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觀自在
第一章 內觀自在

第一章 內觀自在


Bg A73

   有一位佛教信徒,自從知道學佛的好處後,每天都虔誠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祈求慈悲的觀音菩薩保佑他全家興旺平安。不過,他心裡頭一直有一個疑問,那麼多人都在求、菩薩真有辦法一一滿足眾生的願望嗎?


   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樣,虔誠地唸著菩薩的聖號,唸著唸著,竟然見到了菩薩,菩薩顯靈了!於是,他請問菩薩:偉大慈悲的觀音菩薩,我這樣每天稱誦您的聖號、拜佛,真的有效嗎?您真的有聽見,會護佑我們嗎?


   菩薩說,當然有效,釋迦佛所開示的念佛法門,雖是難信之法,但是的確具有無量的功德,這是真實不虛的。連我自己也隨時隨地的在持名念佛。


   他聽了之後,非常好奇,就請問菩薩:「那不曉得您是念那一尊佛的佛號呢?」觀世音菩薩回答:「觀世音菩薩。」
「因為求人不如求己。」(註)


註:這一篇故事,出自大陸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原著所改編的歷史名劇「雍正王朝」,裡面有一橋段演著,侍臣對雍正已貴為九五至尊,仍然那麼潛心修佛,有點不解。雍正對該待臣說了這一段,「觀音念觀音」的故事。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只要誠心,向佛菩薩祈求或上帝禱告,往往可以心想事成。觀世音菩薩這段「反求諸己」的提醒,其實也點出,任何生命狀態的改變,都必須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努力。佛菩薩與上帝祂們擁有無限的愛,可以給我們源源不絕的祝福。但是要獲得到永恆的喜樂與自在,若不往內從自我根本處去尋求,將只是空談。

   大部份的學佛者都對「心經」非常的熟悉。以現在於華人社會中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玄奘大師所 譯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兩百六十個字。言簡意賅闡述佛教教義中有關空性的道理。不少佛教徒能夠背誦心經,許多佛教徒也虔信,多讀誦「心經」以增長智慧,獲得心安。


   從古至今,多依佛教教義進一步闡釋心經的內容,基本上比較偏重思想與哲學的探究。而這部最精要短小的經典,竟能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留傳迄今,不僅具有佛教思維與知識的歷史意義而已,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精要言語背後所蘊涵的智慧與修證的方法,也許可以為現代人的生命管理,提供一些省思。

   作者修習禪法多年,獲益良多,接觸到幾個重要的修行觀念: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聖人,每一個眾生都具有源自於佛或上帝的神性。

   佛的梵語是「覺者」,其意為「覺悟的人」。可見得,佛與人並不是分開的,就如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證道之後,他是佛,也是人,一個覺悟生命根本道理的人。只是這種教法隨著幾千年的傳承,因為佛陀遠矣,漸漸地,學佛者只能從經典教義與外在所塑造或繪畫的佛像來思惟佛陀。


   這些塑像的原意,原本是提醒人們,除了物質世界以外,還有清淨光明的精神世界。只是在人的眼界中,廟堂之上所繪所塑的神像,與生活在現世的人,的確有明顯的差別。於是,許多修行者便不自覺地把自己與佛分開了。雖然認同外面有形有相的佛像,但卻不敢承認自己內在那個無形無相的佛性。甚而若聽到有任何人自稱證入佛地,也認為那只是誇大之詞,徒生種種臧否之心。這種「自我設限」心態,便免不了逐漸將修行導向於偏重儀式、思維知識探討與參加團體組織活動的表相傾向。


一個修行者,倘若相信釋迦牟尼佛以一介凡人,能獲得圓滿的證悟,也應該相信祂所講得「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便應該抱持一世成佛的心態,效法先賢,走向覺悟的道路。

   所有的經典言教,都是用來檢視自己身心的狀態,而不是將它看成佛陀智者在描述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世界。因此,對於經典的受持與讀誦,應當保持一種心態,就是:「如何將經典裡面那些智慧的話語,轉化成改變自身生命的狀態」。體會經典中所蘊涵的「動詞」,遠比其中所描述的「形容詞」與「名詞」更為重要。證道者所開示的內容,因為他們身處的文化、習俗、語言系統的不同,對於身心靈世界,可能有不同的闡述方式。修行人可以內省的方式驗證智者所言。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事、物的互動,難免有壓力與情緒的波動,甚至束縛了我們的身心。這時候,我們若能知道身份、外表、五官所代表的,其實僅是我們的假我,每個人的生命內在,尚有一個真正不生不滅,永恆生命的內在真我。學習超越表相的世界,而以心靈來看待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體悟,而產生自我安頓的作用。


內觀自在現光明

   有位顯宗大師曾提到:所有大藏經的要旨,若用簡單的一個字來總括,就是一個「照」字。「心經」中觀自在菩薩因為修行功深,而能「照」見五蘊皆空。在自然界中能「照」的光源來自於太陽,螢火蟲和不少生物也能發光。同樣地,人類除了得自父母的遺傳之外,亦秉賦天地日月的能量,也能發光。這種光亮,從中醫的氣色概念、或是能量紅外線攝影照片來參詳,就不會覺得那麼玄奧或神秘。


   就實修的觀點來講,要生起「照」的作用,必先找到這個源自於內在的光源。「心經」指引我們要效法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想得到大智慧,獲大自由,首先能觀「自」在,這個「自」並非肉體色身、五官、六意、七識、八識…… 那些,這輩子叫張三下輩子可能叫李四,會生生滅滅、輪迴不已的「自己」,而是內心深處的真如本性,也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娑婆世界時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那個獨立於表相世界的真我。穿透假我所建構的種種假相,尋找內在的真我,也就是,欲得自在、先行內觀;自觀自在,印証本心!

還記得「我是一片雲」那首歌嗎?

我是一片雲
天空是我家
朝迎旭日昇, 
暮送夕陽下。
我是一片雲
自在多瀟灑,
身隨魂夢飛,
它來去無牽掛(瓊瑤詞)。


想像你是一片雲, 
無牽無掛, 
只是自然自在地呼吸: 
輕輕吐, 
輕輕吸;
輕輕吐, 
輕輕吸 ……
讓呼吸放鬆你的身, 
放鬆你的念 ……
身心意念歸於一,歸於零…… 
呼吸潔淨了身, 
呼吸潔淨了心, 
身心意念清明, 
身心靈性終於有了會合的時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