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徵)
卷八 唐文
《題解》
本文是魏徵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
一篇奏議。魏徵(五八O年 ~ 六四三年)
,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鉅鹿)人。
年輕時做過道士,後參加隋末李密起義軍
。起義失敗,投奔唐高祖李淵,後成為唐
太宗的重要輔臣,官至左光祿大夫,封鄭
國公。他是唐初傑出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
唐太宗在隋末跟隨他父親李淵戰南
北,艱苦創業,但即帝位以後,卻滋長了
驕傲情緒,並開始過分地追求享樂。魏徵
對此十分擔憂,曾多次上疏勸諫。本文就
是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年)寫的奏議。文
中提出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
儉」,並十分具體地提出十個要經常考慮
的問題,指出作為一個國君應該如何正確
處理眼前的各種事物,其中含有許多辯証
的觀點。
據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後有所感悟,
親自寫了詔書答復魏徵,還把這個奏章放
在案頭上,經常對照反省。魏徵寫奏章的
目的是為了使唐王朝的封建統治能長治久
安,但他在奏章中所降的這些道理,對後
世是有借鑒作用的。
文章深寓哲理,詞鋒犀利,特别是
以排比的句式寫出的「十思」,有如警句
格言,令人銘心刻骨。
原文一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 2,居域中之大 3,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於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注 釋
1・浚:深挖。
2・神器:指帝位。
3・城中:這裡指天地之間。
語 譯
我聽說過:要使樹木生長得好,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要使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深挖它的源頭;要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多積聚道德仁義。源泉挖得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樹根埋得不牢,卻希望樹木生長得很好,道德仁義不深厚,卻希望國家很安定,我雖然愚笨,但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擔負著帝王的重任,處於天下最高的地位,不能居安思危,力戒奢侈,厲行節儉,這也就像砍斷樹根卻要求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要使流水長遠一樣啊!
原文二段
凡百元首 1,承天景命 2,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 4,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5。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6,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7。雖董之以嚴刑 8,震之以威怒 9,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10,載舟覆舟 11,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注 釋
1・元首:這裏指君主。
2・景:大。
3・克:能夠。
4・殷憂:深憂。
5・物:這裏指人和事。
5・吳越:春秋時期東南方的兩個大國。公元前四九六年越國幾乎被吳國滅掉。後來越國經過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一舉消滅了吳國。這裏用吳越兩國比喩仇恨很深。
7・骨肉:親屬。/行路:過路人。
8・董:監督。
9・振:通「震」,鎮壓。
10・人:即「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改爲「人」。
11・載舟覆舟:這裏用船 和水的關係比喩統治者和人民的關係。水能承載船,也能顛覆船。
語 譯
大凡歷代的國君,承受上天的大命,沒有不在艱苦的時候道德顯著,功成名就之後道德衰落,創業時作得好的確實很多,但能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很難嗎?這大概是因爲他們在憂患中創業的時候,必然盡心盡意地對待在下的人;而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
如果盡心盡意地待人,那未,即使像吳越這樣的世仇,也能團結在一起,如果傲視別人,那麼,骨肉之親也會疏遠得像過路陌生人一樣。如果這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加以督責,用威嚴的勢力加以鎮壓,最後也只能使人苟且地免除刑罰,而不會懷念君王的恩惠,表面上恭敬,可是內心卻不悅服。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對待的。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原文三段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 1,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2;懼滿盈 3,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 4,則思三驅以為度 5;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6;慮壅蔽 7,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8;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 9。簡能而任之 10,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1。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 12,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注 釋
1・作:這裡指從事勞民傷財的建造事項。
2・沖:謙和。/牧:這裡指修養。
3・滿、盈:都是溢出的意思,比喻驕傲自滿。
4・盤遊:遊樂,這裏指打獵等。
5・三驅:一年打獵三次。因爲打獵時必項驅趕禽獸,所以稱打獵爲「驅」。一說,網開一面,由三面圍合驅捕禽獸。
6・敬:愼。
7・壅:堵塞。/蔽:蒙蔽。
8・黜:排斥。
9・弘:擴大。/兹:此。/九德:古代的九種道德標準,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德原作「得」,據貞觀政要改。
10・簡:選擇。
11・信:誠實
12・垂拱:天子垂衣拱手,表示無爲而治。
語 譯
統治人民的國君,要眞能做到:看見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便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便使人民安定;考慮到地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修養;怕自己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一樣甘居百川的下游,容納一切;喜歡遊樂,就想到國君每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要始終謹慎;擔心上下蔽塞,就想到要虛心地接受臣下的意見;怕偏聽讒佞之言,就想到要正心修身,斥退邪惡的人;有所賞賜時,就想到不要因爲自己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爲自己惱怒而濫用刑罰。
要完全做到十思,發揚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擇取好的意見而採用它。那麼,聰明的人就能竭盡他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的氣力,仁義的人就會傳播他的美德,誠實的人就會貢獻他的忠心。文武並重,就可以垂衣拱手、無爲而治了。何必一定要國君來勞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職務呢!役使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爲的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