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應修三福行
書籍目錄
念佛應修三福行

念佛應修三福行


Bg S18

   觀無量壽經說我們往生西方要修三福行:一、世福,二、戒福,三、行福。其實修學佛法積聚福德是很重要的,這三種福第一種是世福,就是世間的福德,經文中說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持十善戒。修世福是把孝養父母排在第一點,可見佛教是如何重視孝道。觀無量壽經也是因爲阿闍世不孝父母,讓父母受到痛苦,韋提希夫人才要離開此娑婆世界,到西方去修行。所以佛陀就開導我們想往生淨土修三福的第一種福世福中,第一句話就是孝順父母,懂得孝養父母是求生西方第一福德因緣。第二種是奉事師長,對教導我們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師長都要奉事,慈心不殺是佛教 和印度教共同的道德,不殺、不盜、不妄語,在那個時候印度是任何宗教都提倡的、都不敢違背的一種道德觀念,在佛教也一樣;所以是世福,是共世間的道德。


   第二是戒福,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修行的人不外是要入佛道,入佛道不外是歸依三寶,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都不歸依,可以嗎?這個是「奇怪的」,要解釋很難,所以我說是奇怪的,覺得佛法很好,但是又不願意皈依,做一個佛弟子是很光榮的,一切經論說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歸依」,歸依是很重要的。具足衆戒,衆戒是很多種戒,五戒、十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種種戒叫做衆戒。在經典中看到修五戒、十戒、八關齋戒、具足戒往生彼國。如果你看到說:「我不是比丘,也不 是出家人,我不可能學到具足戒,我怎麼可往生呢?」那你就是看錯了,經典的意思是說修五戒的人,修十戒的人、修八關齋戒的人、修具足戒的人,都能夠往生彼國,而不是說這個戒要一直學,學到具足戒才可以往生。不犯威儀是要威儀具足,這一點在經論是強調的,但對不拘小節的人來説,這一點就比較差一點,但是若要做一個善知識,或是爲人師表,則是應該要莊重的,不要懈怠放逸。


   第三種是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最要緊的,我們知道成佛的人,首先就要發菩提心,所以在觀無量壽佛經內分三輩九品,由上品上生到上品下生叫上輩,中品上生到中品下生叫中輩,下品上生到下品下生是下輩,這三輩的人能往生。第三種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談論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屬於上輩的人修的。所以從觀無量壽經來看,可以看懂自己大概往生可以屬於那一品,這個不是可以非份妄求的。上品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在中品及下品的人沒有提到要發菩提心,關於這一點有很大研究的地方,在往生論說了一句話:「二乘種不生。」二乘種是聲聞跟緣覺,他們是發出離心修學解脫道的人,而這種人是不生極樂淨土的,或者說是不能生極樂淨土的。從這句話來對應觀無量壽經的三輩九品來看,顯然經論彼此之間發生衝突了。關於這一點,我們中國古代弘揚淨土宗的大師,是把他疏導,把他圓通起來。這一點究竟誰對誰不對,我不給各位說明。當然學佛的人以經典爲根據,經典是比較高的話,那麼極樂世界應該有二乘人。世親論師爲什麽說二乘種不生,根據何在?就很難說了。經論在印度流傳有一種現象,譬如說觀無量壽經是北印度流傳的,世親論師是生在中印度的人,他沒有去過流傳此經的地區,沒有看過觀無量壽經,所以他造的論典沒有提到二乘種可以生,其實淨土宗的經論也有講到二乘種能生。下品下生發什麼心呢?從觀無量壽經來看他三種心都沒發,學佛的人至少要發三種心,就是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這些人平常都是爲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他只是到了臨命終時受到煩惱痛苦了,心意悲傷徬徨了,人在墮落時會鼓起向光明的追求,恰巧遇到善知識,還是有點福德因緣,開導極樂世界的莊嚴,讚歎阿彌陀佛,請他念阿彌陀佛,在他好像快要墜落井裏時,拉一修繩子救命,猛念十句也可以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還講到下品下生的人是五逆十惡的人,平常在生時造五逆、十惡罪,在他臨終時遇到善知識和他講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的悲願,讓他臨命終時念十聲佛號,也能往生,這不得了!五逆人是出佛身血,釋迦牟尼佛在世,提婆達多在山上把石頭推下來要謀害佛,結果石頭崩碎了,哪碎石刺到佛脚,佛的脚皮破了出了一點血,這就是出佛身血,這是第一種講法。第二種講法是佛教徒或佛弟子,在外面做了破壞佛教名譽的事情,報紙登出來了,那也是出佛身血,都是五逆罪之一。第二種是殺父。第三種是殺母。第四種是殺阿羅漢,阿羅漢還有會被殺,而佛則不可能被殺,殺害他是不可能的。第五種是破和合僧;這要特別解釋,僧是僧團,佛已離開世界,法寶是文字機械的東西,佛教的延續慧命就靠僧團而已,僧團從傳統來說就是指出家人,出家人自己也好,在家的信衆也好,到佛敎内或僧團内搬弄是非,人家五個人原來是很好的,你把他弄成對立,兩三人一派去鬥爭,這叫破和合僧,僧團不和合就是不清淨不安寧了,那就不能修行不能解脫,佛教衰落了,這就是五逆罪,比殺盜淫妄還重。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就常和接近我的同道說,我們對佛門的是非,發誓閉口不說,最好是這樣,譬如說今天中佛會的問題最好不亂傳是非,我們不知道到底是如何?還不是人云亦云,所以不說,是最好的修行人應是這樣的。說了是非傷害和合僧團容易陷入破和合僧的罪,罪過是很大的。


   十惡就是十善的反過來,這種也可往生極樂世界。這點和「佛說無量壽經」有一點差異,無量壽經是佛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乃是法藏比丘時,他在無量劫前時遇到世自在王佛,他本是一國王出家名法藏,想修行菩薩道,他就請世自在王佛用神通力遍照十方無量無邊清淨國土,他要參考各國土而攝及十方的莊嚴,而造一淨土攝受衆生。世自在王佛就放光遍照十方世界讓法藏比丘去選十方淨土的美妙,法藏比丘看完了就發四十八願度化衆生,他的第十八願說:『設我成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成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四十八願若細看,可發現阿彌陀佛攝受很廣,說十念也可往生,但最後說唯除犯了五逆罪的人,跟毀謗正法的人不能往生。這大本的無量壽佛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兩本經又不同,一個說可來,一個說不可來,這可能由於當時印度學派傳承不同,部派傳受不同。在部派時期淨土信仰就有了發端,假設說大衆部說五逆十惡也可往生,上座部說五逆十惡不能往生。這種佛法見解差異的可能性在印度是很常見的,因爲印度佛教部派的差別確實存在,關於佛法是怎麼解釋,關於戒律是怎樣遵守的。彼此看法各有不同,爲了一句話的不同就分家了。那麼如果有人說這樣佛法就沒有一個標準了,因爲佛法的傳承太分歧。到中國後給他一個調和圓融,調和點是在淨土的類歸,有些是常寂光土,有些是實報莊嚴土,有些是方便攝受土,因此五逆十惡可以攝受的是方便土,或是凡聖同居土,至於眞正的淨土他還不能去。這問題就等於說造五逆十惡的人,這種人往生極樂世界是可以的,不過他不是眞正在極樂世界,而是極樂淨土外的方便淨土,不是實際。也有人說上品上生是花開見佛,金色蓮華,下品下生是鐵蓮花,花不開見不到佛,這也是對這問題的一種疏導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說要我們修這三種福業,他還把這三種福說成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法是講因果的,有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修什麼因,就往生什麼果,第一種就是福,孝養父母,奉侍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修行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勤進行者。這地方和阿彌陀經又不一樣,沒有說到持名一心不亂,這又有可研究的了,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 要持名一心不亂?如果從「觀無量壽佛經」,從大本的「佛說無量壽佛經」來說是不一定的。所以我們現在不要在三本經中獨以阿彌陀經爲準,以爲不能一心不亂而擔心往生不了,那是沒有意義,有違經義的。經典裏面所開導的我們就要相信經典,不要在三本經中只重視阿彌陀經,應當對「觀無量壽佛經」及「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也要相信。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