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 ╴頂禮:對治我慢心
第一支 ╴頂禮:對治我慢心

第一支 ╴頂禮:對治我慢心


Bg B59

   接下來,我們正式講七支供養。七支是哪七支呢?先把我執放在一邊不算,我執以外的六種煩惱,各有與其違品(對立的層面或修法),就是六支。這六支再加上對治我執的迴向支,就成了七支供。所以七支是用來對治六種煩惱以及我執的。下面分別解釋這七支。


   首先是“頂禮支”。頂禮支是對治「我慢心」的力量。我們會問:我慢跟頂禮之間有何關聯呢?至尊密勒日巴曾經說過,必須要先弄清楚修法與對治之間的關聯性,相關的利益,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假使我們不曉得我慢跟頂禮之間存在著任何關聯,那麼我們何必把自己的額頭磕下去,何必將身體匍匐在地上呢?假使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信心噶千仁波切當然不會想去頂禮。


   接著,我們又要問:我慢從何而來?過去生中,我們累積了一些有漏的福德(一遇到外緣就會增上煩惱的福德),也許做了一些有漏的佈施、有漏的持戒、有漏的安忍等善行。我們出於「為了自己好」而從事這些善行,因此感得一些今生的善報,例如我可能有一個較為健康的身體,沒什麼疾病,不曾遇到如何的困苦,諸如此類。正因如此,我們常會覺得:這些好像是我應得的,是我憑著自己的力量掙來的,所以我不需要依賴其他的事物,也用不著知道業力因果的道理,不需要信仰三寶,就可以活得很好⋯⋯。我們仰仗過去累積的善德,使得今生擁有一些優勢,或一些順緣,然後就自以為是,志得意滿。這就是一種我慢的表現。

接下(按標題點開閱讀,再按收起)

▼ 意頂禮最為殊勝

   有些人可能會說:啊!我年紀大了,不方便頂禮。要曉得,頂禮不需拘泥一格,它也分為身頂禮、語頂禮以及意頂禮。
   身語意的頂禮中,意頂禮最殊勝,利益最大。什麼叫意頂禮呢?如果你的內心能夠真正信受業力因果,對佛法僧三寶產生真正的信心,懂得憶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這些都屬於意的頂禮。譬如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功德,憶念僧的功德,都可以算是意頂禮。


   雖然經典中也曾提到,身體頂禮時,從身體所覆蓋範圍的大地往下,乃至金剛大地之間,有多少塵土,就有多少的善根。然而,最重要的卻是意頂禮。假使你心裡面生起了一絲對眾生的悲心,這也算是意頂禮。你內心生起的任何善業白法,都可以算是心意的頂禮。

▼ 語頂禮 ─ 饒益有情眾

   再來是語言的頂禮。十種法行之中,有四種是跟語言特別有關的,包括:謄寫文字、經典,念誦、諷讀經文,佈施經文。這就體現了文字語言的價值。與經典意義相關的文字內容,將會成為眾生利益與安樂之因。如果我們真正思考起來,若是讓眾生與佛法,眾生與業力因果等道理建立起一種緣分,就是透過語言文字的力量去饒益眾生。就像佛陀曾經說過的:「我於未來世,示現文字相。」意思是說,佛入涅槃後,將透過文字相來度化眾生。


   這就是為什麼文字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讀誦經文,抄寫經文,之後佈施給他人,結緣流通這些文字,有如此廣大的意義,這些行為都可以算是語言的頂禮。又如使用溫婉的語言,運用有益的文字,為他人說法⋯⋯等等,都有非常廣大的功德利益。

▼ 身的頂禮 ─ 展現於善行

   再來談身的頂禮。經典當中也提到,頂禮這個動作,本身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關於身頂禮的具體事例?當然有。例如,你可以直接從事利他的行為,實際幫助那些貧苦的眾生。當你看到眾生受苦時,你能怎麼樣身體力行,實際行動,當你看到貧困家庭時,你如何伸出援手⋯⋯這些舉措,其實都符合身頂禮的深意。

▼ 發心利他,行住坐臥皆成頂禮

   至尊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如果懂得密咒的本質,那麼,行住坐臥皆可以成為修法。一個了悟真正密宗見解的人,他在行走的時候,也可以像是在轉繞壇城,這就是因為他懂得運用方便,他隨時都能運用方便,為眾生帶來利益與安樂,即使他只是在經營俗世生活,這些事情同樣也可以成為饒益其他眾生的因。只要懂得從佛法下手,透過佛法去思維,從菩提心的基礎出發,任何的行為都可以契合佛法,都可以與頂禮產生關聯。


   比方說,假使你有菩提心,即使你今天只是開店做生意,這也可以成為利益其他眾生的一件事情。你當然可以獲取合理的利潤,沒有人說不應該獲利。但是,因為你有菩提心,所以你會堅持銷售品質精良的商品,而不賣仿冒偽品。你用誠信來經營商業的話,即使只是開店、經商謀生這類事情,本身也算是菩薩行。最重要的是內心懷著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態度。應該要曉得:凡是從這類利益他人的觀點出發,一切善行都可以和頂禮產生關聯。頂禮並不需要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形式,而排除其他意涵。只要我們對三寶有信心,加上饒益其他眾生心,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跟頂禮產生聯繫,並沒有所謂「非此不可」的。


   諸佛最大的心願就是饒益有情眾生。因此,凡是基於這個思想基礎,任何事都會與頂禮產生關聯。例如,我們想要遣除三界輪迴的苦,我們基於慈悲所做任何具體的努力,力所能及地幫助眾生的事業,就等於向盡三千界諸佛頂禮,其福甚大。當然也有所謂的「依靠見解而做頂禮,透過禪修而頂禮,培養慈愛心而頂禮」等等。重點都在於是否能夠在心中落實那種饒益他人的想法。如果能夠在心中確立這種思想,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與身語意頂禮相關的善行。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需要再找藉口:我沒有時間修持,我沒有饒益其他眾生。因為只要你懂得將饒益其他眾生的心態作為出發點,以慈悲心、菩提心作為出發點,那麼任何的行為都可以與廣大的菩薩行產生聯繫,對眾生帶來廣大的利樂。

▼ 今向三世善逝總集師.
  三門清淨最極恭敬禮

   「今向三世善逝總集師,三門清淨最極恭敬禮」 首先,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集。實際上,我們在頂禮任何對象,不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乃至任何的善知識或者一尊佛像,都可以將其看成是三世諸佛的總集。世間的任何上師、善知識,都值得我們對他們頂禮,將他看成做三世諸佛的總集。你可以這樣子想:他就是過去諸佛的代表,未來諸佛化身的基礎。現在仍然住世的上師、善知識們,身體就是僧寶,語言就是法寶,內心就是佛寶。一切的善知識都可以如此加以看待。對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當然更可以將他看成三世一切善逝的總集。


   剛剛提到,上師的身體就是僧寶。那麼,他的語言是什麼呢?他的口中宣說二諦:世俗諦方面,他宣說了業力因果、輪迴以及緣起的道理;勝義諦方面,他宣說了無二的智慧。藉由對如實理解因果業力的道理,最終我們將能通達無二的智慧。所以,上師的話語所宣說的是二諦的正理。至於他的內心所擁有的,則是慈愛─慈悲心。因此,他真正符合「身語意就是三寶」的道理。我們頂禮任何上師或善知識時,都可以這樣去觀想:他就是三世諸佛的總集。即便是在頂禮一尊佛像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做。


   頂禮的時候,你可以觀想自己化現無窮無盡的身體,在無盡的剎土,頂禮無量諸佛。就像《普賢行願品》的七支淨供所描述的那樣〔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盡可能地觀想自己身體化出為無窮無盡、無數的身體,然後在無盡的諸佛、無盡的剎土前做頂禮。念誦〈上師供〉修法時,一定要把握頂禮、供養、懺悔等道理,在心中領會相關意義,想著:現在,我就是一切眾生的代表,面前所頂禮供養的對境,就是一切諸佛的代表,我代表眾生來做這些事情⋯⋯。要如此這般修習廣大的七支供。

▼ 身體持戒

   下面講解「三門清淨最極恭敬禮」。這裡說的是以清淨的身語意三門,恭敬地頂禮,與身語意三門的戒律有關。戒律一詞,有約束、克制惡業的意思。這麼一來,便與頂禮相關。舉例來說,身頂禮可以避免身的不善業,包括了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其中,邪淫是非常的嚴重的,會帶來許多後患,包括疾病,人際關係也會不好。有些人抱怨自己都沒有伴侶的因緣,或是說家庭糾紛,因此受了許多苦。為何會造成這種情形呢?一方面是過去邪淫所導致的果報,或者造成他人不合、興起他人家庭糾紛所導致的果報。所以我們應該要約束自身而持守戒律。


   持守戒律的時間,理想上是盡形壽(終生持戒),或者持守一個月、一年不等。無論如何,若能約束自身而持戒的話,就可說是「身門清淨最極恭敬禮」,所以,持守身戒與身頂禮相關。所以所謂「三門清淨最極恭敬禮」,我們可以從約束身體方面來加以看待,這就成了身頂禮;約束語言就成了語頂禮;內心具足慈愛心就是意的頂禮。例如,假使我們內心能夠產生對眾生剎那的慈愛心,此般慈愛就是三世諸佛菩薩心意的本懷,能夠正中我執的命根,有效對治我執,其加持力是不凡的,這就是內心的頂禮。

▼ 語言清淨

   再接著講語言跟內心。語言能夠造成的影響往往比身體能夠造成的影響更加強大。語言清淨方面,涉及到避免四種語的不善業,包括:妄語、兩舌、惡語、綺語。妄語分為有害的妄語跟有益的妄語。如果說妄語的目的,純粹是誆騙、詐欺他人的,或者只是導致糾紛而已,它就屬於罪惡,是不好的。那麼,什麼又是有益的、屬於善行的妄語?例如,運用迂迴的方式,以善巧的妄語,讓人轉向善法,這就是有利的、成就善的妄語。


   舉例來說,有兩個人彼此不和,假使你一五一十地談論雙方不和的狀況,那麼,這對於二人的關係,無疑是火上加油,不會導致和睦的,因為你只是再度挑起糾紛而已。又例如男女朋友雙方爭執的時候,你卻一直去談論他們當初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樣當然解決不了他們目前的問題。假使你對甲方說:「其實你可能誤解對方了,他沒有這樣說你,他如何如何稱讚你⋯⋯。」這樣子講,他不就會有點不太好意思了?如此,就能夠透過善巧的妄語,促成雙方的和睦,這樣就是一種善行。


   有些時候我們會說密法需要保密,其中一項主因,就是避免那些心量狹小、無法接受相關觀念的人們產生誤解。遇到這樣的對象時,我們採用一些迂迴或者是善巧的妄語,讓他們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免他們由於心量狹小,無法接受反而產生邪見。這種方式,等於運用善巧方便來保護他們。所以才有所謂的保密。


   離間語(兩舌)是導致失去慈愛的因。比方上師與上師之間,朋友跟朋友之間,寺院與寺院之間,彼此原本存在的關愛或和睦氣氛,會因為有人從中作梗,說離間語而導致不合。為了避免離間語,要避免發自貪欲地說三道四,我們應該要約束自己,不要說離間語。


   再來是惡語─惡言相向。不論親子、夫妻之間,有時雖然我們心裡對別人懷有善意,或者心存慈愛,但卻在語言表現上顯得非常粗魯,乃至惡言相向,往往會刺傷對方的心。這些不如理的語言,會導致對方受傷,所以應當避免。
   綺語就是對所說的話到底會導致好或壞的結果,都一律不在乎,反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也是要避免的。避免以上的語言缺失,就屬於語的頂禮。

▼ 心意慈愛

   談到意的頂禮,則涉及貪心、害心與邪見,這些都屬於心意的不善業。約束自心,能做到不生貪心、害心與邪見,將心導向慈心、關愛,就算意的頂禮。

以上是透過持守十善業道來解釋三門清淨恭敬頂禮的相關解釋。我個人認為這是比較重要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