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樹淨土判教
書籍目錄
◎ 龍樹淨土判教

◎ 龍樹淨土判教

易行道該如何修


Bg S18

   龍樹菩薩對淨土信仰的一種判敎法,說到龍樹論師,對很多佛教徒來講他應當是不陌生的,剛剛說他是西元一百五十年到二百五十年之間的人物,在印度的大乘思想中分爲空宗、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法的兩大主流,他就是空宗的代表人物。

   我常常覺得我們如何去研究佛法,一個方法是從人來研究,一個方法是從法來研究。怎麼樣從人來研究呢?從佛陀,或是從歷代的菩薩、祖師、大德、論師等最具代表性的人,譬如說印度的大乘龍樹論師,或者是唯識宗的無著論師、世親論師,這些都是代表性的人物,把這些具代表性人物的作品精通,那你就是也懂得很多了。從法的研究就是從經論去研究,你可以從阿含經詳細的深入,對四阿含你能夠參考南傳資料那更好,對阿含如果你下相當功夫,學養很深,那對早期原始的佛教,當然你是有卓越的成就。這是從法去研究。

   所謂「易行道」及「難行道」。

   龍樹論師在印度的思想上是很了不起的,來到我們中國還被推爲八宗共祖,其實這句話讚美他當然是很好的,可是實際上跟歷史是不相應的,不切實際的。那是後來的人要高攀龍樹論師,拉他爲自己宗派的祖師,有這種情況。學佛的人,就修行解脫而言不一定要懂這麼多的道理,你只要把握正確的佛法、修行的要門那也可以。但是你如要懂得佛敎的教理,對歷史的情況,多少就要知道一點。

   龍樹菩薩對淨土的信仰他寫了一部論叫十住毘婆娑論,是解釋大乘菩薩十地境界的一部論。菩薩的境界有分初地、二地、三地一直至十地,這本論就是講菩薩初地到十地如何行菩薩道,如何修行菩薩法門。這其中分好幾品,其中在第五卷有一品叫易行品,龍樹菩薩說了幾句話,裏面發揮了很多菩薩道的思想,有些人會覺得菩薩道難行,菩薩必須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也就是「阿彌陀經」所說的阿鞞跋致,兩個是同意義,就是不退轉的意思。)才能夠不退轉,不然還會退墮,還會輪迴生死,成佛不容易成就,解脫就不可靠,有沒有方便容易達到不退轉的法門呢?有人這樣去請問龍樹論師,龍樹論師告訴他說:「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行菩薩道要得不退轉的話,有時還會退失大乘菩提心的,會墮入爲二乘人。在經論裏面說行菩薩道不怕墮落餓鬼畜生,最怕墮落二乘,落二乘比落三惡道對行菩薩道的人來說,是還要恐怖的。二乘是自了漢永不成佛的。十住毘婆娑論就說:「有人行大乘發菩提心想求阿惟越致,而怕墮入聲聞緣覺辟支佛地,對這些人有沒有一些方便法門,使他容易成就阿惟越致。」龍樹菩薩就說:「若爾者是大哀患,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 頗爲說之。」就是說像你這種想法,這種害怕,是怯弱根性的人,但是諸佛還有方便,有易行道很快使我們達到不退轉的境界,接著他說,什麼叫易行道呢?易行道就像我們要到一個地方,走路就很苦坐船去順著水路去就很輕鬆,若要去高雄走路去那就是難行道,若坐觀光汽車去就是易行道。龍樹菩薩談念佛、仗佛的悲心,願力往生他方是易行道。發菩提心自己去求阿惟越致,生生世世在這三界內,六道當中自度度人,這叫難行道。換句話說我們剛剛所說的莊嚴淨土就是難行道,往生淨土就是易行道。如果以爲難行就是很難修,不易成就,易行就是很容易修,很容易成就嗎?這樣就不對了,就會誤會了經論,從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娑論裏所說的是,難行易成佛,易行難成佛。這是經論的原意,並非我們曲解,後代的人爲了鼓勵人念佛,用一個譬喻說念佛法門是易行道,像一條蟲在竹筒旁邊咬一個洞就橫出來了,其他不仗念佛修行的人那是難行道,就像在一竹筒中,用竪的出來要穿過很多節孔才能出來,才能出離三界。其實這個譬喻在印度一切經典內是找不到的。在龍樹菩薩的意義難行是要實際的事理相應,所以叫難行,譬如說菩薩必須要修六波羅密,布施就要有布施的實際行爲,持戒要有持戒的實際行爲,忍辱要有忍辱的實際行爲,借這個實際的事情與理境相應,這個就難修,故叫難行,但是它易成,可以快速的成佛,你的智慧和福報很快就會圓滿,容易成佛。易行道是容易行,簡單容易修,修起來輕鬆,因爲易行道的修行都是觀念式的,都在觀想中念念去成就的一種修行方法。

   當然後來淨土宗發展到中國,經過禪淨雙修,又經過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又經過後來古德的發揚光大,淨土思想變成是豐富多了,但是跟原來的淨土信仰多多少少是有點不一樣了。這是說淨土的念佛去門,在印度的早期佛教,及來到中國的魏晉時代,到隨、唐時代,至宋明到清朝民國以來,這個阿彌陀佛,歷代的大德是怎麼念的,值得我們去研究,它並不一樣的,我們下去會把實際的資料介紹出來。(說話要有憑據。我們現代的人講佛法不要光談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驗,這樣不足爲據,講話要以聖敎量爲準,聖教量是從經論裏來講,依個人的現量,則盧勝彥也有 他的境界,蔡肇祺也有他的境界,他說他的境界等於佛的境界,你的不是,結果你拿不出境界,他有境界可拿出來,那你就是輸他了。所以我們不違背經論,叫做「依法不依人」,談話要有根據,不要只憑個人的感受,自己的心得往往只是一種情緒性的,雖然他能感動人,但不切實際,所以我向來的態度是這樣的。)

易行道該如何修

   所謂易行道和難行道的分別,易行道爲什麼易修呢?普賢行願品就是易行道的方便法門,所以龍樹菩薩說往生他方極樂世界不單只是持名而已,應當還有勸請、迴向、懺悔、供養。普賢十大行願都包括進去,都是易行道應當學的。勸請諸佛、請轉法輪、懺悔業障、廣修供養、禮敬諸佛,這都是屬於易行道應修的內容。而持名念佛也是其中之一,但現在我們變成忘記其他,光是持名,爲什麼會如此呢?那是由於後代的大德,老婆心切,苦口婆心的特意弘揚之下,可能使大家在錯覺上,或某種偏差上形成這樣的情形。易行道是一種信願增上的。學佛的人有三種,一種是信願增上,一種是慈悲增上,還有一種是智慧增上,印順導師寫了一本學佛三要,就是講這三種增上,這三種人都能入佛道,念佛這種從觀念上成就我們信心、願力,而且在信仰佛的功德圓滿及國土境界上,能和佛的願力跟衆生的願力相應而往生淨土,淨土這種往生的信仰比較上是信願上的增上,這種情感信心也是宗教成立很大因素之一,尤其淨土宗的法門傳到日本,到日本後甚至念也不重要,只是信就能往生,日本把他發揮到這個極端,可以說是宗教情感的最高昇華。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