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佛法的核心——緣起與因果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節 在藍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
第三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
第三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四節  佛法的核心——緣起與因果

第四節  佛法的核心——緣起與因果


(一)緣起論

Bg A44

   緣起,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存在的關係和它的一定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那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無法生起的。什麼叫因緣呢?因緣也就是關係的條件。佛經裏曾經說過「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緣起的定義。說明事物的同時互相依存的關係的道理。


   什麼是異時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種子和芽的關係。因為過去有了種子,所以現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為現在有芽生起,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就是異時互相存在關係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這就證明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又是一種同時互相存在的關係。

(二)因果論

   這種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關係,其實也就是佛教所謂因果的關係。例如種子是因,芽就是果,因為先有種子,然後才有芽的發展,這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例如以老師為主,那麼老師就是因,學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學生為主,那麼學生就是因,老師就是果。這是同時互存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關係,非常錯綜複雜,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生這一果,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產生另一果。總之通過正面和反面來說明,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因,當然更沒有一個絕對的果。所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來就是這樣的,從時間上來說,由於無數的異時因果連續的關係,從空間上來說,無數的互相依存的關係,組織成為一個極其錯綜複雜的羅網相互交錯。


   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續不斷,就叫做因果規律。也就像旋轉火輪一樣的流轉不停,終而復始,我記得圓瑛大師曾開示弟子說:「欲無煩惱須學佛,知有因緣不羨人。」我們要牢記心中,可以減少許多煩惱,心身得到自在安樂。佛教除說現世因果之外,還有三世因果,就是,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因果互存的關係,經中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佛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門,也就是具體的說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來,所謂因果道理,其實就是因緣的原理。這樣因緣原理,正是佛教對於人們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唯一正確的解釋,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的基本認識。


   在北京西山遼代修建的一座佛牙舍利塔裏面,發現一塊舊磚頭上,刻有一首偈子:「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在緬甸近年拆修一座古塔,磚頭上也刻著用巴厘文寫的這首偈子,這說明了緣起的教義,在佛法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四句偈子是佛的弟子馬勝比丘,在乞食的路上,對舍利弗尊者說的。這裏有段歷史故事,上面已經講過,現在就不再重述了。


   沙門譯為「勤息」。義即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貪瞋癡三毒是眾生最根本煩惱,它能毒害眾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也就是眾生的迷惑心,依惑造業,隨業受報。佛陀發心修道,就是斷除三毒煩惱,所謂妄惑斷盡,智慧圓滿,就是成佛,所以佛稱為大沙門。充分說明了不論是隨業受報做眾生,或是返妄歸真成菩薩道,完全都離不開緣起論,依因感果的真理。這就是依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受惡報,是一條千古不變的規律。其實這種緣起因果的真理是釋迦牟尼佛根據世上萬事萬物,眾生世界的發生發展,乃至消亡的歷史,在客觀現實中得出的根本定論,亦即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不報,時候未到的道理。


   佛教所講的緣起因果的教義,是根據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大智度論》和玄奘法師所譯的《俱舍論》等許多經論中說的,佛教的主要教義,就是說明緣起因果的道理。

(三)三法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小乘的教義,是以四阿含經為依據,說的是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而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世界一切諸法的總則。無常就是生滅相續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剎那一剎那生滅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續的道理。佛教說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萬物有生住異滅,而且是時時刻刻在那裏新陳代謝,剎那剎那的在那裏變化遷移,這就叫做無常。


   什麼是無我呢?無我也就是對於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的道理。也找不到一個我可得,這就叫做諸法本無我。所以《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說明四相皆空,無我可得。眾生因有妄想執著的心,於諸法無常,執為真常,於諸法無我,妄執有我,因此就產生了我見、我癡、我慢、我愛、顛倒夢想的四種妄心,所以造業受報,依因感果,因果相續不斷,輪迴六道之中。我們要解脫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輪迴,那就要用無常無我的觀點,發心修道,斷苦惱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到了功行圓滿,就能夠了脫生死輪迴,證得不生不滅寂靜安樂的偏真涅槃境界。斷見思煩惱惑,了分段生死苦,這是小乘聖人三法印的道理。


   在這裏我講一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捨全身而求半偈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世做一個獨覺,在深山窮谷之中,修學苦行。在靜坐用功的時候,忽然間聽到遠方傳來說話聲音。仔細的一聽,原來是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位獨覺,聽了以後,仔細想了一想,這二句話的道理,對於修行的人來說,真是非常重要。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之法,就像空中之華、夢中之境、幻化無常、生滅變易。他聽到這稀有難得的法語,心中感到非常歡喜,但是認為單是這二句話,其中道理只有一半,下面還有二句。


   就去尋找這位說話的人,可是找了好久找不到,後來就在深山大樹林中,看見一個暴牙赤目的鬼王,在那裏找東西吃。這位獨覺就問他:「鬼王,你剛才有沒有看見什麼人在這裏講話?」鬼王說:剛才念兩句偈子的就是我。獨覺說:我認為你念的這二句道理不完整,只有一半,一定還有一半,能不能請你把下面二句再念給我聽聽?鬼王說:你想再聽後面二句,哈哈!沒有那麼容易,你知道佛法是難聞的。你想再聽後面二句,那麼你就應該發供養心,我才說給你聽。獨覺為了迫切要求再聽下面二句的真理,就對鬼王說:「深山之中,偏僻無人,我在這裏勤修苦行,吃的東西,什麼都沒有。你且暫等一下,我到山中去采些水果,來供養你吧!」鬼王說:我不吃水果,我要吃活血的動物。獨覺說:噯!這太為難我了,活血的動物,我不能找給你吃。如果將活血東西來供養你,我要犯了殺戒,這實在辦不到。鬼王說:你辦不到,還有二句最最主要的妙法,我也不說了。


   這位獨覺正在為難情況之下,想了一想,這應怎麼辦呢?為了求法心切,只好不惜身命。於是對鬼王說:好吧!你要吃活血東西,你現在就說給我聽,等我聽了以後,把我的身體來供養你吃,既新鮮又活血,你可滿意了吧?請你快說。鬼王又說:我不相信,你會把自己的身體給我吃,哪有這麼好的人!等我將下面二句佛法說了以後,你逃走了,我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獨覺說我是修道的人,言重如山,從來不打妄語,你說給我聽,我一定供養你。鬼王就把後面二句法語說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位獨覺聽了以後,當即開了大悟,深明這首偈子的根本道理。


   是說修行的人,能夠覺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無我的,就可以用功修行,把生滅的妄想執著滅掉,即是生滅滅已,當下就證得不生不滅的寂滅涅槃的安樂境界。因此感到法喜充滿,得未曾有的殊勝法益。於是就請鬼王坐下,自己跪在地上,把頭伸了出來,請鬼王吃吧!頃刻之間,鬼王搖身一變,出現一個天人相,合掌恭敬地對獨覺說:「善哉,善哉。道人,你是善行菩薩之道,是真精迸,是名真法供養」。這幾句讚歎的話,講了以後,這位天人已不見了。但是他所說這幾句話,就是過去諸佛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靜為樂」的偈子,其中的奧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


   什麼叫做涅槃寂靜呢?涅槃意譯為圓寂,是真無不圓,妄無不寂的意思;又譯為滅度,滅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二種惑障,了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二種的苦果。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證到的道果,共有四種不同,第一自性清靜涅槃,人人具足,個個不無的清淨本然,不生不滅的自性,在佛、菩薩、辟支佛、羅漢的四種聖人方面,也不會增加一點,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六道中,也不會減少一點。平等平等,沒有一點差別和不同的地方,這叫做自性的清靜涅槃。第二是有餘依涅槃,我們修行,用智慧的火焰,來燒掉煩惱之薪。雖然已經斷了見思煩惱的子縛,但是那色身的果縛,仍然存在。因為還有這個身體的軀殼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這就是有餘依涅槃。第三是無餘依涅槃。我們修行,用智慧的利劍斬斷煩惱的毒蛇,把見思二種煩惱斬盡。無因不會感果,這個餘依果縛的身體,當然也是要消滅掉。


   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眾苦的根本,身體沒有了還有誰來受苦?二乘聖人能夠灰身泯智,滅色歸空。這是羅漢、辟支佛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叫做無餘依涅槃。第四是無住處涅槃。我們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方面運用智慧,來斷塵沙煩惱,可是又不住於不生不滅的涅槃,另一方面運用慈悲來普度眾生,菩薩雖然經過在三界六道中教化眾生,可是又不住於生死。這真是:「任運隨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這是菩薩所證的涅槃,稱為無住處涅槃。小乘三法印中涅槃寂靜的道理,就是指第二有餘依涅槃與第三無餘依涅槃。

(四)一法印

   什麼是大乘一法印呢?大乘的教義,就是以佛說的《大集經》與《般若經》為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為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為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實相無有一切虛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實之心,而不是虛妄之心。實相具有三種道理。第一實相無相。它的本體,真實不虛,沒有種種千差萬別,虛妄生滅的幻想,就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平等一相,就是真諦的道理。第二實相無不相。實相的本體,雖然是空無所有,無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夠隨緣顯現千差萬別,一切諸相,沒有一相而不是實相,這就是頭頭是道,法法皆真。具足四聖六凡,迷悟因果,萬事萬物一切諸相,就是俗諦的道理。第三是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實相真心,是不變隨緣。


   正當隨緣顯現一切諸相的時候。可是他的本體,空無所有,無一相可得。正當空無所有的時候,卻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正當隨緣現出一切諸相的時候,但是妙有非有,本體乃是真空。這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種真空妙有的道理就像一面鏡子照東西一樣,鏡子本體是空無所有,又能隨緣顯現青黃赤白種種顏色,鏡子雖顯種種顏色,而鏡子本來卻是空無所有。但是鏡中所顯現之色,若說他是有一定顏色,又是妙有非有,若說他是沒有一定的顏色,又是真空不空。所以說實相真心,正是真俗二諦融通,空有二相無礙。所以《華嚴經》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我們能夠悟明實相真心,無相無不相的不可思議的道理,回過頭來看現在世間的眾生世界萬事萬物,一件件一樁樁都離不開這個實相真心。所以蘇東坡說得好:「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的道理。


   修行大乘的教法時,瞭解到世界上所有一切諸法,不論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心法或色法等等,都離不開緣起因果的真理,這就是「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的道理。因緣所生的諸法,緣起性空,這叫做色即是空,不是色滅之後,才歸於空,而是當體即空,其相雖妄有生滅,其性本真,不生不滅,唯是實相真心。因為實相它能生出一切諸法。譬喻虛空一樣,他的本體是空無所有,正因為這樣,所以虛空才能隨順明、暗、清、濁種種諸緣,而出現明、暗、清、濁等種種諸相。《楞嚴經》說:「日照則明,雲澄則暗,雨晴則清、氣凝則濁」。都是闡明色即是空的道理。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中道義,就是實相的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真理。所以大乘菩薩,他雖然證得涅槃,而不住著於涅槃,他所修行六度、四攝普度眾生的法門,又不住著於事相,這都是以緣起性空為基礎,而達到真空不空,具足妙有,一切萬法,唯是實相隨緣顯現,這叫做大乘一法印的道理。

   小乘三法印與大乘一法印的理論,是佛教教義中,最主要的論點。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