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一)龍樹的師承和著作
在佛滅度之後的第二個四百年時代:也正是佛滅六百年中,有一位大乘菩薩出現於世,他的名字叫做馬鳴。因為這位菩薩降生時刻,聽到許多馬在那裏叫鳴,所以稱為馬鳴。他是協尊者衣缽真傳的入室弟子。一生力弘大乘佛教,著有《大乘起信論》等許多論著。教化眾生,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時期,又有一位龍樹論師出世。
龍樹。約在西元一五○——二五○年代的人。他出生於南印度毗達婆國。先學外道,通達醫方,隱身之術。後入佛教,學習小乘,再轉大乘,精通當時一切經典,統一諸經思想,而確立了大乘佛教義學。龍樹活動的地方,以大憍薩羅國為主,得沙達婆訶那王朝之皈依,晚年住於黑蜂山。他大成大乘佛學,故被尊仰為第二釋迦。又他對於後來各宗派。給予很大影響,故被列為八宗之祖。
龍樹的著作很多,收藏於漢譯及西藏譯經而其真偽未定者亦有。現被認為龍樹真撰之作,約有如下各種論頌:
(1)《中論頌》:
(2)《十二門論》(一卷)羅什譯(無梵、藏本);
(3)《七十空性論》(唯有西藏譯);
(4)《回諍論》(一卷)毗目智仙、瞿曇流支共譯。(有梵、藏二譯);
(5)《六十頌如理論》(一卷)施護譯(有西藏譯);
(6)《廣破經、廣破論》(唯有西藏譯);
(7)《大智度論》(百卷)羅什譯(大品般若之釋論)(無梵、藏譯);
(8)《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羅什譯(十地經第一、第二地之釋論)(無梵、藏本);
(9)《大乘二十頌論》施護譯(亦有西藏譯);
(10)《因緣心論頌》、因緣心論釋(一卷)失譯。(無梵文本、而有西藏譯);
(11)《菩提資糧論頌》(六卷)「自在作」之譯、達磨笈多譯;
(12)《寶行王正論》(一卷)真諦譯(有梵文「塵鬘論」的一部分及西藏譯的全部);
(13)《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義淨譯。其他有異譯二種,無梵文本而有西藏譯。
上列之中,(1) ——(3)是一面破小乘而另一方面乃闡明龍樹自己的根本立場的作品,(4)——(6)是破正理派為主的作品,(7)——(8)是大品、十地二經的釋論,(9)是闡明三界唯心的短論,(10)是敦煌發現的小論(西藏譯以此為龍樹作),(11)——(13)是談實際問題或佛教政治思想之作品。
(二)龍樹的思想提要
(1)八不中道:龍樹的八不中道,是以破八為破一切,而由破一切以顯第一義。八不: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和不去。證此八不,即能明一切不,明一切不,即能達到畢竟空,達畢竟空就能知宛然有之中道,這是八不中道的功用。
(2)事理二證:論證中道,有「事」「理」二證。事證是從現象實事來看,《中論》乃舉出谷喻,以示八不中道的境界。本來,所謂「生」,是曾「無」而今「新生」的意思,可是,離前穀種,即無今「新生」之谷,故此穀種,從前已有,非今新生,是故不生。雖云不生,穀之存在,古往今來,永存不滅,是故不滅。又以前的穀,並不是現在的穀,後後非前前,故曰不常。雖說不常,谷之相續,年年不斷,連綿相續,故云不斷。又谷芽非谷花,谷花非穀芽,果實花芽各不相同,故云不一。雖說不一,離開穀種,即無芽莖花實,其中應有不異的性質。又穀之芽莖花果,係由穀自己所變現,非從外而來,故云不來。如從穀中,欲覓出芽莖花果,終於不可得,不出即不去。以上是八不的事證。
再由「理證」方面看,《中論》說有四不生偈,即:「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是也。萬法非自生,亦非「他生」。「自有」不得謂「生」,「生」者不得謂「自有」,萬法無自性故無自他之對立,無「自」「他」故,無「自生」亦無「他生」。「自有」如不成立,「他有」亦不成立,無自即無他故。既無自他之因素,怎能有「共生」?萬法雖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同時又非「無因生」,因為「無因生」是不符合因果律的。
由此四個不生的道理。即知萬法本來是「不生」。既然不生,何滅之有?不生不滅,故云「中」,或云「空」。《中論、觀業品》云:「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本不滅,以其不生故」。諸法無自性故,緣生不可得。《十二門論》云:「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萬象的究極,終覓不出其生相,既無生相即無滅相。不生不滅是中道緣起的公案,懂得此理,其他六不即明。即世相流轉故不斷,諸行無常故不常。萬象是諸法,故非一,諸相不可得,故非異。三世不可得,前後不可得,所以說不來不去。
《中論、去來品》云:「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去來是事物的動相,動相的成立,須以時間、空間的二大形式為條件。但在另一方面看,有物質方有空間,有物質之變化始有時間,這是近代物理學的時空觀。可是,物質的「本質」究竟不可得,所以時間空間亦可說是幻有(偏計)而已。《中論、觀時品》云:「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物之本體不可得故空間即幻有,時間亦然。
吾人如無一異倒見,即無物體空間之有。萬象無自性而不可得故空,空故萬象無自性而因緣有。畢竟空而宛然有的真空妙有的境界,是絕對中道的境界,而中道的境界,須先破「有」「無」之執,然後方能證入。
中道的境界,其實是無法形容的,因為吾人的語言是不完全的,所以用語言表達的中道,是「言詮中道」,並不是「離言中道」本身的境界。中道境界,雖是難喻,但卻遍滿於整個現實世界,即在現象因果中,卻有其寂滅之理。《中論》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宇宙實相,正是這個境界,這叫做「中」。柳綠花紅,宇宙萬象,實無本體之有,唯有如是之中道境界,龍樹由否定的論理以表示此境,而天台智者大師乃更進一步,由肯定的十如是三轉讀法,以表示三諦圓融的實相,而此實相,亦即是龍樹八不中道的境界。
(3)空有二門:中道的妙用,可分二門,一為空門,二為有門。說「諸法空」是「真諦」,說「諸法有」是「俗諦」,真俗二諦,均是實相,只是說法不同,所以龍樹二諦說,並不是理境差別的二諦說,只是中道的二面觀罷了。但所謂「中」,當然並不是「中間折衷」的「中」,而是非有非無,即有即無的「中」,因此《中論》三諦乃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前二句由空(非有)以破外教及小乘之實在觀,第三句乃表示執破空之作用為假名,而第四句則表示妙有中道的境界。所以說:非有非空的境界即是中道,亦即是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