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愈)
卷八 唐文
《題解》
本文以千里馬作喻,含蓄地指責
了當權者昏庸偏私,諷刺了那種壓抑人
才的不合理現象,為受屈的人才鳴不平。
它給人們一個重要的啟示:人才是到處
都有的,關鍵在於識別,並給予較好的
條件,才能使他發揮出較大的作用。
文章篇幅短小,但氣勢剛勁,筆
鋒活潑,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原 文
世有伯樂 1,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秖辱於奴隸人之手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 釋
1・伯樂:相傳爲春秋時善於相馬的人,姓孫,名陽。
2・奴隸人:地位低下受人役使的人,這裏指凡夫俗子。
3・駢死:成雙成對地死去。/櫪:馬糟。
4・食:通「飼」。
5・見:同「現」,顯現。
6・策:馬鞭,這裏用作動詞,使用。/道:千里馬的習性。
7・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傳說伯樂曾道逢一匹拉鹽的馬伏在車下,馬見伯樂而長鳴,伯樂知其爲千里馬,爲之落淚。這裏指飼馬者沒有辨認千里馬的能力。
語 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發現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出色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庸夫的手裏,一個接一個地死於馬槽之間,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把一石小米全吃了。飼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從而不把它作爲千里馬來餵養。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但由於吃不飽,力氣不足,因而能力與特長不能表現出來。這樣想要它同普通的馬一樣尙且做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駕馭它,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飼養它,每天不能滿足它的食量;聽到它的嘶鳴,又不能理會它的意思,卻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好馬!」唉!是眞的沒有好馬嗎?是眞不能識別好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