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圓暘法師 第十六章概述
記得跟各位講過,我們這課不只講給你們幾位聽,將來很多人都會受用,為什麼呢?因為錄音帶將來要轉出印成書,會有更多人受益。你們現在是法緣的代表,這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法不可能突然生出來,一定要遇緣而生出法來,法才能具足。如果沒有天台來請,我們就不可能在此講法,那也就沒有諸位,你們是聽法眾,在法成就裡也占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說法要有六個層面它才會具足,一為時成就、二為地點成就、三為說法人成就、四為請法人成就、五為因緣成就、六為衆成就。你們就是聽衆成就,所以是很重要的,一切因緣不具足,什麼都不用談。等你們真的了解佛法後,就知道一切不求,慢慢等因緣成熟才會具足,一切才順不是求來的,而是讓這因緣來成就,我們不落在兩邊,讓法緣可以從這個點發展出來。
致虛、極。致就是推窮的意思。比如說:你現在打坐,打坐的時候腳會痛,一痛腳就放下來,到一半就投降了,那就沒有致。好!你現在念佛念到一半就停下來,有沒有致啊!也沒有致,念到一心不亂叫做 “致”。我現在用這樣來比喻你較能聽得懂,比喻來說,你能用心念佛念到致,就是把它推到最極致的時候,這叫做致虛極。這樣你就懂了。你打坐,坐到那痛讓它一關一關地過,那就叫推窮,一直下去就是致虛極,也就可以了悟到之後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經裡所說的行深,事實上是相通的。所以我們人的心要能安下來推窮到極致,你就會發現物極必反,就會找到你的「真心」。
守靜、篤。篤:厚的意思;純一而不雜也。什麼叫做守靜篤呢?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讓它沒有雜念,這叫篤。沒有雜念讓心沉澱下來,所以我們真實的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並作,就是所有的東西列於你的前面,比如說現在看到的這些茶杯、書,一切都在你前面。那吾以觀其復,事實上道德經有很多各方的講法,憨山大師也有講法,但是我也可以這樣講,復字,當往復循環來講;也可以講說六道輪迴,一來一往叫做復。我們觀其復,這個「觀」就是去參,去想看看它的作用,它的循環是怎麼樣。我們要有智慧去把它參透這些。
我們學佛有一句話 “萬物本閒,唯心自鬧” ,就這句話也可以互相搭著來講。比如說,我們過去很多比喻,這一、二個茶杯、三個茶杯放在這裡,它都是茶杯,這三個茶杯它都沒有意見,那誰給它這些造形?人的思想。這三個茶杯放在那邊閒閒的、沒有意見、沒有思想,就因為我們的心起了無明,起了思想,才賦予了茶杯的精神與內涵,本來土就是土,瓷土或是陶土。所以學佛就要用智慧通達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樣,衣服也是這樣,桌子也是這樣,萬物本來是閒閒的沒有意見,都是心在鬧。你今天穿這樣有人說不好看,另外一個人說你穿這樣好看,那你要怎麼辦?都是心起作用,衣服就衣服,它沒有意見,所以這一句話要你看得很清楚透徹,金剛經也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此就可以融通道德經所說的一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夫物就是我們看一切所創造出來的物品,芸芸就是生息的意思。所有的萬物它是會生滅的,會壞的,它會創造也會消失。各歸其根就是到最後所有的萬物都會毀滅,地、水、火、風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歸根可以講成靜,歸根究底一切皆可以沈澱下來,這靜就是沈澱下來,在這裡也是比喻我們的心,我們那心若不沈澱下來這身體一死,他還是在六道,還是重複地生生死死,所以要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那靜下來到極了之後就會怎樣?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這命就是「自性」的意思,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靈性。所以要沉澱下來才可以回復到真心裡面,這個復命才謂「常」,所以我們說無常、無常,我們經常說宇宙是無常,這裡有一個常字要如何解釋呢?所以再告訴你「唯有無常它不是無常」,這是我参出來的,為什麼呢?因為永遠都是無常,就是常,等你通達之後,它是可以用來用去,反復地用,唯有無常它不是無常,它就代表真常,這真常也就是真性,什麼是真性?無常就是真性。既然無常是真性,那你所看到的相都是無常。
這個常即是真常,也就是一真法界裡靈靈覺覺的本性,那個是真的,是永遠不變的,那才是常的。學佛至今你有清楚了解了嗎?兩件事,一、外面所有的一切相都會生滅的,是無常。二、唯有你裡面那心是不生滅的,那才是常,才是一真法界的境界。我用這個來講道德經可以通達無礙,不然你看現在各方的版本,所講的都是在名詞上反反覆覆,談不到道德經的核心。所以我們回到復命曰常,也就是說回復到我們的自性,才可以叫真常。
知常曰明。你若知道這「常」是靈靈覺覺的心,才可以說是一個徹底了解法、自性開悟的人,這明就是開悟的人。我們都起無明,既然你已經都明了,就代表你開悟了。在後面有一章會講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能知道別人表示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然後你能自知了,就明白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就開悟了,所以「明」就是證道真常也就是開悟。
不知常、妄作凶。你要是沒有辦法清楚真常的心時,就都落在妄想的識心裡面,妄作凶就是我們妄想的心,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所以才有一句話說:「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汝意不可信」為什麼?因為這意就是意識心,也就是妄想心,所以此妄想心,一定會錯因果,所以才說「汝意不可信」。
妄想生來會永無出期地讓你六道輪迴,所以妄想的心是一切兇的根本,我們以意識心,才會做了很多惡事來謀取。通常父母親都要兒女在六道輪迴,所以趕快結婚,每個父母都喜歡他的子女結婚,都妄作兇。
知常容。你知道常後,知道「真心」之後,就可以容天容地、盡虛空遍法界,你就可以容納一切。
容乃公。心就不會自私了,我為什麼不會自私,是因為我知道宇宙一切都是虛妄的,所以我不自私,問題就是這裡。聖人的智慧他清楚都是虛妄的,所以他不自私,他要是不清楚,他也會自私的。
因為人都有妄想,所以聖人才要告訴你,有容乃大,這樣勤勉你,慢慢地讓你的心胸能夠容載,是如此勸導讓你有佛的智慧,不然一下子跟你講是虛妄的,你也不會相信,打你還會痛,叫你放你也放不下,所以才要慢慢勸、慢慢勸,把你勸到「佛」字領域來,等你開悟了就清楚了,你會 做得比人家更公,為什麼?因為是虛妄的,還爭什麼呢?你怎會跟人家爭呢?你清楚了啊。
公乃王。王乃天。一個人若不自私的時候就會怎樣?你就可以當一個主宰者,這王就是可以當國王,也可以說是帶頭者,所以王道,就像天一樣可以包容一切。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天是虛空,容下一切,所以天符合這個「道」,等你了解道的時候就可以恆久,因為把身心参透了,心符合道,讓你的心能清淨虛極,就可以久遠,道若可以久遠,就可以沒身不殆。沒身不殆就是你死了之後,沒有這身體,可是你的精神還在,殆就是盡頭,不殆就是後人還會知道你,佛就是這樣,佛現在是沒有身體,可是我們還知道佛在教育我們,這叫沒身不殆。他人不在可是精神還在,過去的聖人都是這樣在表法。
憨山大師註文(橘紅色字)
圓暘法師 白話講解大師註文
此承上章要人作靜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虛極守靜篤者。這章就是承上一章要我們做靜定的工夫,我們若有靜定的工夫,能夠冷靜下來,凡事才參想,有了靜定的功夫之後,才可以達到致虛極。所以佛教的戒、定、慧,重點是在於定、慧,戒是要你清淨的一個牽引的功夫,重點在於定跟慧,沒有定怎麼可能有慧呢?所以定在佛教裡很重要,人的心若一亂,心不定,你什麼都迷了就看不清楚。
尤其在南傳佛教所謂的三摩地或者……,三摩地翻譯過來就是定,所以小乘很重視「定」的功夫,你有定的方法就可以入到致虛極,致虛極就是把我們的心推到極處,念佛法門也就是這個方法,讓你念佛號,一直念念念,念到一心不亂,就可以讓你的妄想沉澱下來,可以到達真心裡面,才到虛極,物極必反,極了之後就到家了。
極樂世界,極苦世界,極苦就沒有苦,極樂也沒有樂,不苦不樂才是真實世界。所以讓我們的心到了極之後,就可以發覺它原來裡面還有一個真藏的真心在,然後我們才可以守靜篤,心一靜下來,我們的心就厚,這篤就是厚。就是不會雜會單一。
致,謂推致推窮之意。虛,謂外物本來不有。讓我們的心推到極致,最窮盡的地方。剛剛也提到,我們所看到的相都是虛妄的,都是因緣合和,它會生滅的。
靜,謂心體本來不動。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以為實。故逐物牽心,靜就是在講我們的心體本來不動,我們的真心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物,沒有雜物,是因為我們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以為這外物是真實的,故執著了,把我們的心帶去追逐物欲,讓我們的心安定不下來,都是這妄想心。
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我們的心擾擾妄動,火馳追求而不返,這火馳就是熱,心一狂忙就會熱,就會有脾氣,我們的脾氣就是因為火馳,心一急脾氣就來了,不曉得要讓我們的心能夠平淡下來。
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我們都把利益擺在前面,不曉得那身形被利益所牽絆,引出一些因因果果是必須要承擔的。我們以為得到很多外物,亡真就是把我們裡面那「真心」迷忘了,而追逐外面的花花世界,你的別墅,你家高尚的裝潢等等,把真心給迷了。
故競進而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都在競進而不休,在追求外物,都不能休息,所以這樣就背道而馳不能保此道也。我們為什麼不能得道,就是因為追求外物,要返過來追求自己内心才可以得道。
有時候我們把皈依三寶都迷在外相,皈依三寶:是皈依自性的三寶,「皈依佛」是皈依自己的覺性,佛是覺,還有佛嗎?覺性有佛嗎?哈哈!今天順便把三皈依講一下,皈依就是回的意思,皈依就是反白,把黑的變成白的,把煩惱變成智慧,也可以當「歸」,也可以當「回」,回到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性,依持你的真心,依持你的真心。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覺,覺性。
「皈依法」,就是你要有正確的思想跟觀念。
「皈依僧」,佛教一切都是表法,皈依僧也是一種表法,事實上就是表清淨的心,也就是不要有雜染,為什麼僧人理光頭,就是在表不要有雜染,心要像光頭一樣沒有頭髮的雜染,沒有雜質,是在表這個法,你以為要理這光頭幹什麼。五大菩薩只有地藏王菩薩理光頭啊!
所以「皈依三寶」是皈依自性裡最重要的「覺性」,「正確的思想」,還有你「清淨的心」。你們有沒有發覺,要說服一個人,他要沒有正確的思想,你講的通達他也難接受,你看,福德、因緣、善根多重要。即便有法你要給人家,人家不一定要的,他沒有善根、因緣、福德。你就知道,佛法最重要的是皈依,你要是沒弄清楚,你說有條件,有智慧,我還是會懷疑。
皈依其實是回到自己內心世界,那才是真皈依呀!一切都不能依靠的,你要依靠誰,若不能依靠自性的真心,你依靠誰?你依靠你的父母?你依靠你的兒女?你依靠你的金錢?你依靠你的保險?…… 一切都不能依靠,依靠自己才是真依靠,那你要靠什麼?當然是智慧呀!依自己的智慧,才能夠去突破所有的困難。
今學道工夫,先要推窮目前萬物,本來不有。則一切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不實之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行深就是推窮,讓你的心推到極致沉澱下來,就會發現一切 聲色貨利當體全是虛假,照見五蘊皆空,不是一切虛假,那是什麼?「般若波羅蜜多時」,都解釋為到彼岸,我把它做一個自己的詮釋,叫退步的智慧。回到你退步的智慧,你都不要有思想,那不是退步嗎?你歸零了,不是退步,是什麼?所以推窮很重要,才可以發現到萬物一切皆是虛妄,都是不實之物啊!這外面我們看到的都是虛妄,會生滅的,什麼叫虛妄?這個東西創造出來之後,它是會壞的,經過時間會壞的,我們的身體經過幾十年,一百年,我們的身體也會壞,然後又創造一個新的,然後又壞,這樣一直在生滅,我們要是能看的清楚,過去生生世世所留下來的骨頭都可以成一座山了,這一些形形色相是會生滅的,都不是實在的,剛剛所講的妄作凶,那妄想也就是有生滅的,十二因緣法裡告訴你,它也是生滅的,所以是虛妄的,不實在的。
如此推窮,縱有亦無。你一直把事理推進去,推窮就是推理,隨便找一個問題出來,像我們現在喝水,水一喝,等一下就變成一泡尿了,這個過程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虛妄。再說,你剛剛在家,現在你家的那個已經不存在了,你現在來到這裡,等一下我們課一結束,在這裡的你就又沒有了,這個過程叫空性。就不存在了,有那個性,但是不存在了,你不曉得原來那身體又老了,又接近死亡,如少水之魚。所以你把它推窮,把它推極 ……。
一切既是虛假,則全不見有可欲之相。你想要把它保存,沒有辦法啊!欲就是想,想把一個完整的相保存起來,怎麼樣?不可得!所以三心了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
既不見可欲,則心自然不亂。所以想了很多,也沒有辦法把它可以留得住的,你把它推理、推窮,把所有的物推到最極致你把它想通達了,你的心就不會去追逐了,你的心就不會亂。
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當我們把所有的物相通達了,你的心就不貪了,你心不貪了自然就絕了,用強制的手段反而苦,所以才要智慧,學智慧,就是要看透一切的物相,不要被物綁了我們的心,看透徹了就不綁著,不綁著,我們就不會貪求,若不貪求,我們的心就可以閒閒無事。
如此守靜,可謂篤矣。如此就可以讓心靜下來,讓心徹底地靜下來,你的心能夠很扎實的沉澱下來清淨無染,這篤就是「厚實的心」,讓我們的心到這種境界裡,這個篤字,事實上在禪堂的功夫,就可以受用,或者在念 佛的功夫也可以受用。
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要體會到這虛的智慧,一定要極,極就是要讓它很極至,要它行深,要它推窮,之後才可以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那靜越深越厚就可以發現「真藏」,你那真藏才可以找得出來。
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無他術,唯只是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如此而已。老子也是勉人作工夫,怕人家不信,用自己的意思告訴我們,他的工夫也是這樣,沒有什麼,唯有「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萬物並作,就是萬物並作在前,而不生心!「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就通達了這一句話,「萬物本閒,唯心自鬧」,都是我 們的心生起妄想跟執著在分別的,那杯子比較高它可以裝可樂,杯子有手把可以裝咖啡,這沒有手把的是喝茶的,都是我們的妄想心分別,把它全 部拿來裝酒可不 以?可以啊!裝咖啡也可以,裝一切都可以,裝水都可以啊!
我們就多一個識心,就把它分了很多功能,事實上同樣是一個杯子,這要參透物的本性,所以才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就是把它左右觀想一想,復就是如此推敲,反復的推敲,如此而已。老子跟我們說他只有這樣子而已,所有萬物都是會壞的,都會生滅的,看一看,想一想,如此而已,就是需要去「參」。…… 接下內文,請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