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第十二章-1

第十二章-1



Bg M4


   此言物欲之害,教人離欲之行也。在這裡講得很清楚,我們都因物欲所害了,我們都被這些財物、好看的、去追求一些精品,而損害我們原本的心靈。所以聖者教我們離欲之行,要離開這些外物的欲望,我們的心才會產生智慧跟內涵。
   儒家的格物致知,這個「物」在表私欲的心,不是說有一個東西,而是那貪物慾的心要革除,就在講這個道理。

   意謂人心本自虛明,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沒有污染的,但為了物欲而被外面的聲音、飲食、財富一切的一切等等所污染。


   亦本無可欲。人以為可欲而貪愛之。本來外面這一些都是虛妄,我們不需要貪求的啊!我們以為外面這些形形色色是可以貪愛的、可以佔有的,但事實上,證明是不可能,你不可能占有它多久,沒有辦法的。
   故眼則流逸奔色,逸:就是失也、過也、奔也、縱也。我們都要追求好看的,眼睛就在那邊找,找好看的。我們欣賞過去這些畫家的作品,有很多被時間所淘汰,留下來的比較耐看,問題就在留下來的畫所表的是精神層面多於型色,就差在這裡!就是那精神才重要,而不是在那流逸奔色.那種流俗的,去遷就別人的那一種。  


   而失其正見,故盲。在失去那正知正見時被相所迷,而不曉得原來是要把心靈的部份開發出來,所以我們的眼睛才會盲,才會被騙,沒有辦法看到它那真實的部份。

   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真聞,故聾。耳根去找那好聽的音樂,年輕人他喜歡那種搖滾樂,喊叫就可以讓他的心發狂,迪士可等等,這都是人心隨著年齡而品味不同,等你到某一個境界,像我現在只喜歡聽古琴,古箏太女人味了,七弦琴彈起來很沉穩,那聲音很沉很簡單,笨笨的拙拙的很單純。

   我只是說聲音裡的差異,所以看你的智慧,在年輕的時候要追求刺激狂野的,慢慢成長後你會聽鋼琴,或者再成長些,你會喜歡聽小提琴,這都是一個精神層次慢慢學習的過程,慢慢地,心就會沉下來安穩下來。


   我們去追求那聲音之後,就失去那靈靈覺覺的聞性,所以我們就失去真聞……,以為只是表面那些話,而沒有去參到裡層。這聞性就是一個聲音的體會。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表法,譬如說,你跟人家在對談,人家話裡行間藏着話,什麼話是假的、什麼話才是真的,呵呵 … 你不要被表相的話給騙了,這也有影射的部份。

   跟人家在對談,人家的語言中包裝著真實的意思,你有沒有讀出來,通常我們都沒有智慧去讀出人家的心思,你要去體會人家講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聰明的人會讀出人家講那話真實的意思在哪裡。
   所以學佛你要有智慧,就一定要用參的而不要流於奔俗,你參才有智……(接下內文,請看書本)。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