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受牧女的供養
悉達多太子在雪山,經過了六年的勤苦修煉,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這樣得道成佛,恐怕會使眾生發生誤會,以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饑餓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來,離開了道場,走到尼連河去洗澡。洗淨身上六年來的積垢,同時又接受了難陀和波羅二位看牛牧女供養的乳麋粥來滋潤身體。隨從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時看到太子放棄苦行,心生誹謗,說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羅奈國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們互相約定,以後誰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見五人離去,便獨自走到尼連河畔美麗的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頭上,鋪上吉祥童子所獻的吉祥草,結跏趺坐,發誓說:「不成佛道,不起此座。」這就是說:我現在坐在這裏,如果不成佛的話,就堅決不起來,一定要成佛才起來。太子這種驚天動地的誓言,當時大地六種震動起來。(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頓時天搖地動,連天上第六層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宮殿,也震動得非常厲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達多太子在對菩提寶座發出誓願要決定成佛。因此心生瞋恨,堅決要去破壞,他先派了三個魔女,長女名叫悅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種種媚態來惱亂迷惑太子,而且又說了許多甜言蜜語,勸請太子回宮,紹繼王位,享受榮華富貴。太子不但不為魔女所動,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個魔女頃刻間變成了三個老太婆,個個都是髮白面皺,醜陋不堪。魔女用盡神通,也無法改變這種醜態。他們彼此之間,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來,對佛懺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計失敗之後,心裏更加忿怒,就親自帶領許多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種種武器,前來興師問罪:「悉達多你為什麼將我的魔女變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好,現在你看刀!」太子再次顯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說:「我過去久遠劫來,廣修功德,供養無量諸佛聖賢,福德智慧不可思議,並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毀的。」話音落地,只聽到一聲巨響,煞時間魔王就應聲倒在地上,如癡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這種可怕情景,都一齊跪了下來,誠誠懇懇地對佛哀求懺悔,愍念彼等癡昧無知。佛心是慈悲仁愛,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惡從善,當下就使他們恢復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雖然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廟裏的佛殿,就叫大雄寶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精進修行。所修的內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來個迴光返照,徹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靈光獨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像那寒潭清水,皓月當空那樣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靜無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當空,天上一輪月,清光皎潔,當空普照,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經過六年的修行,終於把心中的粗塵細垢,妄想執著,滅得一乾二淨。到了煩惱斷盡,智慧圓滿的時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滅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顯現出來了。定功現前,機緣成熟,因此就在三十歲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裏,看到天上一顆明星出現,觸景會心,剎那之間頓然大悟。這就是本覺理與始覺智合為一覺,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證到不生不滅,無掛無礙的涅槃境界,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從表面上看來,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來,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後,又在十方世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時時刻刻為眾生謀幸福,心心念念使眾生得安樂,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現在示現悟道,並說:「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佛成道時說的幾句話,言簡義豐,內容極為豐富。把佛所開悟的根本真理,和盤托出,一語道破。佛所開悟的道理,就是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本來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歎奇哉。
(四)成佛是怎麼一回事
佛覺悟到世界上所有眾生,本來都具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德相。但是眾生雖具有佛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依舊還是眾生呢?因為眾生有了妄想心,有了執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卻把這虛幻妄心當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執妄為真,所以才有種種妄想執著。這妄想心,執著心,也就是我們眾生的我執煩惱和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世界上所有眾生,都不覺悟,現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無常無我的道理。於無常的諸法之中,執著為真常,於無我諸法之中妄執為有我,有了我執與法執二種煩惱心。由是生起貪心瞋心愚癡心的根本三毒煩惱。這三毒使我們對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隱而不顯,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麼我們是不是永遠不能成佛,永遠做眾生受痛苦呢?當然不是的。只要眾生發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執著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無師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會顯現出來,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德相,就與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達無礙,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議的道理。
什麼叫做不可思議呢?就是口欲談而詞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這叫做不可思議。正是《法華經》所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道理。因為心、佛、眾生,在名字上看起來雖然是有三種的不同差別,但實體是一。這裏說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諸佛修行得道,就是證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們眾生迷了這個真如妙心,就叫做眾生。我們舉一個佛字:諸佛所證的真如妙心,就是在眾生一言一默,一動一靜之中去求。我們說眾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來修行,將來功行圓滿,決定成佛。這個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道理,是我們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來,我們眾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的這個實相無相無上法門的道理。
靈山塔到底是在什麼地方?看起來遠在天邊印度,其實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堅決要求自己,發奮圖強,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才會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徹底的成功。我記得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廟裏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裏供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裏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為念佛記數的用途。但是觀音菩薩,他手拿了珠子念什麼呢?這位居士他想來想去想不通,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汝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後,心裏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聽了,當下對於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謂「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說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脫自己的道理。
釋迦牟尼成佛之後,證得這種境界,知道一切眾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來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禮拜,並說:「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也就是這個道理。佛把一切眾生的痛苦,就當作自己的痛苦一樣,把一切眾生的安樂,就當作自身的安樂一樣。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的精神和理想。把眾生的幸福與快樂,煩惱和痛苦,都和諸佛菩薩的慈悲心情聯繫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門的第一位,菩薩所發四弘誓願,第一個大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個才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第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就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一樣,他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棄捨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從這一願望出發的。
譬如一棵大樹、眾生就像大樹的根,靠水火風土各種助道的殊勝因緣,才能開花結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樹如果沒有樹根,就不可能開花結果。佛離開了眾生,根本談不上什麼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對許多弟子說:「一滴水怎樣使他不會幹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會被風吹幹;如果放在地上就會被土吸幹。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遠地不會乾涸。」這樣看來,大乘教義的真理,就是要普度眾生,和眾生永遠在一起,施以種種方便,賜以種種安樂。普令眾生遠離一切苦惱,得大自在安樂,實現人間佛教,涉俗利生。
《華嚴經》裏面有說:「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眾生,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華藏玄門,是一真法界的大總持門,毗盧性海,是如來藏心的妙莊嚴海。就是要祝願人人成佛,個個得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