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二年)— 〔左傳〕
卷二 周文
《題解》
公元前五八九年,齊、晉發生
(安+革)之戰,齊頃公驕傲輕敵,
戰敗逃歸,晉軍繼續追擊。齊國派出
使臣國佐,與晉人談判。晉提出十分
苛刻的條件,國佐從容不迫,逐條駁
斥,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
原 文
晉師從齊師 1,入自丘輿 2,擊馬陘 3。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 4。不可,則聽客之所為5。」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 6,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 7。」對曰:「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敵 8,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於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 9?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10。』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 11?先王疆理天下 12,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13。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14。』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 15,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 16。四王之王也 17,樹德而濟 同欲焉;五伯之霸也 18,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19。』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於敝邑,不腆敝賦 20,以犒從者 21。畏君之震 22,師徒撓敗 23。吾子惠徼齊國之福 24,不泯其社稷 25,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 26,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 釋
1・從:追擊。
2.丘輿:齊地名,在今山東費縣。
3.馬陘:齊地名,在今山東益都西南。
4・齊侯:指齊頃公,前五九八年至前五八二年在位。賓媚人:即國佐,齊大夫。 /紀:古國名,在今山東壽光南。爲齊所滅。/甗:炊器,靑銅或陶制。/玉磐:玉制樂器。這是齊滅紀國時所得到的兩件國寶。
5・客:指晉國。
6・蕭同叔子:指齊頃公的母親。蕭,國名。同叔,蕭國國君的字,此人爲齊頃公的外祖父。子,指女兒。晉人不便直言,所以這樣稱呼她。/質:人質。
7・盡東其畝:使田間的壟埂順著東西的方向。晉人企圖以兵車進攻齊國時易於通行。
8.匹敵:指國君地位平等。
9・王命:指先王關於以孝治天下的命令。
10・匱:竭盡。/錫:賜予。詩句見詩經·大雅·既醉
11・無乃:委婉的語氣詞,有「恐怕」的意思。
12・疆理:指對田地的劃分與治理。疆,定疆界。理,治理。指劃定溝渠道路。
13・物:察看。/布:分佈。
14・南東其畝:指壟埂走向,或順著南北方向,或順著東西方向.詩句見詩經.小雅.信南山。南、東都是動詞。
15・戎車:兵車。
16・闕:過失。
17・四王:指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下一王字:是以德治天下的意思。動詞。
18・五伯:指夏的昆吾、商的大彭、豕韋、周的齊桓、晉文。也有人認爲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伯,通「霸」。
19・敷:施行。/優優:寬大平和的樣子。/祿:幸福。/遒道:聚集。/詩句見詩經‧商頌.長發。20・腆:厚。/賦:這裡指軍隊。
21・犒:本指慰勞軍士,這是外交辭令,指與晉人作戰。
22・震:引伸爲「威力」的意思。
23・撓敗:挫折夫敗。
24・徼:求。
25・泯:毀滅。
26・燼:燒殘的灰。這裡比喩殘餘的軍隊。
語 譯
晉軍追擊齊軍,從丘輿進入,攻打馬陘。齊頃公派賓媚人向晉國贈送紀國的甗和玉磐,還有土地,並交代他說:「這樣,如果晉人還不答應,那只好聽從他們所採取的行動了。」
賓媚人送上禮物以後,晉人果然還不答應,說:「必須用.蕭同叔的女兒作爲人質,而且要使齊國境內的所有田壟都順著東西方向走,才可以退兵。」賓媚人回說:「蕭同叔的女兒不是別人,那是我君主的母親啊。如果把兩國的地位平等看待,那麼,他也就是晉君的母親啊!您向諸侯發布命令,說必須把晉國國君的母親作爲人質,以爲憑信。這樣您把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又置於何地?而且這令人做不孝的事情。
詩經上說:『孝子行孝道,沒有汚缺,上天就永遠賜給你們福祿。』假如用不孝的行爲去號令諸侯,恐怕不能算是把孝道推行於自己的族類吧?先王劃分疆界,治理土地,要察看土地宜於作什麼用處,然後安排如何取得收益的事情,所以詩經上說:『我劃分疆界,我治理土地,那田埂有的是南北走向,也有的是東西走向。』現在您劃分和治理各國的土地,却說『田埂必須是東西走向』,這只是爲了您的兵軍進攻的方便,不顧地勢是否適宜,這恐怕不是先王的命令吧?違反先王的命令就是不義,又憑什麼做盟主呢?
晉國確實有過錯!四王治理天下的時候,都是樹立德政,滿足諸侯的共同願望,五霸稱霸的時候,也是勤勤懇懇地安撫大家,共同執行先王的命令。現在您想聯合諸侯,却只企圖滿足自己無限的願望。詩經上說:『施行寬和的政治,各種福祿都會滙集了來。』您施行的政治實在不寬和,因而拋棄了各種福祿,這對諸侯又有什麼害處呢?假如你始終不答應,我們君主命令我還有話說。他說:『你帶領你們的軍隊到我們的國土上來,我們用不強大的兵力來慰勞您的軍士。
我們懾於您的威力,軍隊遭到挫折。幸而您希望求得齊國先君的福氣,沒有毀滅齊國的社稷,使我們能夠繼續保持過去的友好關係。因此,我們毫不吝惜自己的寶物和土地,可是,你又不答應。既然如此,那就請您允許我們收拾殘兵剩卒,背靠著我們的城池,借一次決戰的機會。我國如果僥幸得勝,當然也還是要聽您的命令;如果不幸戰敗,那就更不敢不聽您的命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