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定境之分析
第四章 定境之分析

第四章 定境之分析

  古人云:「禪宗做功夫,有的直下承當,有的一聞卽悟,並無許多葛籐之情事。」此說乃是對上根利智者立言,若是中下之流,則無如此簡單。


   以其每於用功的路途上,境界累累,難關重重,如不堅持正念,策勉進修,勢難排除境界,衝破難關。所以此章所明,有關定中境界的分析,實爲今時參禪者的照妖寶鏡。如其認識不清,見處不明,稍失觀察,卽入邪途。吾輩學人,對此章應特加留意。 

   自心境界,就是參禪功夫做到相當靜寂時,內心中所現的各種境界,因爲這種境界,不從外入,非由身得,乃是依功用心中所現,故名爲「自心境界」。有一般不了解自心現境的人,以爲「凡是境界必從外來」,這是錯的。我們應把它改爲「凡有境界必有心現」,也便是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眞理。至於這個心,何以會現出境界來?依佛經所說,如果功夫用到外境不入時,自心中所潛藏的諸法種子(卽無始虛妄習氣),便會發生現行出來,這種現行,禪宗便叫作「自心境界」。


   最初由於功夫相應,忽覺忘身忘體,不知有物;或功夫用到純熟時,忽而妄念暫歇,身意自在;有時在一剎那間,已經度過很長時間;有時於無意之中,精神忽然得大快樂;有時在一動一靜時,頓覺心境俱空;有時於一見一聞處,忽悟人我雙忘。所有以上種種現象,均名輕安境界。這種境界,固是功夫得力的好現象,但剎那卽要消逝,不可執爲實有。倘心存留戀,以爲此境如何輕安,如何快樂,心心不捨,念念難忘,希求於再坐時,重現一次,此是大錯,因前來所現輕安之境,乃是由於功用得力,妄念間歇,故而暫現,不是吾人用妄想心,希求得到的境界。


   所以古人斥之爲「預搔待癢」,即是對治此等人。須知我們的功夫用到什麼程度,便有甚麼境界現出,比如行路一樣,行一段便有一段的境物。如其行人未到家園,切勿貪境戀棧,裹足不前,有礙自己的行程,這是自然之理。吾人用功,亦復如是,功夫用到何種路途,自有何種境界,何可留念?況此境界,一現卽逝,並非實有,更何貪念之有。須知參禪的人,坐幾枝好香,現一點輕安境界,根本算不了一回事,不要尋光逐影,自拉自唱臨到頭來,一無所得。此時最關緊要者,仍須在本參話頭上用功,不要被一點輕安境界,拖入泥溺,打個透濕,切記切記!


   功夫再進,便現出種種殊勝境界,如在禪定中,看見諸佛菩薩的形相,或見著十方諸佛的淨土,或見到寶塔蓮花,以及各種莊嚴勝跡,或見自身坐於寶塔蓮花之上,或聞種種佛法音聲,或自身能現各種神通,或口中能說各種經法。總之,凡是在禪定中所現的各種境界,無問如何微妙,均非實有不可執着,執着便遭魔境。在楞嚴經五陰文中,談到這種禪那所現的境界有五十種之多,這裏略舉幾則,以作借鏡,如色陰文中之四:


「又以此心……內光發明,十方偏作閻浮壇色,一切種類,化爲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但時出現。此名……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卽受群邪。」「又以此心……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中,見種種物,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爲聖證…… 」(色陰之六)


「又以此心……四肢忽然同如草木,火燒刀砍,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熱,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色陰之七)


「又以此心…… 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偏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 」(色陰之八)


   依據以上四段襌那現境之文觀之,大凡修禪者,對於定中所現之各種境界,似難避免,但總不要忘掉,每段後面,有「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卽受群邪」的六句結文,對於此種境界,便可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說吾輩修禪者,對於這些自心所現的境界,雖都不應把它當作壞的境界,但也不是本來的家珍,故凡發現這種境界,千萬不要睬它,時過境遷,自然雲散天空,不會再有什麼境界可現。


   行人在此如不知覺察,貪着此境,執爲實有,而反妄生知見,迷爲聖解者,即使不墮魔王眷屬也要遭到魔王擾亂,眞是危險萬分!每見一類不具正信的無聊禪客,自稱現身菩薩,自家吃得酒醉肉飽,到處尋訪友,說道論禪,甚或藉故考問沙門,謾罵比丘,殆亦魔王所使者歟?

   古人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又說:「任你功夫高深,難逃魔王一關。」這些話,好像似說越是有修行的人,越難逃避魔關一樣;其實不難,只要修禪的人,能明白禪宗的理論,能知道功夫的路途,自不會懼怕魔境來擾。考魔境攪擾,不出兩途:一是行人的功夫用到極致時,魔王見了大生驚怖,生恐你超出了三界,震壞他的魔宮,於是親身前來,破壞你的定力,如世尊在菩提樹下入定時,欲天魔王,先遣魔女獻媚,再用武力威脅,一一均被世尊所降伏的便是。二是行人的功夫已有相當成就,魔欲擾亂行人的禪定,如是遣令眷屬,到行人前,同其動念方便,趁隙入其心腑,破毀行人的禪定功夫,如楞嚴五陰中之想陰的第八節文云:

『又善男子 …… 研究化元,貪求神通,爾時天魔,侯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 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湼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坐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衆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都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無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神律,罵詈徒衆,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眞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爲傳法。此名大力精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我們見了這節經文,便知魔境擾亂行人的力量,實在可怕,所以古人又說:「寧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時著魔!」卽是叫時加警惕之意。相傳從前終南山有位老修行,一日坐香時,妄動貪食麵飯之念。少頃,見一少婦,送一鉢麵飯至,謂此麵煮熟未久,請師父趁熱就食。此時老修行,因一枝香坐將一半,不忍下坐就食,令少婦將麵送至廚房鍋內,稍待再食,以食時尚早也。唯見少婦頗現怒色,恨恨而去。待老修行坐完一枝香,入廚房開鍋取麵時,只見一群蚯蚓,爬徧滿鍋,並無所謂麵也。老修行至此方悟,一念妄動,卽是招魔之由,因稍有定力,方未遭造殺害衆生之罪。又從前有一個人常居深山茅屋,功夫亦有相當成就,一日坐香時,動了一念貪心,忽見三個女人,一老二少,來到茅篷,求教佛法。


   僧人初不疑有他,隨緣開示。日久,老婦謂僧人曰:「吾欲以二女侍師左右,未知肯收納否?」聞言始覺有異,卽以嚴辭責之,使去。婦既去,尾伺其去處,忽而不見,往覓之,亦無宅第,只見古樹三株,一大二小,餘無他物。僧知卽是此樹作怪,心思欲以刀砍伐,或以火焚燒,以除後患!正思念間,忽見樹神三人,出而求赦,並說明適來現象,原爲破壞師之禪定功夫也。所以我們在禪定中,無論發現何種境界,均不可執着(此意前節已言),以着則予魔王以擾亂的機會。古人說:「魔因境有,境由心生。」如其功夫用到心念不生時,自無境界之相可得。如境界不有時,則一切魔相,自然無從憑依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