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釋迦牟尼佛,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慧宗杲語錄擧引此說,實略出於晉譯六十華嚴經寳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及唐譯八十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此係義引,故文字不同。)繼而說法四十九年,直至大般涅槃時,最後垂示三告,曰:「我以甚深般若,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衆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住無所施爲,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爲;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衆,應斷無明,滅生死始。······我以摩訶般若,偏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眞見此法,名爲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我以佛眼,偏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三告,出於大般涅槃經後份應盡還源品。)於是後世之探禪源或參心源者,皆依據上引之文以當於第一句及末後句。但以「第一」「末後」以及「句不句」的分別妄想,因而錯路者,亦已實繁有徒矣。今且另引古來大德之提唱第一句或末後句者,分排甲乙兩組如次,以便觀省。
甲,提唱第一句者:
自達磨祖師從西土來,祗是覓箇不受人惑的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功夫。山僧(臨濟玄公自稱)今日見處,與祖師不別。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爲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爲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見影印大正藏一九八五部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第五〇二頁上格)
慈明引此三句示衆云:山僧卽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稜著地。……石門聰云:第一句薦得,石裡迸出;第二句薦得,挨拶將來;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見影印大正藏二〇〇六部人天眼目卷一第三〇一頁下格)
佛果上堂云:「第一句下薦得,祖師乞命;第二句下薦得,人天膽落;第三句下薦得,虎口裡橫身。…… 且道三句外一句作麼生道?」又上堂云:「……所以道:有一句子,堪與祖佛爲師;有一句子,堪與人天爲師;有一句子,自救不了。只如截斷衆流,不落三句,又且如何?」——(見影印大正 藏一九九七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七二四頁中格及七三一頁下格)
佛眼遠禪師在五祖時,因圓悟擧臨濟三句,一日忽謂圓悟曰:我擧三句,向你以手指屈曰「此是第二句第三句」,已說了便走。圓悟擧似五祖演,演曰:也好(漸+耳)!——(見影印大正藏一九九八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圓悟云:「據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有擧此以問大慧宗杲:如何是第一句?杲師云:「此是第二句。」——(見同上一九九八部第九五五頁下格)
僧問虛雲老和尚:如何是第三句?雲云:個個齊瞻仰。如何是第二句?雲云:有問有答。如何是第一句?雲云:無說無聞。——(見虛雲和尚法彙)
乙,提唱末後句者:
石霜慈明之侍者清素老人,晚年遁迹於湘西鹿苑,以閑淡自牧。兜率悅時未出世,與之鄰室。有客惠生荔枝,悅以命素曰:此乃老人鄉果,可同餉也。素慨然曰:自先師去世,不見此者久矣。悅從而問之:先師爲誰?對以慈明。悅乃乘閑致密款其緒餘。素因問:子曾見何人?悅以眞淨文和尙告之。素曰:文又見誰耶?悅曰:黃龍南禪師。素曰:南扁頭在石霜不久,其道大盛如此。悅益駭異,尋袖香咨叩,素曰:我福鮮緣寡,豈可以爲人師?但子之見解,試吐露看。悅卽具陳。素曰:只可入佛,不可入魔!須知古德謂「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悅擬對,素乃設問以解之曰:「無爲」如何說?悅又擬對,而素忽高笑。悅恍然有得,故嘗以語無盡居士張公。
逮崇寧三禩(甲申西元一一O四年),寂音尊者(覺範)謁無盡居士於峽州善谿,無盡曰:昔見 眞淨老師於歸宗,因語及兜率所謂「末後句」語尚未終,而眞淨忽怒罵曰:此吐血禿丁,脫空妄語,不用信!既見其盛怒,不敢更陳曲折,然惜眞淨不知此也。寂音曰:相公唯知兜率口授「末後句」,至於眞淨老師眞藥現前而不能辨,何也?無盡駭曰:眞淨果有此意耶?寂音徐曰:疑則別參。無盡於言下頓見眞淨用處。寂音亦有二偈,示悅之侍者智宣,云:素公死後閑名在,末後句如黃石書,殺盡英雄人不見,子房兩眼似愁胡。又曰:無爲兩字如何說?開口知君病轉深。試問舊時宣侍者,不言不語笑吟吟。——(宋江西釋曉瑩仲溫羅湖野錄)
密庵傑禪師,閩人,初出嶺至婺州智者,將去四明育王見佛智和尚,偶聽老宿指教,往依衢州明果華扁頭。一日入室,華問:如何是正法眼?傑云:直甚破沙盆!華再追云:虛空消殞時如何?傑云:著著穎脫。······傑依華四年,以母老歸鄉,華以偈送之,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經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鉢袋,氣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後句,待歸要汝遵。」——(宋沙門道融叢林盛事)
徑山大慧宗杲禪師,因見老宿上堂云「我在老師會中得箇末後句・不免布施大衆」,良久云「不與萬法爲侶者是甚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便下座。杲師云:山僧卽不然,「我在老師會中得箇末後句・不免擧似大衆」,便下座。——(見影印大正藏一九九八部宗門武庫第九五六頁上格)
以上所引甲乙兩組,似頗整齊,但能精讀密參,則其字裡行間,已經隱顯著「向上一路」在。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盤山語)。向上一路,千聖不然(慈明語)。向上一路,無舌能宣(虛雲語)。不傳不然不宣,且置之;今單問其中向上一路的隱顯消息,究竟何在?
佛果之三句外一句以及不落三句,佛眼屈指數三句而僅及二三,大慧杲稱圓悟所說爲此是第二句,虛雲之無說無聞,都已明露消息。由此,更可見「教外別傳一句」始不落句。如何是教外別傳一句?石霜云:「非句。」雲門云:「非句,始是句。」(此兩大師言,見影印大正藏一九八八部雲門匡眞禪師廣錄第五五八頁上格。)其意祗是表示「不是語言之句」或「沒有語言之句」。總而言之:祇要「不開口」而見寔相便是。清素之無爲如何說,大慧杲之擧似大衆,亦已明露消息,根本無句無說,說出卽落有爲,意亦祗是表示「不是語言之句」或「沒有語言之句」。亦祗要「不開口」而證涅槃便是。
於是,宗門向上一路,不分別「第一」「末後」,更不須問句不句,直參得佛陀未開口以前自内證的正覺心源,始堪稱第一句中薦得。既開口說法,已落第二第三。直證得佛陀不開口以後自内證的大般涅槃,始是末後眞寔商量之句。三告之說,祗是末上末前。自内證者,自己內心證悟之正覺實相。唯識論十云:「唯眞證者,自内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此外,維摩詰經對論不二法門中,文殊所說原是極至,無奈已是開口說出,而維摩詰以不開口爲勝,故文殊深讚歎之。末後句亦正是此樣,無他樣。又,古德中有效世尊昇座文殊白槌故事者,上堂昇座默然良久,維那乃唱「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古德亦即下座。正是久默斯要,始終無句。六祖云:「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後人又引申出一句「去時無鼻孔」都原是全提正令,但已開口說了出來。
由此觀之,參須實參,證須實證;直參佛自内證之正覺心源(參佛所證),直證佛自內證之宗趣涅槃(證我所參),自證自悟自了自覺,到無證無悟無了無覺之地,始是向上一路。而此路則決不在語言文字上。若只知弄舌弄筆,離正覺而緣光影,則早已心飛十萬八千里去矣。還參箇甚麼驢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