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承創辦人張先生與潘校長盛意要我來「談禪」,雖本人在年輕時對禪宗曾經學過了一陣子,但是功夫不深、見地不明,更不諳歷史和考據,當然沒有好的資料供獻各位,只好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關禪宗的點滴,提出來給各位作個參考。至於有錯誤及不圓滿的地方,希望各位指正。
談禪,總是要談到「禪學」與「學禪」這兩個原則的。謹就這兩個問題來談:
壹・禪學
禪學,卽是說明禪宗的學理,應從「禪宗歷史」與「禪宗理論」加以說明。
一、禪宗簡史
談禪史,就要追源到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海會大衆之中,拈花示衆,大衆咸皆默然,惟有摩訶迦葉,默契心宗,破顏微笑。爾時世尊卽對大衆宣佈:「吾有正法眼藏,湼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與摩訶迦葉」。所以迦葉是西天第一代祖師,迦葉再傳阿難爲第二代祖師,由是燈燈相續,以至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卽西天第二十八祖(亦即中國禪宗初祖)
(1)達摩東來
達摩大師在我國梁武帝時航海來到建業(南京)遇梁武帝,話不投機,轉至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載,有慧可大師請求佛法,以至立雪斷臂,達摩見其求法心切,卽與問曰:「汝何求?」可曰:「求安心」達曰:「將心來與汝安!」可省思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曰:「我與汝安心竟。」可於言下大悟。許爲中國禪宗之第二祖,再傳僧璨、道信、宏忍傳至第六祖——惠能大師,是爲中國禪宗之 集大成者。所以後人談禪不能離開「六祖壇經」卽是此意。
(2)六祖得法
六祖在嶺南聽客誦金剛經有悟,再至黃梅五祖會下舂米,聽神秀偈,知未見性,自說一偈,五祖知其見地超群,遂命三更入室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遂驚奇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體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用大)」。從此六祖南下隱修獵人隊中一十五年,後至廣州法性寺以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公案,再出世宏化,大闡禪風,以後發展成五家宗派,所謂一華開五葉是也。
二、禪宗理論
談禪理,卽是要說明,禪是什麼—什麼叫做禪。古德說:禪者心也。所以「參禪」,也就是「參心」,也就是參究自己的心是什麼?它在何處?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等一連串問題。因此,很多現在學者,有以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禪學的,稱之「禪的心理分析。」認眞說來,我們學禪是不許分析的,因爲「禪是以無住爲本」(卽不住一處,不離一處)又以「無念爲宗」(即不念一法,無法不念。)這就是禪的本宗。
在無情份上,處處皆是,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在有情份上,個個不無,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古德亦云:「不但近在身中,而乃遠賅萬法。」約近說,如臨濟禪師云:「有一無位眞人在汝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約遠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佛家有句成語「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般若香。」都是所說的襌義,以上總說禪學,下談學禪。
貳・學 禪
學禪,卽是修學禪宗的法門,亦有頓漸悟修之不同,以神秀與惠能二偈對照,卽知概要:
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二偈作比較有下列四點:
叁・修禪的方法
修禪的方法有時代、根性、不同,茲分述之:
古代修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論禪定功夫,有時只要參一個「無」字,有時只要「是什麼」三個字,卽可開悟,或有的在彼此問答中,卽可見性,最具體的是六祖示惠明上座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由此卽便開悟。
現代禪宗修法:多注重「參話頭」,如「念佛是誰?」「穿衣吃飯的是誰?」「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等等。要學禪者依此話頭參究,必要參到水落石出,瓜熟蒂落時,自能有個答案——開悟。茲將本人學禪時的過程提示四點來給大家作參考,然後再說開悟的情景。
1.要遊方參訪,卽雲遊十方,參學訪道,佛教有句俗話:「出家不參訪,猶如佛祖未開光。」其目的是:
第一:爲的親近善知識,指示明路,破除迷津,策進自己的功夫。
第二:爲的功用途中,境界現前,如何前進,透過此關。
第三:爲的是呈述悟處,求其證明,所悟淺深,至何程度。
2.要過叢林生活:叢林生活,不出行、住、坐、臥、與穿衣吃飯,各種動作:
(一)行則——出入往返,如風直向,不可東張西望,不得搖擺急行。
(二)住則——站立如松,不可歪斜,脚立八字,抬頭直視。
(二)坐則——端正如鐘,盤腿操手,不伏不仰,頭靠衣領,雙目微閉,排除雜念,一心參究。
(四)臥則——側臥如弓,右手枕頭,左手搭膝,(名叫右脇而臥,又名吉祥臥)乃是佛陀所臥之方式也,佛說臥有四種方式,右臥爲佛及弟子所臥,左爲天人所臥,仰爲修羅所臥,伏爲餓鬼所臥,所以佛子之臥,依佛右脇而臥也。
又穿衣吃飯的生活——出家所穿之衣,有南北傳之分,我國僧人爲北傳之服乃是漢服,自漢朝迄今,並未所變。南傳所着之袈裟,從佛世到現在亦未改變。但穿着時,都有一定規則不可隨便。
出家人吃飯名叫「過堂」。吃飯規矩,更爲嚴格,雖數百人在一堂吃飯,不准有一點聲音,不論放收碗筷,加添菜飯,均有一定規矩,不可紊亂,所有叢林生活的規矩,都是爲調和大衆身心,安定用功辦道。
3.要遵守禪堂規矩——禪堂規矩有各家不同,大致都有數十餘條之多,擇其要者有:如犯根本大戒 者擯出。好說是非者罰。出入不隨衆者罰。破壞常住公物者罰及賠償等,不及詳寫。
4.禪堂生活——叢林日常生活非常辛苦,除非「不得已」一體遵行:每天早晨四時起床,四時半上殿做早課,六時吃早粥,七時進禪堂行香、開示、坐香,各三枝香,至四時上晚殿(做晚課)五時休息,六時起再進堂行坐(慧命香)至八時開靜吃點心,再行香、開示、坐香,各兩枝香,至十時半開大靜(養息)這是日常生活,如到冬天加香打七,每天行坐計二十四枝香。早晨起四時起床,夜晚十二時半養息,因辛苦關係,恐有瞌睡者,另有班首職事運用香板助其辦道,所謂「香板頭上出祖師」也。
肆・修禪與人生修養
如要修學禪宗,應依天如禪師所說的三原則,第一要參遇眞善知識。第二要以了脫生死為念。第三要將世間虛名浮利放下,才能算是參禪的漢子。如要在人生修養上,奠下基礎,必要依禪宗古德的名言作爲藍本。如古德曰:「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吐在面上,隨 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誰人學得到。」又古人云:遇逆境時,則曰「忍他,讓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遇順境時,則曰:「莫歡喜、莫驕傲、更莫因之將業造,好景不長曇花現,樂極生悲自承當。」
記得五十年前,在九華後山見有一位姓易的老居士,學問道德均令人欽佩,早年曾作政治官,晚年學佛參禪,爲減少是非,避免社會應酬,經常裝聾作啞,不願多與人交往。有一次他的友人對他說「某人在罵你,說你種種壞話。」他聽了也說:「某人在罵你,說你種種壞話。你就當作沒有聽到,不要理睬,隨他去吧!」對方說:「他不是說我,而是說你。」他說:「我知道,他不是說我,而是說你。」大家聽了好笑,這是何等的修養。這位老居士,隱居山中十餘年。後來他在智妙禪師處,得到了印心。
伍、開悟情景
修禪的功夫重在開悟,但悟處亦有悟深、悟淺、大悟、小悟之不同,如六祖在嶺南聽客誦金剛經有悟,是悟之淺,乃小悟也,後入五祖室聽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開悟,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語,是悟之深,乃大悟也。
至於參禪如何開悟,亦有以下三點:
第一要舉話頭、起疑情,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有疑必悟,不疑不悟。」看話頭起疑情,只 有問號,沒有答案,如能答出,卽是開悟,卽名見性,卽是與祖師之心相印。
第二要將所參的疑情,打成一片,古人有「三十年不難用心,四十年才打成一片。」長慶祖師坐破七個蒲團,亦是爲的功夫成片。
第三要打破疑團啊地一聲,才能豁然大悟,古人說:「至今方見娘生面,從此不做五逆兒。」還有古人打開禪門,捲起門簾時,豁然大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子看天下,有人問我名和姓,舉起拂子關口打。」
陸・結 論
禪宗可以說代表了印度與中國佛教之最高智慧,其影響所及,不僅是佛教自身之發展,同時,對于中印兩大民族文化更有開創性、普遍性之影響。所以中國自唐以降之大學者莫不與禪師交遊,他們的學術亦莫不含有禪意禪境。這裡我們不予一一舉例。但我們要說明的是,中國禪宗之所以人才輩出,這些大禪師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智慧,那麼高的人生修養,實在是由于他們受有極完整的嚴格教育。
我們可歸納禪宗教育之過程如下:一、爲淨化身心的人格教育;二、爲和合衆生之社會教育;三、爲擇揀禪機,以心印心之禪教育。因此,我們可說,一個禪修者,卽使得不到明心見性;但至少他是一位淸修的頭陀,也是社會上一個良好的公民。在繁忙、擾嚷的今天,世人實需要禪修來清涼這個世界,也需要禪修來莊嚴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