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五家七派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節 在藍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
第三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
第三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四節  五家七派

第四節  五家七派


Bg A54

   南嶽懷讓禪師(西元677 ——744年),金州安康(今屬陝西)人,俗姓杜。從嵩山來曹溪寶林寺參拜惠能禪師。六祖問曰:「那裏來」。答曰:「嵩山來」。祖再曰:「憑麼物憑麼來」?就是說這個東西那裏來?答曰:「喚作一物即不中」。祖師進一步問:「還有修證也無?」答曰:「修證即不無,可是染汙即不得。」六祖當下就應許說:「只此不染汙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師就把正法眼藏付與南嶽懷讓大師。


   懷師開悟以後,又到湖南衡陽南嶽居住,在那裏大闡宗風。又青原行思禪師(西元?——740年)來參禮六祖,恭敬虔誠的問曰:「當何所務不落階級。」祖開示說:「汝曾作什麼來」。就是說汝來這裏做什麼呢?答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就是說,聖諦第一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汝看究竟落什麼階級呢!答曰:「聖諦尚不為,還有什麼階級」。六祖知道他是佛門法器,又傳法印與青原行思。他從六祖會下得法之後,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揚禪宗。這是六祖惠能大師把如來正法眼藏微妙法門付給與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位最顯著大德高僧的歷史。


   在六祖惠能禪師把正法眼藏的如來慧命,傳付給懷讓和青原以後,禪宗的法派就從這二支發展起來,一是從南嶽懷讓禪師再傳與馬祖道一禪師(西元709 ——788年)二是從青原行思禪師再傳與石頭希遷禪師(西元700——790年)。又從馬祖和石頭二位大師以後,法水長流,智燈永耀。我們中國佛教的禪宗就分為五家宗派,聞名天下。一是臨濟宗,二是曹洞宗,三是溈仰宗,四是雲門宗,五是法眼宗。這就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所預先囑付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語的道理。現在把禪宗五家宗派的形成和發展情況分述如下:


   第一是馬祖傳百丈,百丈傳黃檗,黃檗傳臨濟義玄禪師,師住鎮州沱河側,這是臨濟宗。
   第二是石頭傳藹山,藹山傳雲岩,雲岩傳良介禪師,師傳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這是曹洞宗。
   第三是百丈傳靈佑禪師,師傳潭州偽山,溈山傳慧寂禪師,師住袁州仰山,這是溈仰宗。


   第四石頭傳天皇,天皇傳龍潭,龍潭傳德山,德山傳雪峰,雪峰傳文偃禪師,師住韶州雲門,這是雲門宗。
   第五是雪峰傳玄沙,玄沙傳羅漢,羅漢傳文益禪師,師住金陵(南京)清涼院,南唐中主李璟諡師為法眼火禪師,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點,天隱修祖概括為下面五句話:臨濟是「怒雷掩耳」。溈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萬派朝宗。」雲門是「乾坤坐斷。」法眼是「千山獨露。」這樣看來五家在度生方便,隨機接物的風格上,略有不同,而歸根到底,同出一源,本無差別,這真是「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圓瑛大師有一首詩。揭示了曹溪門下的禪風。「轟轟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馳不暫停,迫得頂門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此外臨濟宗的行棒喝。溈仰宗的示圓相。曹洞宗的傳寶鏡。雲門宗的一字關。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機鋒,這裏不再一一枚舉,只要我們老老實實驀直參去,自然會有破顏含笑的一天。


   溈仰宗自從仰山禪師開始,只傳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這個宗派,就已經不大聞名了。法眼宗,自從永明延壽大師以後,也只再傳了二代,無人問津了。最興盛的可算臨濟宗。自從臨濟義玄禪師的最初法脈長沙楚圓大師以後,又分傳出二個法系,一是傳與南昌黃龍山的慧南大師。一是傳與宜春楊岐山的方會大師。


   這二位大師都是禪門的宗匠,大弘法化,力闡宗風,盛極一時。因此黃龍和楊岐二家又成為二個小宗派。這樣連原來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說法。特別是臨濟宗法系的楊岐一派,最為興盛。所以庫房裏有「楊岐燈盞明千古」的佳話,流傳至今;而臨濟一宗,真是燈燈續焰,源遠流長。到現在中國有許多名山古剎,多屬於這個法派。再說雲門宗。


   在宋代初期淨慈寺出了一個宗本禪師,此派也是非常旺盛。這個法統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別在中國北方更加得勢。就是傳承方面也比較長。到了南宋時期,這個宗才開始逐步地趨於衰微。最後就煙消雲散了。曹洞宗這個法系本來是由洞山良介禪師與曹山本寂禪師,他們師徒兩位聯合創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可是在南宋時代。才開始興旺起來,道風遠播,盛極一時。它對於法脈傳承,是僅次於臨濟宗。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