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第五章-1

第五章-1



Bg C5


   此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第一句話就點出來,天地之間,這靈靈覺覺的是宇宙之間的秘密,一切眾生會動的這就是「道」。一切的電源,那就是道!我們靈靈覺覺這會動的靈體,以無心而成物,我們因為生心年而落在這身體果報上,我們現在有身體,就是因為有心念。
   有什麼心?有情愛。有這些情的執著才會來當人,等你無心的時候。你就是無心道人,那就是佛了,就是菩薩了。所以天地之道,就是無心包容而已,讓一切有心念的眾生他自己成就他的物相。


   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玄也。聖人他的道,怎樣呢?忘言:不再言說。體:是叫你去體會玄妙之處,用心去體會。你的身體為什麼會動,體會人死了身體怎麼不動?怎麼死後身體冷冷的,你現在活的,怎麼身體熱熱的,這個叫玄,玄就玄在這裡!怎麼去體會它?怎麼會這樣?他忽然這樣的嗎?還是怎麼樣?就去體會它。

   仁,好生愛物之心。天地有好生愛物的心,聖人也是一樣!他也有好生愛物之心,因你的心跟聖人的心是一樣的,只是你現在暫時迷了!聖人之所以那麼用心良苦,就在於你跟聖人的心是一樣的,只是差在哪裡?你還在迷裡面,還沒醒過來。


   蒭狗,乃縛蒭為狗,以用祭祀者。蒭狗:就是把草捆綁起來做一個狗的象用來做祭祀的。
   且天地聖人,皆有好生愛物之仁。這天地之間跟聖人的心,事實上他是一體的,好生愛物並不是聖人專長好生愛物,而是因為眾生的心性,也就是我們那佛性跟天地及聖人是一樣。聖人是因為這個,你跟他是一樣,就因為這同體大悲,孔子才來表這個法,所以皆有好生愛物之仁。

   而今言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不是有心要生。今天我們一開始講天地不仁,重點就在這裡。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這裡的生育也可說承載跟包容。地承載我們、天包容我們,萬物一切有情與無情,天地萬物都不是有心要生出來的。


   蓋由一氣當生,不得不生。這不是天地要來生成我們,蓋由一氣當生,事實上這「一氣」在我們佛教裡講就是一念,就因為有一個念頭、有那妄想跟執著,十二因緣法裡面的第一個法(無明)就是你一念升起,那一念就是一氣,我們那妄想執著一念起來,就開始具足十二因緣法,就生出所有來,所以叫一氣當生。
   等你有一念之後,就不得不生了!之後這十二因緣法慢慢具足,你就有形體了、就有了一切一切的這些萬物、有杯子、有盤子、有…等等有房子、有衣服,都是從一念開始,我們這身體就開始麻煩的事來了!所以就不得不生,後面就一直生出來了。


   故雖生而不有。這天地之間幫助我們成就了之後,這個「生」應該說,幫助我們成就具足了一切資源之後,天地聖人不會據為己有,這不有就是不計較他怎麼樣長養一切眾生。就是跟你賣功德!你是我承載的,你是我包容的,他不會來跟你算利息。天地、聖人的心,他不會跟你計較。

   譬如芻狗,本無用之物。這蒭狗,只是祭祀時用草綁一綁當一個動物,它也沒有用!但是為了這個祭祀的表法,為了這祭祀而用的。
   而祭者當用,為了做祭祀當用,用過了就好了!所以學佛,凡事叫你迴向,迴向就是做了就過了!不要記在那裡,這就是迴向!你不要腦子再記著怎樣怎樣。所以為了這祭祀而用的蒭狗,用完了就丟了!


   不得不用。本來這世界就是虛妄的,用了就是表法,你的心不要執著在上面,就跟你講這個道理,不要執著。雖用而本非有也,那個草祭祀完了,草就燒掉了也沒有了啊!
   故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才說天地無心不以萬物為有相之物,因萬物也是生滅法,一切無礙。

   聖人雖是愛養百姓,不是有心要愛。蓋由同體當愛,不得不愛。雖然聖者喜歡教育眾生,但不是有心要愛,最主要是由同體大悲而來,不得已而為之。他由同體就點出,一切眾生靈靈覺覺的覺性是相同的,佛跟眾生的心無差別,六祖有沒有這麼說?佛跟眾生心了無差別,一體的,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體是一樣的,那聖人為什麼愛養百姓,因為你我是同體!這就是同體大悲的意思,就是在表這個法。聖人是因為你的體,跟他的體是一樣的,就為了這個原因不得不愛,我不得不告訴你叫你醒過來,因為你靈靈覺覺的佛性,跟聖人跟佛是同體!只是你現在被妄想執著給包覆著如此而已。


   雖愛而無心。我能夠把道理告訴你,但是我不能勉強你!這無心就是不勉強。你的心要是不自己想一想,智慧不開發出來,我也沒辦法勉強你!所以難就難在眾生跟佛沒有緣,不是佛不度你!因為你跟佛沒有緣,佛也就沒有辦法,所以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

   譬如芻狗,雖虛假之物。這一隻用草綁的狗,雖然它是一個表法的東西,怎麼樣啊!
   而尸之者當重,不得不重。而尸之者可用這樣比喻這芻狗,雖然是用草綁出來的造型,是虛假的東西,而尸之者,這尸:它也可以說是一種神像,古時候用來祭祀皆有尸以依神。「尸」人死未葬叫尸。這裡的「尸」是在做什麼表示呢?就是有一個表相讓我們來拜。譬如那些鬼神教在拜王爺公,那神像是在表這個法。


   而尸之者當重,就是說在祭祀的過程,你必須要有一個雕塑的神像讓人家來拜。是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重,為了祭祀過程!所以這隻草綁的狗是因為祭祀儀式過程它是主角!

   雖重而知終無用也。因為祭祀儀式的重要必須藉這個東西,但是我們知道,它還是一個尸體,一個沒有用的東西。
   故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這樣你就知道不仁是什麼,不仁是天地長養一切,但是不計較!聖人也一樣,長養一切可以不計較。


   猶,似也。猶:好像的意思。
   橐(ㄊㄨㄛ)及皮韝(ㄍㄡ)。乃鼓風鑄物之器。講:古時候皮製的臂套。單以韝來講就是保護手臂的臂套,手臂的臂套。但是這裡皮韝就是乃鼓風鑄物之器。

   籥(ㄩㄝ),即管籥。乃承氣出音之器。簽就像風管,乃承氣出音之器。天地就好像出風器一樣,看它沒有動以為是沒有用的,但是你越去踩它會越有作用。就等於我們現在經常打行動電話,行動電話怎麼會響呢?那要有電波,沒有電波怎麼會動?電波你看不到啊!在天地間靈靈覺覺你看不到,你以為沒有東西,事實上有。那東西,用行動電話比喻更清楚了,行動電話愈打愈熱!一樣的道理就點出來,所以籥是一個承氣出音之器。


   屈,枉己從人之意。屈:就是把自己的意思降低下來,盡量的聽從別人的意思。所以,我經常說我沒有意見,這就是把自己屈就下來。你沒意見大家都沒意見,你意見多大家意見就更多。
   動,猶感觸也。所以動而愈出,你愈有妄念執著就做愈多!你就會忙死!愈做愈多,你就一直做一直做,感觸也多。
   謂橐籥二物,
這二個東西,一個是鼓風之器,一個承氣出音,這兩個怎麽樣?

   其體至虛而有用,你看,雖然它裡面沒有東西,空空如也!怎麼樣?它有用的,你一按下去,它會出風的,風會一直跑出來的,所以虛而有用。 


   未嘗恃巧而好為。這空氣,它不會恃,以我會出風而一直做嗎?不會啊!你不用它,它就靜靜的在那裡!你用它,才有風,你不用它,它不會逞強。恃巧:逞強。這東西不會逞強自己跳出來說:喂!你再幫我按幾下啦!

   故用不為伸,不用則虛以自處,伸:舒展之意,也可以說伸展。一個人蹲在那,你把他拉直了這叫伸。所以雖然用,它不會一直屈在那裡,它還是會回復,不用它,它還是回復到原來的樣子,這就是它可以伸縮自如。


   不用則虛以自處。你用了它,它可伸、可屈,當你不用的時候,它也可以張開來,它永遠「虛」以自處!所以我一直勸勉你們,要你們謙虛,虛的意義其作用就在這裡。你心一謙虛之後,人家對你沒有任何辦法!你不虛心,一執著,人家給你一句話就受不了,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有參出來了沒?

   你的心像這風鼓一樣,人家踩你,你不會反彈,虛而不屈的時候心裡感受沒作用,你就有定力!有定力之後就會有智慧。你愈有動作,這個「識智」愈麻煩,你會想很多方法去跟他對待,來來去去,你都不要去理他就沒事,這叫做無為自化。要從虛開始,我們平常就虛以自處,那虛以自處就不自滿,不自滿就有人緣了。


   置之而亦不自以為屈,故曰虛而不屈。你把它用完了丟在旁邊,它也不會自覺委屈!一樣的道理,我們扮演的角色,我們做好它,不需要我們了屈居下來,我們不會自以為委屈,還是要有定力,還是要韜光養晦,把自己藏起來!一切就不是委屈了!
   故曰虛而不屈。我們虛心之後,就不會自覺讓人家利用,不會覺得委屈,就不怨天不尤人。

   且人不用則已。若用之,則觸動其機,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動而愈出。機:就是一切事務最初叫機。譬如說,一個念頭剛起來那叫機,也可以這麼說,所以人家說動機。動機就是第一個念頭就叫機,一切事務最重要的地方也叫機。譬如,機密,最重要的地方叫機。


   所以若用之,則觸動其機。這個天地之間,你要是有佛菩薩那種清淨心的時候,就可以感應!可以這麼講,你的心清淨了要用那心,你就可以去觸動到跟佛菩薩的感應,那是最重要心性的靈,就無為的心。

   任其造作而不休。不管你怎麼去造作心是不會休止的,我們靈靈覺覺的那靈性,你怎麼去用它,它都不會喊休息。看到造作兩個字,我想起,我曾經畫了一幅山水畫,我就藉六祖的偈,自己也題了字,「本來無一物、生心造山林、智者差別法、作此化大地」。


   生心造山林,這造,就是創造的意思,我們那靈靈覺覺的心可以造出一切的山山水水。所以我那時候的創作,借了很多人的智慧,第一個是藉自六祖,第二個藉金剛經第七分裡面那「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就用五個字把它帶進來,智者差別法,就是在講金剛經第七分裡的內涵。

   一張宣紙白白的不是本來無一物嗎?今天再講白了,一張白紙在你面前不是本來無一物嗎?我們學佛就是要回歸到本來的那張白紙,這樣夠白了嗎?我們原來都是一張白紙!經過累世的投胎,這張白紙就染了紅的、綠的、青的、染得五彩繽紛……,學佛就是要把這些顏色全部去掉回復到原來的白紙,那就是「本來無一物」,六祖講給你參的。


   那生了心而造出山林,生了心我這裡要畫山、這裡要畫水,裡面都佈得滿滿的,顏色都出來了,這些為什麼呢?”差別法,就是什麼?畫畫就是差別法。我今天在這裡講了半天,也就是這“差別法,每一個人的智慧程度不一樣這叫差別,眾生每一個人的識心都不相同,這叫差別。在金剛經裡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用這個無為法。多種差別每一個人用不同的法,暗藏的來教化你,聖賢就這樣在教你。作了這張畫就要化大地的眾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天地,不要小看這二十個字呢。

   所以這造作就在講我們的心,造作,很多造作,一直不休。我叫你們識心休息下來就清淨,清淨了你的本性就出來了,那就醒了,你還要怎麼修?你告訴我,哈哈…


   故曰動而愈出。你的想法有一它就會一直出來、一直出來,就不止,沒辦法叫你的妄想休息,你之所以要睡覺,就是因你有妄想。那你說:師父為什麼不會累?那就是妄想少了,就不會累!

   然道在天地,則生生而不已。這靈靈覺覺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都是佛的法身,這就是道。

   則生生而不已。永永遠遠盡未來際都是這樣,它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這叫做生生而不已。你問,我從哪裡來?我告訴你,就是生生而不已!因為盡未來際,怎麼樣你也找不到你自己,找不到開始更也找不到結束。你要結束唯一開悟成佛,不然你就得繼續生生而不已!就是在六道輪迴。


   道在聖人,則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這些開悟的聖人都知道這「道」是什麼。

   則既已為人己愈有,我們愈幫助別人,自己就愈有的意思。愈有什麼?愈有福德!這個有,就是有福德。所以說,學佛不要看眼前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在講這個,你愈有福德,心量就會慢慢的大,就像虛空一樣,這都是在講這些道理。

   既已與人己愈多。你愈給人家多,愈幫助別人,自己也會愈多,道理也就是這樣。
   大道之妙如此。這道是很妙很妙的,有多妙呢?講到盡未來際它也很妙。


   惜乎談道者,不知虛無自然之妙。惜乎:也可以說珍惜,道者虛無自然之妙,就是我們剛剛在討論的那個問題。你不曉得你的清淨無為這方法,事實上是最妙的。虛無自然:應該說是清淨無為這心是最妙的,為什麼?它可以幫助你找出真心來。

   方且眾口之辯說,說而不休,去道轉遠,故曰多言數窮。這個道,你愈說愈去辯就離道愈遠。說而不休:就是不停止在語言裡,你看《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要讓你的心清淨下來,就可以找出你本來的面目,所以在言語上 ……事實你愈去講,就去道愈遠,你一離開這真實的道,會找不到你的自心,所以才叫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無所住就一切了,包括聲音。


   故曰多言數窮。你講愈多,話講到最後,就是沒有好的語辭來表達時候。

   不若忘言以體玄,故曰不若守中。不若忘言以體玄就是不如少講,不如把這語言就忘掉了,不再提它了!來體會那玄妙,用心來體會靈靈覺覺的妙處在哪裡,這玄之又玄的妙處在哪裡。
   故曰不若守中。所以不如把你的智慧放到中道裡面,不要偏在兩邊, 讓心能夠清清淡淡的,這樣的淡下來,守中人才會有智慧,就知道不會偏一邊。

   蓋守中,即進道之功夫也。守中,事實上就是你入道的開始,要生智慧的開始了,所謂「中處不偏以至太和」。
   這一章就在講心的作用,要怎樣找出心的作用,就是要守中。

   弟子: ……
   師父:那你不要辯論,聽就是守中,你不要有意見,就是守中,道理就在此。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