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自 序


Bg A72

   「心經」的全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相傳係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一場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加持聖觀自在菩薩後,聖觀自在菩薩應佛陀的弟子舍利弗所請,向法會大眾開示有關「般若波羅蜜多」的道理。


   「摩訶波羅蜜多」一語源自於梵文的音譯。「摩訶」指廣大,「般若」指「智慧」,「波羅蜜多」是到達「恆常喜樂的彼岸」,整句經題翻譯出來可解釋為「大智慧到彼岸」,而經題中的「心」字,也蘊含「心要」與「精髓」的意義。在佛教的經藏系統中,流傳迄今闡述「般若」的經典,共有六百多卷「心經」是其中最為精要、簡短的一篇。


   釋迦牟尼佛離家、求道、修行、證道,而後轉法輪傳法的生命歷程,正是佛教教義「自覺自渡」、「覺他渡他」的具體實踐。教理、教法,乃至一切經典流傳的目的,原意在改變眾人的生命狀態,朝向更光明喜樂的境地,因此,如何運用經典中提示的生命智慧和修行方法,提昇/轉化自我的身心福祉,應是經典傳講者期盼讀經者閱讀經典的基本心態。


   再者,各種語言文字因文化、歷史與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不同的名詞,也許指稱著同樣的意義。超越文字的藩籬,將有助於我們站在一個更為寬廣的角度,接納各種有益的道理而獲得成長。


   作者認同將「般若波羅蜜多」定位為「大智慧到彼岸」,並進一步從古今中外不同宗派所談到「靈性」的概念,及探究「靈性」的寶貴方法,來省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個人身心安頓與靈性超脫的意涵,而將它看成一部蘊含「讓心靈重現光明的方法」,引導個人「如何讓心發光」的經典,希望「心經」與古今不同的心靈傳承,共通的智慧和方法,運用於日常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中,達到身處滾滾紅塵,仍能有大隱於市的自在與喜樂。


   本書並嘗試以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心經。除了作者自身十多年禪修體驗,書中並爰引西方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墨西哥道德客(Toltec)及其它修心法門,呼應「心經」對於個人現世生命管理及「心靈超越」的主題,所提供許多珍貴的想法與方向,希望能引發一些簡易的方法觀念,讓現代人——不論宗教種族信仰——皆得以心經的智慧,活用於現世的生活中,身處於滔滔紅塵中,雖然不離群索居或是遁世化外,仍然可以超脫物質的表相世界,進入光明的精神世界,進行俯拾可得的「閉關」或「大隱」。


   重新對待自己的生命,西方稱為 retreat。透過「心經」教法的 retreat,我們得以超越種種苦難,並走向喜樂光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