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師父談 “禪” 之概況
1
禪法是佛教的核心,隨著時空的轉移,人們對佛陀的認知已經不甚清晰,對佛教的認識更是各說各話,而對禪法何嘗不也一樣的迷惑!為此在佛教的禪法中要釐出一套禪法中的佛法,或佛法中的禪法,使得佛與禪能夠產生真正的雙迴向對流關係,是華嚴宗行法今日的時代性使命。
禪法的名稱甚多,英譯更夥,其修行之指導可謂各隨其立場取向而有不同,已非當年行者的範疇,市場禪學式的禪修不在我們所論的範圍內,但對「市場禪」的認知亦有其必要。“市場禪” 概可分為三大系統:
一、瑜伽系統的靈修部分。
二、禪功系統的練習部分
三、密與道的練功部分。
除此之外,邇來自印度重新傳來了阿難達瑪迦、可因卡、奧修、十日禪、內觀禪、毘缽舍那禪,以及教內的一行禪師禪法,張耕雲老師的安詳禪,佛光山的禪淨中心,法鼓山、中台等都各張旗鼓、各有旗號,此中之禪其結果唯各自闡釋,無人敢踰越問津。
今我宗之行法統稱禪觀,就廣義言,統一切禪法,不排他也;就狹義言,唯我一宗之獨門功夫,我宗禪觀之獨門功夫是不對外廣傳的,但是共世間禪部分是開放的,乃藉以淘煉人才以進趣深入而可登堂入室也!而共世間禪部分的淘煉,乃在培養共識,依憑共同的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在入定之後,「心行」方不致於迷失應走的方向!
我宗行法在共世間禪方面是一般共識的,但自入定指導起,即自入我宗行法之特色。行地依《瑜伽師地論》言,觀行依《法界安立圖》言。出三界正行依「十信位」,入法界之行依「六位行法」十信滿心之後有《大華嚴經》之指導,不作師弟傳承。而此之前,自前行之靜心至入定為第一階,自入定到入正定為第二階,自入正定到初果為第三階,此三階乃三摩地行之前行也,而一般所指禪修前行為第一階之前行,禪修正行為第一階正行。所以在尚未系統化之前,前行、正行之稱呼似有些混亂。
在共世間禪的行法中,其前行部分即所謂禪坐或稱為禪修,一般皆指靜態的靜坐而言,如此靜坐,要如何與心法工程結合,是禪宗的一大課題。禪宗心法不是徒有「心法」兩字而已,而是一套完整的工程,也就是用心的工程,自不同於時下狂禪之徒所言之狂人狂語,而是一套縝密的心靈工程。因此我宗澈始澈終,源自大乘瑜伽行派的傳承,上承無著、世親,中秉玄奘、慈恩,近承惹札西牟尼,一秉禪宗心法誕生之遺緒,重理行法次第而成此華嚴海印三昧行法。而共世間禪之行法,乃此華嚴海印三昧行法之前行的前行資糧也;海印三昧行法的前行有三階段,第一階段的前行即共世間禪也。在共世間禪中有五步驟,即待人圓融、內心清淨、調身、調息與調心。在中國的禪修訓練中,幾乎都如此教,而也只是如此而已,以下如何進行,則不得而知了。
本宗禪觀的獨門功夫,即在此調心之後的「靜心至入定」為前行第一階段,而自「入定到入正定」為前行之第二階,自「入正定到初果」為前行之第三階,即此之謂也!此前行三階段皆有明確之條件與核對標準,此去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及七信、九信、十信位之行法準則,與八識轉四智,四智轉一切智等各各行法標準。這些部分是無法對外開放的,雖然我們也很想公諸于世,奈何人力財力皆不足,唯待日後因緣成熟才議。故此時所公布的解禪資料,唯是前行中的資糧道而已!
在此「解禪叢書」資料系統中所陳述者,悉前五項為主要資糧,即待人圓融與自心清淨,此二部分一者為清除外障,一者淨除內障,而調身即是能量載體調整術,調息即是能量導引術,調心即是釋放負能量到靜心之間,此五項前行資糧道乃凡夫入道前的必要認識,雖非大事,卻不可或缺也!茲分述于後:
第一、待人圓融。有人稱為戒,實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標準。一位行者要是無法與人圓滿相處,必然是處在一種緊張的人際狀態中,如何能放下身心世界而安然修行呢?
第二、內心清淨。亦有人稱為戒,亦是一種自我坦然,不自欺不自瞞的為人常態,若一位行者不能釋然獨處,安閑適泰,又如何能自在深化靈性而得超越呢?
此二資糧道乃常態性與前提性之自我要求,換言之,一位行者當有此自知之明,于前提上先行自我要求,莫使自己踏上失敗的陷阱,此乃行者自知之明也,也是一種長期自理的普通條件。此下三條件則為技術性專業條件:
第三、調身。有各種運動操,瑜伽體位法,乃至氣功、太極拳等皆可,目的在促使身體柔適令身體的氣血循環暢達通順,並令滯礙之處能起到舒通之用。
第四、調息。調息的目的不在令呼吸如何,生命的天生性即會呼吸 息的目的即在導引生命能量的運行,故我宗稱為能量導引術,其可促進正能量的運行,並可釋放負能量,而能量之導引可透過調息為之,故調息的目的即在導引能量的復甦。
第五,調心。調心有兩大作用:一者為負能量釋放完畢後的自我修復,一者為靜心狀態。分述如次:
一、自我修復:在釋放負能量之後,身、心、靈三方面皆會有全方位的變化,因此必然會進入整修與恢復的過程。此種整修與恢復的過程中,未必是回到舊有的狀態,而是一種全新的狀態,亦即身上的壓抑、扭曲、潛伏性疾病等皆能修復;另在心性上的傷害,亦會有所 矯正並恢復健康,靈性上亦會得到啓蒙。是謂身心靈的自我修復也。
二、靜心狀態:此時身心靈既已得到自我修復,因此「心」即進入一種止息狀態,即不起妄想的止息狀態,于此狀態中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舒服的狀態,無我的狀態,這些都是形容詞而非名詞。行者的此一自我感受是一種全然的真切,這也是修行的第一項利益!
到此五步驟皆屬資糧道,自此以去,才算進入華嚴海印三昧行法之前行三階段:
(一)前行第一階段:即自靜心到入定,亦即以靜心之內心定與共世間之外相定結合為禪定之工程。
(二)前行第二階段:即自入定到入正定,亦即自入定中,清楚明白到能知之心與所知之根。此根為般那而非境界,根隨境動,意不能為境轉:若意隨境轉,則未見根,正定不成!
(三)前行第三階段:即確認能知之心為般若,所知之根為般那,此二能確認,即證初果向。進一步即轉識成智的內容,唯是分分證得,初得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首即在妙觀察般若與境界之分。唯意隨境轉即第六意識之作用,若見般那之存在,乃妙觀察智之作用,此乃一分之證也。同時前六識(一般稱前五識)亦可發現有一識是行者 的著力處也(此唯善知識之所觀察,無法言傳);此為轉前六識為成所作智也。
是故所言滔滔之文,皆在漫漫人生路上,大腦作用的煙霧中指指點點而已,對者只是相對之對,錯者也是相對之錯;在瀰漫大霧之中、倉皇失措之中,何有對錯可言。但在摸索的過程中,亦總有可茲遵循的一般通則;故言此通則,總歸為前五項,此後三階段已臻學員階段,尤有進者,即是行者之前行了。本宗學者進學共有四級,如圖一、圖二所示,欲詳其旨,詳洽指導中心。今出系列解禪叢書,旨在撥霧見日,初始必然不迷而迷,且愈認真愈迷,而有痛苦感;至熟稔後,逐漸撥雲見日,始知心性如何由迷轉悟?云何學佛學禪?所為者何?方可知也!
值此出書之際,聊敘一二,以供有心之士參考,若想一探究竟直搗黃龍者,慎思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一點靈的仙丹妙藥,尤其在轉凡成聖的生命改造工程上,急不得也!
普賢行者
海雲繼夢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