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什麼是涅槃?
書籍目錄
25.什麼是涅槃?

25.什麼是涅槃?

26.我們談到人滿足於涅槃,所謂「滿足」是什麼?
27.這裡必定要提出一個問題:



(25)「什麼是涅槃?」

   假如你遇見一個人,他堅持提出這個問題,你可回答:「涅槃是不死的『界』(元素 amatadhātu)。」經典說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會死亡,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因它是貪空、瞋空、癡空(貪欲滅盡、瞋恚滅盡、愚癡滅盡)。當癡空了,就沒有「自我」,也不會執為「自我」,因此就「不死」。因為涅槃是死亡止息之處,而被稱為不死的「界」(元素),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止息之處。


(26)我們談到人滿足於涅槃,所謂「滿足」是什麼?

   我們佛教徒教導人不應該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滿意這個,不滿意那個,但是所謂的「滿足於涅槃」又是什麼呢?於涅槃感到「滿足」叫作「法欲」(Dhamma-rāga)、「法喜」(Dhamma-nandi)。各位聽到巴利語把「欲」(rāga)和「法」(Dhamma)放在一起,也許有些驚訝。但我們必須瞭解,「法欲」中的「欲」不是那種對色、聲、香、味、觸等刺激的欲望,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滿足更為滿足。但在這裡,是指對不死、涅槃──空性的滿足。

   現在我們懼怕並痛恨涅槃,不想去接近它,一聽到它就搖頭,因此不曾體驗法喜、法欲或涅槃喜、涅槃欲,我們的欲望全指向官能性的色、聲、香與味。假如我們對涅槃的滿足能相當於對色、聲、香、味的滿足,那就算是很平衡了,而後為超越痛苦所作的修行,將很容易進展。佛陀在這方面使用「法欲」和「法喜」這二個字(泰本巴利藏第 23 冊,439 頁)


(27)這裡必定要提出一個問題:
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

   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後才得涅槃,然而在三藏教典裡,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說法。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說法:一是「現證涅槃」(行者親自體證的涅槃 sandiṭṭhika-nibbāna),一是「現法涅槃」(此時此地的涅槃 diṭṭhadhamma-nibbāna)。在四色界定(rūpa-jhāna)和四無色界定(arūpa-jhāna)中,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就是「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但現在我們必須瞭解,這些情況是獲得涅槃前的體驗,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於真正的涅槃。因為那種狀況是不圓滿、不究竟的,它們被稱為「現證涅槃」和「現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 23 冊,475 頁)

   還有比這些更好的說法,在一次場合裡,佛陀描述了貪、瞋、癡的止息,那就是「直接體證(sandiṭṭhikaṁ),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ālikaṁ),請大家一起來看(ehipassikaṁ),向內觀照(opanayikaṁ),智者親自體證(paccattaṁ veditabbaṁ viññūhi)」,這些措辭意味著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能明瞭、感覺、體味到涅槃,而且可以呼朋喚友同來欣賞。如此清楚地顯示他還沒有死,而他的內心卻已知道涅槃的滋味。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無取著般涅槃」(anupādā-parinibbāna),它是現生自證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煩惱(泰本巴利藏第 32 冊,75 頁),而五蘊不會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說,肉體不需要死亡。現在把「涅槃」定義成「清涼」,也就是沒有熱惱、痛苦。因此我想請各位思惟我們泰國祖先的智慧,他們說:「涅槃是死亡前的死亡(Nibbā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句格言,但它是鄉下農民常說的一句話,他們說:
   死屍中見美色
   施捨中見善行
   真誠中見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見涅槃
   身為子孫的我們,比祖先更聰明或更愚笨呢?請慎重思惟這句格言:「涅槃是(肉體)死亡前的(我執)死亡」,肉體不必死,但是我執必定要消除,這稱為「涅槃」。能瞭解它的人,就能得到無上及不可言喻的悅樂,這是另一種樂,而他依然繼續活著。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