什麼?不一定要打坐的形式,而是你要有定的心;念佛就是定的心,這個就是最精采的地方。
孔氏亦曰、孔子也說了。
知止而後有定。儒家就告訴我們知止之後才會有定。
又曰、自誠明。此人乘止觀也。自誠明:這誠啊!是真誠,是直心,一切要明白,明白就是慧力。我們能夠當人,第一個一定要誠心,你要有智慧,要明白一切道理,做人的道理,這個就是人乘的止觀。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告訴我們學習這個道,無欲就是沒有妄想執著,你深入觀察一切久了才會體會它的妙處,可以觀察一切世間道理。那你要是有心思觀察呢?你就可以觀到很多的細節,那這個就指我們平常在做事的時候,你要從做事來磨心磨出一切智慧之極,你才會清楚它的細微處。所以,常無欲以觀其妙啊!就是在智慧裡面,讓自己有定觀照,這個就是指「理」的部份。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指「事」的部份,所以「理、事」要圓融啊!
又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就是靜觀萬物皆自得,復:就是反覆。老子又說一切萬事萬物反覆、物極必反的道理。
莊子亦曰、莫若以明。那莊子也講了莫若以明;莫若的「若」就是順的意思,那莫若就是逆!所以人要有逆境才會有智慧。我們說:「精神用而出、智慧苦而明。」一定要有逆境來考驗你才會生出智慧的,你會發覺每克服過一次的困難之後,將來就會有解決那一次困難的經驗,這就是從困難裡面提升了自己。所以莫若就是不順,不順才會明白事情,你要感謝那個考驗你的人,他是你的老師!給你一次機會從這裡道理就通達了!
又曰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不由就是不自私,不自私就可以照之於天,自己就很清淨。聖人都是這樣做起的。
又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鑑:照的意思。就比如我們要把水當鏡子的時候,那流水怎麼會有人影呢?一定要止水,水沒有波浪,止的時候才可以照出人影。所以這裡告訴你,你要照那個流水是沒有辦法的,也就是你一定要停止下來,才可以感受到你的心。而你在忙碌的時候你感受不到你的心,重點在一個是動、一個是靜,你在靜的時候才可以體會到你心的作用,你在動的時候你會忘了。
惟止、能止眾止也。你有定力的時候,不管人家罵你、謗你。所以說,謠言止於智者,就是這樣啊!你自己有定力,那外面再大的風雨,你心不動的話誰可以穿透你的心?唯有你自己的心動了!所以惟止眾止也。
又曰、大定持之。至若百骸九竅、用大定持之就是你的心很安定的時候呢?至若到那種百骸,「骸」就是脛骨,也就是我們的骨頭,比喻我們的定力深入不動。就是我們的九孔:眼二、耳二、鼻二、口、前後二孔、等九孔。
賅而存焉。「賅」就是完備的意思。你看一切都是俱足的,那我們跟誰最親呢?用身體來講我們跟誰最親呢?那身體不是你的,會壞的、會生的、會滅的,你跟誰親?跟你的「心靈」最親的,它永遠跟著你,累生累世跟著你。你不曉得原來要找那個跟你最親的?反而去找那個會生滅的。你的身體會生滅的,你的心是不會生滅的,所以你應該找跟你最親的那個。
吾誰與為親。又曰、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這句話出自於莊子的齊物篇,他引申子綦所講的話,他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在講什麼道理呢?就是說:風啊!吹那個石頭上有很多縫,會產生很多聲音出來,那這一些聲音過了之後,你要不取留下那個聲音的執著,那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聲音呢?怒者其誰耶?你不取它、不執著它的時候,還有什麼聲音呢?你讓它過,你不把它留下來,不把它記下來,那還有什麼呢?這就是在比喻聲塵的關係。聲音啊!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你不把它留下來,那怒者其誰啊!
或者我也可以這樣講啊!我在罵你,你令那個聽性不受影響,你就只體悟那道理,那你的心會起伏嗎?會因為被人家講了一句話而有所動怒嗎?所以你應該冷靜的聽清楚,這句話是怎麼樣?他是來幫忙我的、是考驗我的,那誰可以動得了你?你不取人家罵你的話,那有人來找麻煩的時候,誰有辦法激怒你呢?這句話也可以這樣來比喻。
至若黃帝之退居、所以黃帝他退居,退位給賢人,而不是傳位給他的子女,他把自己的地位退讓給別人。
顏子之心齋、還有顏回的心齋,這「心齋」就是比喻心專一。定靜就是好像把自己的心在齋戒一樣,摒除外慾;我的心在持戒,在持齋,我不吃肉我要吃齋,把那些雜事摒除在外,清淨我自己的心。這心齋就是清淨自己的心。
文人承蜩之喻,蜩ㄊㄧㄠ/ 是蟬的一種蟲子,這裡比喻一種吵雜的感覺,承蜩就是吵雜的意思。很多文人在討論,一大堆囉哩叭嗦,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出了很多點子。
仲尼夢覺之論。孔子所寫的夢覺論就是要叫你能夠醒過來,他教你做人的道理就是給你打下覺醒的基礎。
此其靜定功夫。舉皆釋形去智、這些都是他們的靜定功夫,一切都在教我們。釋形,就是要忘形去智,也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的一切相都是虛妄的」。你不要被那一些相所迷啦!你看儒道釋都是可以通達的。離欲清淨。欲就是你的妄想心、你的執著心,你要離去這一些,你就可以清淨。
所謂厭下苦麤障、欣上淨妙離。你要厭惡這些紛擾。「麤障」就是不精細的那一種障礙,欣上就是要去提升自己清淨妙離的心,這是叫你的心要有所抉擇。
冀去人而入天。「冀」就是寄望、希望的意思。你應該要更進一層的修持從人道入天,這一生應該提升到天的境界。
按教所明、按照所教導你的而明白一切。
乃捨欲界生、而生初禪者。就是叫你一步一步的有一個階梯,教你昇華,你當了人,你應該更好。這一生決定你的升沈,你應該提升起來。
故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就是一切障礙我們的,我們應該泰然有定力。宇宙就是包覆我們所有的人,所以這個「宇」就是像屋頂,能夠包覆我們的叫宇。泰:就是泰然。包覆我們的,泰然的定力可以了解一切。這裡指智慧加上定力超乎一切,你就可以發乎天光,天光也自性智慧之光。
此天乘止觀也,你要達到天的止觀,就是要這一種境界,教你的心要入那種止觀,到天乘的止觀就是要這一些。
首楞嚴曰、一切世間所修心人、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又曰、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為梵輔。又曰、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又曰、此三勝流、這三勝流是出自於《楞嚴經》裡面,阿難問很多問題,佛為他解說這初禪天人的境界。大梵王就是指玉帝,管理宇宙的玉帝。《楞嚴經》就是告訴所有的人這樣子的修行。
梵:就是清淨。譬如說在座的大家就是共同伴侶、共同學習的同修,大家應該提升起來,才可以去除習氣。欲習:就是過去累積的許多習性。應該慢慢的改除,才可以離欲心現,就是離開我們的妄想執著,而讓自己的本心能現出來。
你具足清淨的德行,梵德就是清淨的德行,那時候就可達到梵輔天的境地。
再可以更通達的時候,那就可以統梵眾就是你可以領導天上這些人,可以成為大梵王,就是第四天的天主。
所以這三天加起來就是三勝流,所以這三勝流源出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楞嚴經全名就是這樣。
這個是佛為阿難所說的。佛教的三本大經就是《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這三本經我們一定要看的,佛教最精采的就是這三本大經,每一個位階他所表述的不同。
一切煩惱所不能逼。你要是達到這三勝流,那煩惱就沒辦法逼迫你,所以在天上是很快樂的啊!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雖非正修,你看這就清楚的告訴你,到了天上雖然不是了義的,但是最起碼你已經對人天的境界有了經驗,三摩地就是定的意思、舊稱就是三昧,三昧也就是定的意思。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讓自己心中清淨,諸漏即六根所有感受不動,那時候就是一個最初的禪定。
至於澄心不動、湛寂生光、倍倍增勝、以歷二三四禪。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到達心澄澈之時,極至深透第七意識如來藏光,一一殊勝,可以達到二、三、四禪經歷如如所見現前,陶鑄,「陶」就是指冶金的時候,要鑄金時,先用土做一個模型,然後把金熔化掉,再把金灌進去。現在的金店你要打一個戒指要有一個模型,他把金子熔化了再把它灌進去;這「陶」就是它的模型。
陶鑄無礙:就是可以造成一切器。他這裡在引申造就所有的人才。譬如說:現在要把你造成佛,事實上佛教就是要把你造成佛,怎麼樣把你造成佛呢?就是要把你的心教柔軟了,柔軟了之後你才可以入那個模型啊!那才可以成一尊佛啊!所以你現在有脾氣叫你不要發脾氣、叫你要柔下來、你要虛心下來。你要成佛一定要虛心、要柔軟,一定要有智慧、守中;你一定要放下,一切心清淨了,你符合了就能入了這個模子,你才可以成佛啊!
這個陶鑄就好比我造一個佛像在那裡,等你的心成就,你入了這模子之後,就可以成佛了啊!就有那個佛的相出來了。所以陶鑄無礙就是可以造就所有的人才,可以成就佛道。
以至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名色究竟天。以至於要達到能參悟,窮色性性,就是能夠徹底了解相的本質性,入到無邊際處,更高一層的天,名色究竟天。
此其證也。由是觀之、從這裡看二三禪天。
老氏之學、老子所教的裡面談到。
若謂大患莫若於有身、老子勸勉我們的就是他最怕他有這個身體,他要是沒有這個身體呀!盡虛空遍法界都可以去。我們最怕的就是這個身體拖累我們,你看那病痛來了,這個身體在痛啊!我們的心跟著這個身體帶向痛苦的深淵。你的心在熱的時候,你的身是沒有辦法,你的身體做不了主,所以我們被這個身體給綁著,綁著的時候你有甚麼希望你都達不到。天月她父親中風,躺在床上啊!總想:我有那三分地,想要種蓮霧,想要……,三分地是三分地啊!現在中風把他給綁住了,看你還走得了嗎?這身體把你綁住就是你的因緣果報,你要是沒有這個身體,你的心就到處可以去了呀!所以你一定要等這個業完了、死了,下一個身體再來。
故滅身以歸無。你要達到這個境界、業報身結束捨報的時候,心智達到涅槃無生那才是真正的自在。
勞形莫先於有智、我們的身體會疲勞就因為動念太多而導致的,所以老子才叫我門要絕聖棄智,你的身體能夠不勞,你應該先有智慧、先有般若。你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辦法逃離你現在一切的現象,那因果六道的輪迴。
你們來聽經,就是要學智慧,你自己修行在家裡要念佛,念佛就會有定力,看經才有智慧,定慧俱足你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在教你這個方法。
故釋智以淪虛。所以叫我們不要思議、不要想才能夠超脫、跳開,真正的心智光才會現出來。淪是沒入在裡面。老子的教導我們要能夠入到佛智,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意識心帶著走。
此則有似二乘。這個好像小乘裡面那一種境界。
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就好像那個獨覺。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啊!這獨覺是怎麼悟的呢?他是觀萬物變化而知道「空無」的智慧,自己參悟出來的啦!沒有佛出世的時候,那個獨覺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看四季春夏秋冬,觀那落葉這樣參究而開悟的。
耶!看那個葉子掉下來,掉在地底下變成落葉,然後慢慢的腐爛,也沒有了。葉子也是從虛妄中而長出來,觀察這些而自己開悟的叫獨覺。有似獨覺,就是無佛出世的時候,他就自己去觀化宇宙的一切變化而開悟的,這一定要有很多的智慧啊!所以我才告訴你念佛是現在最好的修行方式,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開智慧。當你有一世要是碰到無佛出世,你就有智慧,你可能就是「觀化知無」而開悟,唉!就開悟了。
原其所宗、虛無自然、即屬外道。原:推求、察究之意。原來他們的思想都是在虛無自然裡面,可是妳有一個虛無自然的認為那還是外道之屬。
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看他們慈悲救世 的心雖然是外道,等你慢慢通達整個佛理,事實上是沒有問題的,在《華嚴經》菩薩道裡面,我們就可以了解。
蓋以權論。這一些都是以一種權巧方便,儒、道、釋這些都是權巧方便。
正所謂現婆羅門身而說法者。婆羅門是外道啊!是為了度那一些眾生而現婆羅門身,要來救度那一些人。所以我說:菩薩藏在每一個角落裡面叫你不知道;孫中山先生他呈現一個政治人物而來教化眾生,國父是菩薩來的,這個就是他為了救度那些眾生而為其說法,你看國父說:「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就是不自私,那不是菩薩的境界是什麼呢?
據實判之、乃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也。這些人都是先給我們打基礎,教我們能夠修到人天乘,然後慢慢的可以入到空定。
所以能濟世者、以大梵天王為娑婆主、大梵天王為娑婆主就是玉帝、是帝釋天,敬天就是要拜天公,就是這個道理啊!他也是來教化眾生的。
統領世界、說十善法、救度眾生。你看玉帝也是在扮演這個角色啊!所以他有時候要處罰眾生啊!你太過份了,我就給你下下大雨啊!給你淹淹水呀!給你震震地啊!
據華嚴地上菩薩為大梵王。那玉帝也是菩薩化身啊!
至其梵眾、皆實行天人、梵眾就是玉帝周圍的那些人,都是實踐人天乘修行的過程。
由人乘而修天行者、此其行者、此其類也無疑矣。就是一個過程,你從人天乘慢慢的了解一切,這個就是大乘佛教最精彩的六度波羅蜜,可以成就你圓滿的佛智就是這個過程。
吾故曰、所以憨山大師講。
莊語:莊子的論說。
純究天人之際、就是叫你成就人天的一切作為、思想。際:就是它的包含一切處。
非孟浪之談也。孟浪,就是輕率、冒失的言語。就是在告訴你莊子所講的,不是那種輕率隨便講一講的。乃是叫你先學習天上境界的這一個過程。非孟浪:不是隨便講的啦!不是信口開河啦!一定有其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