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 金弘恕 敬錄
一九四七年
丁亥十一月十二日
書十六 卅六年冬十一月朔日
秋間吾在成都廣漢德陽,淹留講演,每逢佳士。歸來得弟函,何慧昭君函附焉。囑我批答,則所不敢。繹何君意,約有三疑,茲略答之:
一、疑發心法太高,宜于上根,不宜于中下。
答云:不高。不發心,不真實。《華嚴》云:譬如服藥,藥不對症,可數數換,唯水一味,則不可換。水,譬菩提心也。後師說念佛法,不說發心,一為愚人不知,二則其法未備。夫淨土三經,《大彌陀》及《觀經》,俱有發心之文:謂《小彌陀》無之者,非也。此經有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語,使先未發心,對何說不退轉乎?此義從無人道,思之自明。
二、疑念佛人,兼修發心,懼其夾雜。
答云:不雜。夫念佛。非求一心不亂乎?(一向不觀心者,何從而知一心不亂。)發心一法,直入一心境界,惡得謂雜?且吾人念佛,從朝至暮,身口意三業,能念念不離於佛乎?處事接物,能剎那不離於佛乎?如曰未也,離佛時多。然則於此脫離,不病其雜;一度發心,獨病其雜,可乎?學法人而拒絕發心,恐無是處。
三、疑上根人少。
答云:甚多。吾謂萬人之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上根,下下根不過一人耳。曰:何以都不成?曰:彼不信也,非根器壞也。試觀《賢劫經》中所舉六種人,未發心時,誰能定其是上根乎?《金剛經》云: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儒門理學家,不准說世間無好人。佛門圓頓家,不准說眾生是劣根。(未經雕琢故,琢則成器矣。)或曰:何以宗門常說須上上根耶?曰:此是警惕之詞,策勵向上之意。宗門發言,都是活句。若執為實,則是偏計,便是死句,豈為知言!以上三義,請婉達之。
書十七 卅六年冬十二月廿七日
吾平生無師,而先學經學,經學重師法,不雜亂。吾用其法,以讀性相兩宗之書,以治台賢兩家之學。後入禪宗,門庭不紊,遂於無師中得師。回看古人,莫不如此,豈如弟之雜亂無章哉!弟好法雖切,而似雜貨攤,難成在此:無師之故也。莫作過水田,始得!
弟病因看書太多,坐時用力之故。看書可以節制,靜坐要一切放下,何須用力?用力即是執著,執著焉能觀心。應力改,則病易癒,觀易成。(《信心銘》云: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傳心法要〕云。息念忘慮,佛自現前,直下無心,本體自現。皆明放下觀心之法。弘恕附錄。)弟問更有法否?
此太不理會法味之言。達摩三句,括盡一切。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惡,即是外息諸緣。正與麼時,即是內心無喘。文句不同,豈有二致?做到正與麼時,只是一味不動,一念萬年做去,那更有法?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是問句,謂之發機。(教下謂之常機。佛法以心為機,故曰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宗門云 :凡夫玄關緊閉,識鎖難開。機即玄關,勝者以一言投之,擊發其機,彼即頓悟耳,然此公案最重要者,是與麼時三字,(即不思善惡時。)是禪宗秘訣。
發心人能如是住心,則悟不遠矣。祖師云:與麼時,謂之佛未生時。又謂之居頂,貴重無比。一日中能有數小時如此住心,始合法。自有發機因緣,不必要人指導。祖師云:但能與麼時,不愁不徹悟。此屬心法秘要,可力行之。某君不知即心是佛,而謂觀心未仗佛力,恐難生西,隨他去持名可也。先德云:「菩薩初發心(即觀心),諸佛即攝入淨土去了。」(此句要牢記。)世人重持名,而輕觀心,或分為兩事,抑何可笑!編校宜少,觀心宜勤,(隨處可觀,不只限於靜坐。一味觀去,不必多看書籍)以悟為期,決不相賺。
書十八 三十七年數函節錄
弟一味求多聞,不努力觀心,去佛法太遠。迅速回頭,猶未為晚!最可笑者,問見性後如何?此誦文而不知義。夫見性成佛,常語也,弟全不知,何也?言見性,即成佛矣。佛者智也,菩提也。永嘉語,即智成之相。欲得智成,必須觀心,汝不觀心,而但誦其語,豈不可笑?學法應有大志操行,何必問人見性,只形頑懦。 弟之病:第一自用。
第二想開雜貨店(欲集佛法,成一驗方新編,果可如此,前人早為之矣。)。第三不用功。今勸從容觀心兩三箇月,看有瘥否?不然,難醫。用功時,須要一切事都放下,放下才能觀心。不必看書,反亂人心。日日做調伏工夫,心念澄清,智慧便生,此為入理方便,不可以其少而忽之。觀心者,心是淨土,觀之即是信願行,即生淨土矣,心是真如佛性,即土也。故發心為第一義念佛法門。成都來請,不久出門,又有數月之游。(春二月二十日)
弟宜悉心修發心法,此關不通,猝難入門。此法一往觀心,萬事萬緣一齊放下,久久自然入手。勿將迎,勿索效。心空及第歸,思之思之。弟好在文字上推求,不在心念上觀察,入理稍難。只要一念回機,又有何難,春暮多雨,善自調護。
吾於廿四抵省,開講《楞嚴》,用〔正脈疏〕,此經唐人疏已亡盡,惟〈宗鏡錄〉中略見一二,此外皆宋元諸師所作。明僧依違其間,俱未善。惟交光師著〔正脈疏〕將舊說一概駁盡,不惟明人不及,宋元諸師皆不能望其項背。因此師是學華嚴者,解此經為入華嚴方便,所以卓絕。弟問有無記錄,有即寄來。無則不必懸望。又問閱何書最好,〔圓悟心要〕最好,後當寄贈一部,此次印書,累弟太甚。印書事完,弘法之願已了,以後專望從容修法,勿間勿斷。觀心與養身是一義,徹悟則諸病自瘉。(四月五日)
讚偈 (陳慕禪)
此真百千萬劫難遭遇之法門也,
讀此書而尚不悟者,真屈殺己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