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宗趣
論宗趣

論宗趣



Bg 3

 論宗趣﹍ 憨山大師註文


萬曆戊戍除日憨山道人清書於楞伽室。

   病後俗冗、近始讀大製曹谿通志、及觀老莊影響論等書、深為歎服。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及孔子人乘之聖。老子天乘之聖。佛能聖能凡能人能天之聖。如此之類、百世不易之論也。起原再稽顙。

   老氏所宗虛無大道。老氏所宗就是老子的宗旨。《道德經》的宗旨就是「虛無大道」,就是叫你要虛、要無,「無為」這就是「宗」,虛無大道重點在這兩個字。所以老子告訴你要謙卑、要虛心柔軟、要無為,這個就是《道德經》真正的重點。那老氏的宗旨既是虛無大道也就是什麼呢?
   即楞嚴所謂晦昧為空、《楞嚴經》楞嚴翻譯過來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定的意思,也就是堅、誠、恆這三個:堅固心、誠心、恆心。《楞嚴經》的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定」!堅固的定才可以證到那個密因,才能證得了義。老子所指的就是《楞嚴經》裡面所謂的晦跟昧。晦:就是由明趨暗。昧:就是日出以前將明而未明之時。要清楚了知這個明暗的過程皆是空性,都是外面的境界。
   八識精明之體也。八識精明之體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我們要念佛捨識去找原原本本的本心。
   然吾人迷此妙明一心而為第八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心,我們都迷在那識心裡面。妙明一心: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這個妙明一心;也就是我們的那個真心,第八阿賴耶識。
   依此而有七識為生死之根。如來藏外覆第七意識,它就是讓我們生死輪迴最大的問題所在,這個第七意識就像是郵差,所有的妄想執著都是這一個意識在起作用,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第七意識不起作用了,就可以證妙明一心,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六識為造業之本。這裡就清楚了,你看,第七意識是你的生死之關,可是六識是你的造業之本。為什麼六識為造業之本?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對的就是外境來刺激我們、眼睛看到的,有刺激就造業、這個手一觸覺就會造業、耳朵聽到聲音就會造業、聽到好聽的就歡喜,聽到不好聽的就跟它對待,所以六識就是造業之本。我們之所以會造業就在六根、六塵、六識來迷惑我們,我們被這六識所牽而造了很多業。


   變起根身器界生死之相。我們的生死之相來自於六根變起六塵,就是外面所接受到的會影響我們的心境。我們被自己給騙了!就落在這生死之相裡面。
   是則十界聖凡、這十法界裡面的聖凡,也就是四聖六凡!
   統皆不離此識。十界凡聖都是被這個識心引導,才讓我們找不出原來的本心。所以一定要有定力,能夠念佛念到我們的心如如不動的時候,那才可以深入這識心內層的真心。
   但有執破染淨之異耳。染就是汙染,淨就是清淨。染淨對待的不同,這一些的改變都是因為執著而生出來的,事實上你根本也無可得啊!
   以欲界凡夫、不知六塵五欲境界、唯識所變。我們欲界凡夫,不知原來這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些境界都是唯我們的識心所變的、我們的虛妄心,一念「無明」一起來,就會被那個境界把我們帶著跑了。
   乃因六識分別、起貪愛心、固執不捨。造種種業、受種種苦。所謂人欲橫流。一切都是因為六識的分別把我們帶向貪愛、固執無法放捨而造業,受苦在人的物欲橫流裡面。叫你把事情看淡,要有定力才可以有堅固的心把所有境界看淡。
   故孔子設仁義禮智教化為隄防、就因為這樣孔子先到娑婆世界來,先打下一個基礎,以仁義禮智來教化,幫我們先做一個堤防,防止我們違犯心性清淨,讓我們知道做人的根本,不會受外物所誘惑,用仁義禮智,讓你多一點理性,不會被外面的境界來干擾你。
   使思無邪、姑捨惡而從善。使思想沒有邪念,有正確的觀念能暫且捨惡念而從善。姑:就是暫且。引導向善的這一條路來。
   至於定名分、正上下、然其道未離分別。即所言靜定工夫。之後才又告訴你,要定一個名分,名正而言順、要清楚上下之分、師長父母 ……等等,人都是要有一個節度。
   然而孔子所說的道未離分別,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至道,只是告訴你要有靜定的功夫!這些是一個權方便。


   以唯識證之。有了靜定的功夫之後讓你清楚,然後你才可以達到後面真正最要緊的。
   斯乃斷前六識分別邪妄之思、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可以斷前面六識的分別執著。
   以祛鬥諍之害。袪:是消除。免於落入那鬥爭的危害。

   而要歸所謂妙道者、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所以你看,這裡也清楚的點出來,重要的是老子所說的妙道:乃以七識為指歸之地,告訴我們現在學佛最難的是什麼?就是在學這個第七意識不起作用。不然你永遠被第七意識所騙了,你以為「真」的就在這裡;只有當你一心不亂第七意識「不起作用」時一進去,指歸之地就是你一進去就是如來藏,也就是所謂的極樂世界。
   所謂生機道原。什麼是生機道原?你生生世世在投胎,我們所學的道、所求的道,事實上就是我們原來的心,我們的本心。我們學道要幹什麼?就是在學這個回到我們指歸之地 —- 打破第七意識,這就是所謂的生機道原!
   故曰生生之謂易是也。生生的意思就是代表我們生生世世,指所有的「相」會生生死死。之謂「易」:指變易的意思。
   至若老氏以虛無為妙道、至於像老子就是以「虛無」為妙道。
   則曰谷神不死。谷:就是虛。神:以其因應無窮故曰神。我們可以因應一切,或者有時候我們說:「神通、神通」,什麼是神通?智慧達到最高點就變成神通。「谷」神:就是指我們的心要謙虛。虛了之後,你就可以感應一切,谷神「不死」:以其不屈而愈出故曰不死。所以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心,它是永遠不死的。
   又曰死而不亡者壽。所謂死而不亡者壽是指什麼?指這些聖人,他們雖然死了,直到現在後人還很尊敬他們。像諸佛菩薩,我們一天到晚禮拜,他們有沒有死?沒有啊!他們的精神永遠都在教導我們。所以死而不亡者「壽」,這個壽就是在講他們源遠流長。


   又曰生生者不生。這個「生生者不生」跟前面所說的「生生之謂易」差別在哪裡呢?生生者不生的這個不生:就是指我們如來藏性清清楚楚的沒有一絲的雜念,那叫不生;涅槃也叫不生。所以我們學佛在學什麼?證無生,大般涅槃證無生,你要學就在學這個「生生者不生」。我們能夠這樣生生死死,靠哪一個?靠我們原本如來藏的不生滅,沒有雜質(意識)的那個不生。生生死死變易的是身體的相,而那個生生者不生的是我們的原動力,就等於是電一樣,電是原動力。一下子這個電腦,一下子那個電視,那個電你用在電視就是電視,用在電腦它就電腦,用在電風扇它就電風扇,用在電燈它就電燈,你所看到的這一些外相這個就叫「生生」。
   「不生」是什麼?不生就是指電。電源就是不生。你的那個原本如來藏性裡面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雜染,而都是你的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叫你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不已。

   且其教以絕聖棄智忘形去欲為行、以無為為宗極、斯比孔則又進。《道德經》在教我們什麼?教我們絕聖棄智。把那一個意識心的智(識智辯聰)你不要用而怎麼樣?這裡的「絕聖」就是把那個有為法全部滅掉。棄智:連我們那個心智都不要用。忘形:就是徹底的看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的去欲少掉這些欲望。行:就是指實踐。才可以實踐到無為為宗極 ,最終目的。宗極:就是最終目的。老子教我們的無為就是最終目的。那這個比孔子又更進一步了,因為孔子教人要仁義禮智,老子要無為為宗極,老子的境界就更高了。

   觀生機深脈、我們清楚的觀 我們清楚的觀生機跟深脈,生機:就是你看得到的顯相,一些現象,你的身體就是生機。什麼是深脈?就是你的心,藏在裡面的那個叫「深脈」,那外面看得到的叫「生機」。你的身體我看得到,這個叫「顯」,你的心我看不到那個叫「密」;所以生機就是顯,深脈就是密,這樣你就清楚了。所以顯跟密是不是一體?記得上次天因跟我提到密宗怎麼樣?我說:「那你還不清楚嗎?佛法是顯密一體的,不可分的。」為什麼?沒有顯你看不到密;沒有密那顯怎麼會顯的出來呢?你的心沒有落在你的身體裡面,哪看得到你心的作用?所以顯跟密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東西。
   破前六識分別之執。道理就是這樣你把它清楚了,就可以用你的智慧打破前六識分別的執著。

   伏前七識生滅之機。伏就是潛藏,你的心念慢慢淡,沈澱下來就可以降伏那第七意識心生滅的初機。此時再深定進去之後,你要認清這八識精明之體。


   而認清八識精明之體即楞嚴所謂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以為妙道之源耳。八識精明之體:就是你的如來藏性,也就是《楞嚴經》所謂的「罔象虛無微細精想者」,也是「如來藏性」就是你的妙道之源,一切宇宙的秘密,就是你的心。每一個人的心就是妙道,也是源頭,源頭就是你的心!宇宙一切都是眾生的心所起的變化!
   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所以老子才說我們的心它似有若無,你要去參透!好像有一個相,這個相又好像是一個現象,那你說我們這個心,它若無又有那其中又有物,所以呢?這個就是「空」裡面的妙有,「妙有」裡面有其空性。這個就是在指我們這個心很難捉摸、看不到。

   所以佛教之難,難在我們這了無形相的心,沒有辦法看得到、拿不出來,才要用很多比喻來引導你體會、找到你的心。「禪宗」才會用打坐來引導你找出你的本心;「淨土」叫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找到你的本心。那各有引導的方法;「律宗」叫你持戒清淨而種下你的心有清淨的因;那「教」是教育你慢慢的了解一切道理;「密宗」就把心的密能作用透過咒來啟發,所以五宗皆是一種導體、導引你入到自己的心體。
  以其此識乃全體無明、觀之不透。我們的識心跟如來藏整體你沒有辦法找到。觀之不透,你找不到它,因為念頭一起即是無明,所以要透過禪修等等方式找到我們的源頭。
   故曰、所以才又說。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杳杳:就是高遠不能見之處;就是很遙遠很高我們摸不著的。冥冥:又藏起來,幽暗的樣子。我們這心就是這個樣子,看不到,可是我們身體會動。那其中有「精」就是我們那個神,精神。我們的那個神你說沒有,可是一切動物又有其精神,有其表法等等,像那個狗可以表達意思,這個精就是能夠表達牠的意思。


   以其識體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我們的這個識體看起來好像是不可思議,你不要落入這不思議裡面「有」什麼,事實上佛教就叫你「不思議」,叫你不要想,你一想就不對了。不要想的那個狀態、就是你「本來」的源頭,你一想就又落入那一個思議裡,事實上不思議就不思議,你不要想,你一想就分別了,這個不思議就是不要落入識心。這個「熏」就是像我們點香一樣,薰習薰習,薰習久了之後,耶!這個不思議裡面它就會有變化。就 像我們打坐一樣,這幾句話我用打坐來比喻是比較清楚的。你在打坐的時候,你的心,眼觀鼻、鼻觀心,這個樣子沉靜下來。

   那你有念頭一思議,就落入識心裡面就會昏沉,所以這不思議就叫你不要去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跟這句話就可以搭起來。事實上應無所住不思議的時候呢?你的念頭就像混濁的水一樣,讓沙塵慢慢沉澱下來,水自然就清,一薰習久了,欸!你那個不思議就開始起變化,你的心本體慢慢也會感受出來,你會找得到!原來心在沉淨的體會裡面是會動的,「變」就是會變動的。這個只有你自己有感覺,別人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的,我也只能這樣形容,但是我也沒辦法拿給你看。我如果能拿給你看,諸佛菩薩早就拿給你看了!那還要我拿給你看?所以都是用形容來引導給你薰習,讓你知道。所以才說:

   故曰玄之又玄。我們的心只能意會,你看不到,它無形無相,它可是很玄妙的,會變化的,一下子快樂、一下子痛苦,都是那心的感受作用。
   而稱之曰妙道。所以我們那心事實上才稱是一個妙道啊!
   以天地萬物皆從此中變現。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的心變現的
   故曰、天地之根、眾妙之門。天地之根:就是天地的根本。眾妙之門:就是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在變化的。眾妙之「門」:就是一切法的最初端。你去到哪裡,第一個一定要進門,所以門口就是你最早接觸的。眾妙:一切妙處都是在於你那一心,念頭一起來「那個」就開始了,那就是一個門頭。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莊稱自然。不知其然而所以然,一般沒有智慧辯證清楚的道理都說自然,也是由前人得老莊句才談自然。事實上到了佛教,佛法裡面才告訴你:「一切不是自然、而都是你的心所現所變」,這是一個什麼論述?一個初階的方便。所以莊子他才說:這個是自然。我以前也刻了一方章「自然」,當時我崇尚老莊,等我知道法之後,我把那石章磨掉 改刻成我的名章,為什麼?我知道一切不是自然,一切有人在操作,颳風下雨都有人在操作,不是自然。說是自然絕對不是自然,下雨也不是自然,有龍在吐水、有玉帝在管……等,我們在馬路上開車,那個紅綠燈是自然的嗎?不是的,是連線到交通局裡,電腦在控制的,一切都不是自然的。

   且老乃中國之人也。老子他生在中國與你我同化。
   未見佛法、而深觀至此、可謂捷疾利根矣。你看,宣化上人還沒有把老子的祕密掀開之前,這句話我們讀起來像還可以,可是呢?宣化上人把秘密一掀起來,我們知道老子是不是中國人不重要,因為他是有心之人,是大迦葉尊者化身來的,所以重點是他有幻化菩薩的境界。
   捷疾利根:就表老子是很聰明的、是很利根的。是摩訶迦葉尊者來演這一場《道德經》的權法!
   借使一見吾佛而印決之、代表老子的思想借使跟佛互相的印決,印決就是對照,老子的《道德經》來跟佛經互相印決,就是說互相印證一下。
   豈不頓證真無生耶。就是怎麼樣?可以相通的!事實上儒、道、釋是相通的,都是要證到真正那個無生,「無生」就是不生一念才可入我們原本的如來藏,學佛學到最究竟就是要「證無生」,你要是證到無生你就明心見性了!也就是涅槃了。所以叫你們不要有妄想執著,因為有了妄想執著就「有生」,你要「無生」就必須沒有妄想執著。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不是無生是什麼?


   吾意西涉流沙、這吾意是指憨山大師他的宗旨可以西涉流沙。西涉流沙指西域中亞,當時玄奘大師往西取經、往絲路走那個區域,就是指中亞那一塊,新疆、烏魯木齊,過去絲路所有的通道,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北至巴爾,到巴基斯坦北部。
   豈無謂哉。佛法可以傳到那麼遠一定有其深意,不然怎可傳之久遠呢?
   大段此識、深隱難測。這些的比喻等等,用識心是沒辦法了解的,我們的心很深隱很難用一個什麼去測量它。

   當佛未出世時、西域九十六種、以六師為宗。其所立論百什、至於得神通者甚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在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當時西域有九十六種外道,其中以六個人為最高的宗師。天竺外道這六人:一、富蘭那迦葉,二、末迦黎拘賒黎,三、刪闍夜毘羅胝,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五、迦羅鳩 馱迦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當時都是這六個人所傳的外道邪說。「宗」就是他們的思想。其所立百論,他們所講的立論千百,很多很多的意思,還是有人怎麼樣?「至於得鬼神通者甚多」,一切的外道,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鬼神道,跟那情形也差不多。其書又不止此方之老莊也。他們這幾個外道六師所著的書也很多,也超過老莊的著作數量。

   洎乎吾佛出世、洎(ㄐㄧˋ):直下的意思。就是等到佛一出世。
   靈山一會,英傑之士,指當時在佛旁邊的都是佛菩薩,在《華嚴經》「一佛住世,萬佛護持」一佛到這娑婆世界來說法,諸佛菩薩都來擁護,這裡的英傑也就是指這些菩薩,就是要幫佛來度眾。所以你看,文殊師利菩薩,很多經都是他請法的,他來演給我們看,由他問的問題才可以導出眾生所想要知道的。所以這個英傑之士就是指那些菩薩要幫助佛一起來教化眾生,共同演這一場佛教大戲啊!
   皆彼六師之徒。當時,有很多還是這外道六師的徒弟,他們先演外道,看到佛之後,被佛給說服了才大興佛法。所以呢?也是一個權方便。
   且其見佛、不一言而悟。這一些人看到佛,有時候僅只一言,他就會領悟,或是開悟都可以。


    如良馬見鞭影而行、就好像好的馬你不用拿鞭子打在身上,你只要輕輕的一甩,牠就會跑。不好的馬你才要用鞭子去打牠,你打牠才會跑。好馬則不用,你甩一下鞭牠警覺了牠就會跑,不用等你的鞭打下去。鞭影就是指你一揮,牠就會跑。
   豈非昔之工夫有在。這一些人就是菩薩來的,過去早就有那因緣 … 他只是在演這一場戲,從外道的思想裡慢慢地轉到佛道,那到佛道,那就等於我們現在這裡講這一段,就是在比喻我們學老莊、孔子這一些,現在慢慢導引你要回歸到佛教裡面。他這裡做一個比喻,就是這個道理。
   但邪執之心未忘、故令見佛、只在點化之間以破其執耳。邪執:就是不正確的思想、執著之心。未忘:就是執著在那裡。「故令」最後他們見到佛的時候,佛把他們一點化,破其執著,不執著就開悟了啊!
   故佛說法原無贅語、贅:就是多餘無用。佛說法不會講一些多餘無用的語言,他一語必定要引領入道。所以佛經是有人請法,佛才答的;最主要你有想求法的心,也就是有人請法,佛才說法。
   但就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就因為眾生有所執著的情執在,以佛才隨宜,隨宜:就是隨機方便破你的執著;比如說你執著在哪裡,隨當時的因緣來破除你那執著點而叫你不執著在那裡。
   所謂以楔出楔者、本無實法與人也。「楔」(ㄒㄧㄝˋ)就是指木工在做家具時,角木和角木接合之間有榫,這個楔就是榫的意思,榫跟榫之間。楔:有吻合意;木器有縫隙則往往以前尖後闊的木塊嵌入是為楔。或是一個凸的,一個凹的,那個榫就可以卡住。所以楔出楔者就是指各得其宜。
   我們講了老半天,你們來聽法,這實法是指什麼?「你得到什麼?會心而已。」你們來上課光聽?會心而已。我講,你懂了那個理事“會心”,我什麼給你?就是我們在論法的時候叫你的心通達了,會心而已。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楞嚴會上、微細披剝、次第徵辯、以破因緣自然之執、「楞嚴會上」就指《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很微細的一些舉例,阿難的問題,佛指他看到的是「眼睛」還是那「根性」?是眼睛看到的嗎?這阿難一付可憐相問佛,佛就藉這個機會罵阿難:「唉呀!你能看到的是你的如來藏性在看,不是你的眼睛,那你眼睛閉起來,看到什麼?」阿難說:「我看到黑色的」佛說:「看到黑影,那就是你的眼根藏性。」所以披剝就是我們用手剝開,一 層一層的剝開才懂得裡面的道理啊!

   「次第」徵辯:就是有階次的。剛開始我們怎麼樣怎麼樣論……,一直論 ……,論到讓你清楚。就是讓你從小處慢慢往大處,把它講清楚了。徵辯:就是論得清楚,你來我往講得清楚,把那個理給通達了。重點在什麼?在打破我們所講的因緣啊!自然啊!那種執著。我們經常說:「結緣、結緣、結善緣。」這句話沒有道理,結是結緣,結善緣?善裡面有惡 惡裡面有善,你單要挑善緣那沒辦法。結緣就結緣,不要不要講跟你結善 你落一個善,就偏一邊。我們可以說結緣,但不要落於善或惡,那會變化的,那叫無常。所以因緣自然之中,哦!原來最自然的是一定要好好的種因,將來就得果,你現在要種下佛因,將來就得佛果。所以才可以怎麼樣?

   以斷凡夫外道二乘之疑。就是斷外道、小乘執著這些法性上帶的疑問。最近有一位出家人到精舍來,朋友帶他來的,他說:還沒有吃飯。我說:冰箱裡有素粽。他說:我什麼都吃呢,不一定要吃素。我說你講的沒有錯,當時佛在印度演法的時候托缽,眾生布施什麼就吃什麼,這個就表二乘法所以我們要通達道理,怎麼樣做你自己處理。

   現在為什麼我們大乘法都是吃素?重點在於大乘法有僧團、有叢林,當時是托缽,出家人不開廚,不去煮東西,所以人家布施什麼吃什麼;法到了東土之後因為有叢林,大家聚合之後,出家人既然自己煮了,當然不可能去買肉來吃,所以就選擇吃素,這個是在「相」上。


    第二個在「理」上,在菩薩戒本裡面,有一條戒「菩薩不食眾生肉」。所以大乘佛教所行的是菩薩戒法,一般二乘之人,說吃素怎麼樣怎麼樣 ……。二乘人他對大乘佛法,他不承認有菩薩的。你跟他講菩薩法會跟他爭得臉紅脖子粗,大乘佛法之所以吃素就在於菩薩不吃眾生肉,有叢林所以就吃素。事實上,講到因果論也是這樣,因為大家聚合起來當然吃素,「因」清淨。那托缽呢?沒有選擇權,那個肉不是我們選擇來吃的,因果上也OK,重點在這裡,我們對理要清楚,你通達之後就不會執著。

   但是在因上我們要把它正因,將來不落到惡果,惡果就是病,我們捨肉而吃素是這個道理。所以學佛法一定要把理通達了,不會落入執著在相上。

   記得我剛從池上回高雄,有人不小心拿含小魚乾的花生什麼的給我吃弟子喊說:「師父、師父那是葷的…… !」,這個就沒智慧,我們是客,他是主,人家拿來不曉得,我們就裝不知道,你曉得,我們就裝不知道,你沒事找事幹,你不要再把它點出來,人家是無心之過,這就是菩薩要做的。雖然相上是要清淨,可是他無心,我們不要點出來,知道就好,你無緣無故點火,呆喔!沒智慧。順便機會教育!不要執著在形式上,心清淨就 OK了。因為現在社會人太多,沒有辦法在相上去執著,自己修心的清淨,不是修外面的相,這很重要。

   而看教者不審乎此、但云彼西域之人耳、看教者就是指看經文,很多學佛的人,這看教也是指學佛的人落在這些文字表面上。不審乎:就是沒有去了解、不去審察、沒有通達那個道理而都落在那個表面上。
   但云彼西域之人耳、有人就說:哎呀!過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印度人,達摩祖師是印度人,這一些……,所以佛教是印度教!我說:佛教是眾生教,不是印度教!哪有分彼此呢?
   此東土之人也。達摩祖師之後,慧可、六祖才是東土之人。
   人有彼此、而佛性豈有二耶。這就告訴你,人雖然有西域跟東土地域之 ……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