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
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是謂為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圓暘法師 第十章概述
之不見、名曰夷。我經常說:學佛最難的是什麼?就是看不見摸不到;佛教講的都是那眼睛看不見、手摸不到。老子所說的,就在講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是一切的原動力,但是我們看不到。名曰夷,夷:無色的意思;就是沒有色相。我們用眼睛看也看不到,所以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什麼?叫做無色無相。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就是無聲。我們叫人家不要出聲,嘘:噓:就是這個意思。
搏之不得、名曰微。你去摸它或你去拿它,却拿不到也摸不著這個叫「微」;微就是微細無相的意思,它沒有一個形象。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前面這三個怎麼樣?是你不可能用思想跟意念去瞭解的。致詰就是思議的意思。所以這三個:夷、希、微,就混在一起不可思議。
其上不皦(ㄐㄧㄠ)。其下不昧。不繳:就是不明。昧:就是幽暗。上跟下它讓你不可能清楚的用什麼來形容,或者說也看不見。上下它都不能用一個比喻或者一個形容來捉摸,就是說不能具體的呈現什麼東西給你,那是不可能的。
繩繩兮,不可名。繩繩就是不可見,看不到所以只能夠稍微用這樣的方式帶過,告訴你這靈靈覺覺我們給它一個名詞,這個名詞也是很抽象的啊!
復歸於無物。我們這靈靈覺覺的什麼都不能比喻,所以很難說清楚。到最後我們對這性,無形無相的,都沒有辦法做一個比喻。所以佛教裡面講「空而不有,有而不空」,就是在講這個,就是要自己去感覺,它只能用比喻的。
是謂為無狀之狀。它沒有一個形狀,所以在佛教裡才給它一個名字叫 “如來”。或者是 “如來藏” 或者是 “第八識”,這些都是一個比喻而已,不能言說的。
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它沒有什麼形象,所以是謂惚恍,這惚恍就是彷彿的意思,很抽象的。從前面也看不到它的正面,跟隨在它後面也看不到它的後面。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們這靈靈覺覺的,自無生死以來就有了。我們現在的身體也是從古以來的靈靈覺覺來駕御,並不是一個新靈出來。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你要是能夠知道你這靈靈覺覺早在古時候就存在了;這道紀:就是統緒的意思;比如說有一堆打結的繩子要解開,必先去找那繩頭,方能慢慢解開。紀就是系統;找出那個系統,你就可以說你知道這道紀。
這一章的整體就在跟你說那靈靈覺覺的佛性,從無始生以來它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無始無終。所以我們這靈體,盡未來際還是不生不死,到你成佛它還是它,要是不成佛,就在六道輪迴,它永遠不生不死的,可怕、可貴也在這裡。
憨山大師註文(橘紅色字)
圓暘法師 白話講解大師註文
此言大道體虛,這章在講「道體」,我們這道體是「虛無」難以捉摸的,就是我們的靈性我們的佛性。所以你現在慢慢的要把自己的識心整理一下,在佛教有很多的名詞事實上是講同樣的東西,不要被名詞給迷惑了。那道體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是虛無的,但是它是存在的,是可以靈動的。
超乎聲色名相思議之表,所以我們這靈體它超乎聲音、色相、形狀,尤其這個「思議」很重要,就是我們剛剛講的致詰,人通常都落入這思議裡面,這思議就是「識心」,你現在把它連貫起來就好懂。這思議之表就是識心之表徵,我們通常都是被這思想起落生滅,生生滅滅,把我們帶著累生累世六道輪迴,就是「識心」,真心是永遠不變的。
聖人執此以御世也。聖人知道這大道體虛是無生無相的,是難以思議的,所以聖人才會住世,應用這些道理來告訴我們。因為我們都落在“有” 裡面,不曉得那 “無” 才是我們靈靈覺覺一切的出發點。
夷,無色也。故視之不可見。它沒有顏色,所以眼睛看不到。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道體,你看不到的,是無色的。有的人到鬼神廟裡去會起乩,這靈靈覺覺鬼神就是無色無相的,它入了你的體之後,身體就借給它用,你就會靈動,你看得到啊!因為靈是可以重疊的,比如說我們看到乩童或者是靈媒,他的身體借給鬼神用,鬼神一進去,兩個靈重疊在一起,靈是可以互相穿透的。所以,在《華嚴經》裡講「一真法界」就是在講「光光相照」,光光相照就是我們那靈可以互相穿透,在虛空法界沒有障礙。
希,無聲也。故聽之不可聞。希,就是無聲也,用聽的也沒有辦法聽到。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跟這裡是一樣的。
微,無相也。它也沒有一個形體,我們上次用水來當比喻。水一灌進各種造型玻璃杯,水可以像杯子一樣的造型就出來,倒入那一個造型就變成那一個造型。我們那靈靈覺覺的去當牛當馬,一進去什麼形狀就造出來,還有海底裏有你從來沒有看過的生物,那更可怕了,五六隻手的都有。靈靈覺覺到哪裡它都可以演化,一切變化無常。
故搏之不可得。博,取之也。這博就是取的意思,或者是說去觸摸也可以,也沒有辦法把它拿出來。
此三者,雖有此名,其實不可致詰。致詰,猶言思議。這三個雖然給它這樣的名詞形容,事實上就是不可以思議的,就是用思想去想也想不出來。思議就是你用想的、用講的、也講不清楚。所以禪宗告
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故為一。雖然我們是三魂七魄,事實上它是訴你,你講了一句都不是,就在暗示你了,「道不可以言語論斷」。
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故為一。混合一起,所以成為一,等你修行到成佛的時候,六根是可以互用的,那就是一。於是三魂七魄它也可以六根互用,就是在講這個。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禮,故不昧。即使有日跟月,也不能叫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體看清楚它。雖然你用光線要來照它,你也照不出來,因為它是透明的。你用日月照它,它也不會特別清楚,它是透明的。在幽暗處那體它還是在那裡,也不會因為幽暗那體它就不在那裡,也不會這樣啊!
繩繩,猶綿綿不絕之意。靈靈覺覺的心是綿綿不絕的,它可以到處穿透。你現在是因有這身體,要是沒有身體,你一個念頭要去美國,一下子就去了不用坐飛機,地球你就可以穿進去,很好用的。綿綿不絕就是它是連續的,它是連在一塊的。
謂道體雖綿綿不絕,其實不可名言。我們這道體它是不生不滅的,即使人身死了它還是再換下一個身體,所以其實不可名言,是講不清楚,你給它一個名稱或給它一個什麼,都沒有辦法講清楚,都是形容。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手上才要拿「摩尼珠」來表法,摩尼珠就在表我們這「心」,只能夠用這樣來比喻而已。
畢竟至虛,雖生而不有,故復歸於無物。畢竟我們這靈靈覺覺是可以穿透的,至虛:可以穿透的。宣化上人才說:「我來自虛空,回到虛空」就是在講他的靈體。我們雖然生有這身體,你要不是學佛還不曉得原來我們還有一個靈體,那才是我們的主人翁。所以再怎麼樣還是歸於無物,我們死了之後什麼也帶不走。
杳冥之內,而至精存焉,故曰無狀之狀。這「杳」就是高遠不能見之處;就是很高很遠我們眼睛不能看到的。冥: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在深暗處,你想要怎麼樣去看它也看不到,但事實上它是至精、是存在的,一切的動能都是存在的。佛教裡講「密」就是在講這個,看不到、但是它存在。像《楞嚴經》裡講到密義,密就是我們這靈靈覺覺藏起來的這個叫密,如此而已,有什麼密?密就在講我們的「心體是密藏的」,至精存焉就是藏起 來。只有自己可以感受,這個叫密。所以無狀之狀,它沒有一個形狀,它可以變化無窮的。
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無象之象,是謂惚恍。感覺上好像有,它沒有一個可以比喻,恍惚就是彷彿,只有自己可以感覺它好像有,等你開悟了你的心清淨了就可以感覺得到,我這樣講,你的心跟你的身體就可以分開了,那就會有感覺。
為什麼你現在的靈跟身體,你感覺不出來?因為你現在有妄想、有執著,等你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你就感覺得到:「哦!原來它是可以分開的,…… 續接內文,請參閱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