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治瞋心的方法,主要是懺悔。瞋心這一類粗大的煩惱,之所以難斷,根本上來說,就是我執作祟。由於我執,縱使不斷反覆地壓制瞋心,瞋恚仍然很容易就生起。舉一個例子來說,假使有一個人在挑撥離間,跟你講:「某某人說你如何如何⋯⋯。」由於你生起瞋心了,也許你馬上跳起來說:「誰?誰?誰這樣說我?」然後很難放下那個人跟你說的這一席挑撥離間的話,對此念念不忘。這就是瞋心引起的問題。為了要對治瞋心,所以要修懺悔支。
而包括吝嗇心等五種煩惱,其實它們都可以再進一步細分─每個煩惱都各有五種煩惱,例如:吝嗇心之中也有瞋心,吝嗇心當中也有貪欲⋯⋯,像這樣子劃分也是可以的。不論如何,煩惱的根本來源都是無知。由於無知,所以我們會創造煩惱。如果把煩惱加以轉化,它就可成為智慧。例如,當我們生瞋時,你若發現:我現在生起瞋心了,我既然注意到這樣的瞋心,我就要防範它。懂得如此觀察自己的瞋心,那麼,生瞋的內心狀態就會轉變成為智慧。相對的,如果你不去觀察是否正處於瞋恚的情境,任由瞋心恣意增長,就會導致無法收拾的後果。
接下(按標題點開閱讀,再按收起)
▼ 不知實相故痴愚,
妄執有我造諸惡
▼ 不知實相故痴愚,
妄執有我造諸惡
接著,「三毒所生罪墮皆懺悔」談的是與貪瞋等罪障相關的懺悔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罪業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如果真要找出罪業唯一的功德,就是它可以經由懺悔而得以清淨。」讓我們先來談一下「什麼是罪障?它障住了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負面影響?」假設今天你被人家拿石頭給砸了,於是,你心裡計畫著:有朝一日,等我勝過你的時候,一定要以牙還牙,回敬你一次。
當然,勝義之中,根本沒有所謂自他的差別 — 既沒有自我,也沒有相對於自我的他人。但是在世俗的顯現上,我們卻仍會覺得「我被人家丟石頭,所以我想報復」。不過,這種不善業的循環,終有一天,作用力還是會回到你的頭上。今天你拿石頭砸回去,報復了,說不準哪一天這個力量又回過來,反倒回敬到自己身上來了。這就是罪業的影響力,我們將這樣的負面力量稱為「三毒」。
三毒就是痛苦的真正成因,它會導致不善業。有哪三毒呢?貪欲、瞋恚及愚癡。貪欲與瞋恚從何而來?來自於愚昧無知。對什麼事物表現出愚眛呢?就是對「本來沒有『我』的諸法實相」顯得愚昧,妄執「有我」,認為有個實在的自我,這種愚昧創造出自我,它便是最根基的無知。實際上,萬法的實相猶如虛空,在如同虛空的勝義實相當中,根本沒有自我可言。然而,我們出於愚癡無知,仍然在無我的實相之中,創造出「自我」的概念。懂得大手印究竟實相的道理,就會曉得:究竟實相中,並沒有自他的分別。但是,我們現在妄執有我,所以還是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
三毒就是痛苦的真正成因,它會導致不善業。有哪三毒呢?貪欲、瞋恚及愚癡。貪欲與瞋恚從何而來?來自於愚昧無知。對什麼事物表現出愚眛呢?就是對「本來沒有『我』的諸法實相」顯得愚昧,妄執「有我」,認為有個實在的自我,這種愚昧創造出自我,它便是最根基的無知。實際上,萬法的實相猶如虛空,在如同虛空的勝義實相當中,根本沒有自我可言。然而,我們出於愚癡無知,仍然在無我的實相之中,創造出「自我」的概念。懂得大手印究竟實相的道理,就會曉得:究竟實相中,並沒有自他的分別。
但是,我們現在妄執有我,所以還是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也就是說,雖然究竟而言,實際是沒有自他的,但當你在監獄裡面跟別人起了衝突,你會想要報復,當你的腦袋被人家砸了,你還是會想要回敬他一頓。這正是說明了:雖然究竟實相並沒有自我,可是我們還是創造出自我的概念,於是有了這種根基性的無明。大多數宗教信仰的盲點,就在於無中生有的自我概念,所以從中發展出與煩惱相關的業,繼而帶來許多麻煩。為了要解決三毒、無明的問題,所以我們懺悔。
由於有我執,所以會產生「自我」的習氣。雖然自我本身也不真實,但在如夢似幻的境界當中,我們創造出自他的差別。接著,我們延續了自我所想像的,廣大、如夢般不真實的種種創造。譬如,也許你想像著一條非常狹隘難行的道路,在這路上有許多的險阻,有很多的問題,例如難聞的氣味,諸如此類。然後你走向這條路,越走越窄,最終走向絕境。一開始,你只是創造了如同一場夢的想像,然後你不斷將它豐富化,最後,對你來說,它成了十分真實的障礙。有些人會去找別人打卦,打卦的就會說當事人遇到了如何如何的障礙,該修什麼樣的除障法;有些人則是做了不吉祥的夢,就去尋求這些管道的救濟。
像我小時候曾經夢到一條非常狹窄、臭氣熏天的路。醒來以後,我去向我父親稟報夢境。父親問我:「你有沒有去過類似的、臭烘烘又狹窄的路?」我說:「有。」他說:「那就是你自己的我執造就的習氣表現。習氣加上你過去的經驗,所以讓你覺得好像那條路越來越窄。實際情況是:你自己塑造出一條非常窄、而且越來越窄的道路,最終讓自己退無可退,好像就要掉到深淵一樣。這個只是你自己習氣所創造出來的。」正是因為我執,所以才有後續那些憑添、虛構的創造。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人。
世間人的心總是緊抓著一個「我」不放。有了我,就會導致許多麻煩,例如偷盜,心生貪瞋,都是自我作祟。當我們覺得有個自我在那兒,就會試圖採取行動,於是造下種種業。這些業終究源於自我。由於自我,你害怕自己擁有的東西被人偷走,於是想方設法地保護它;你就對它產生一種貪著,所以設法確保它,進而對那些不利的、不願意發生的事情,產生一種排拒感,這就成了瞋心。此外,還有傲慢、嫉妒等,這些煩惱之所以生起,都是自我在作祟,五毒就是這樣子逐漸滋長的。
▼ 所造諸罪業,皆由煩惱貪瞋來
▼ 所造諸罪業,皆由煩惱貪瞋來
如果再細分五毒,每種毒又有五毒,所以廣說就成了二十五毒;若再廣、更為細緻地劃分下去,就成了所謂三界當中的八萬四千煩惱。之所以稱為毒,是因為它們會讓我們每下愈況,愈趨墮落,暫時上會遭逢許多險阻,最終還有許多困難。針對源於自我概念的三毒、五毒,以及一切罪業,我們都要一一懺悔。所謂「皆懺悔」,也即一一懺悔,就要像是《菩薩懺墮經(三蘊經)》所言,如理懺悔過去已造、未來將造、當下正造的一切罪業。
有些人會想:無始生生世世以來,曾有那麼多的罪業,根本無法一一憶起,要如何一一懺悔?雖然我們無法一一細數曾造的罪業,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無始以來我們都有強烈的執著心,所以過去必然造過許多罪業;我們現在之所以感受到許多痛苦,也都是過去的罪業所致,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確定的。例如你今天被人家給打了一頓,肯定是因為過去曾生瞋心,以此為因,才有今日遭人毆打的果報。假使過去內心根本沒有生瞋心,那麼,沒這個因,就不會感受如今被打的果。
▼ 一隻蟲也有煩惱,
一個人也有煩惱
自他共同的敵人是煩惱,不是對方
▼ 一隻蟲也有煩惱,
一個人也有煩惱
自他共同的敵人是煩惱,不是對方
因此,煩惱生起或者感受惡果的當下,應該要認識到這是過去業力的果報成熟,這麼一來,自然而然能夠平息煩惱的運作機制。進一步來講,他人心中的瞋心煩惱也好,我心中的瞋心煩惱也罷,二者的本質就是瞋心煩惱,都是平等的。若在煩惱生起的當下,你能了解到「他心中的煩惱跟我心中的煩惱是平等的」,就不會執著自他的區別,而會將「對治煩惱」當成是主要的課題,加以降伏。如果不懂得這點,我們會將自己的妄念越逼越細,最終落到沒有退路的處境。
所以我們也稱罪業為「墮罪」,因為它就好似會下墮、沒有退路一般。煩惱生起的當下,假使我們能夠認出煩惱,曉得煩惱是造成過去種種不吉祥、將來種種不吉祥、現在種種不吉祥的真正仇敵,就可以克服煩惱。運用方便來降伏煩惱,以煩惱為道,進而超越煩惱。
按三乘的個別道理,所謂 ─── 懺悔,就小乘 ─── 別解脫乘 ─── 的方法來說,是懺悔煩惱,對治煩惱及其所造成的罪業;大乘菩薩乘則以空觀來看待一切的煩惱與罪業;至於密宗,則以煩惱為道用。
所懺悔的罪業方面,不論是自己親身造作的不善業,或者是唆使他人去造不善業,隨喜他人造不善業等等,都應該懺悔。所以如同《三蘊經》所說,懺悔一切自作,或教他作、見作隨喜等罪業。我們曉得,隨喜善業會得到同分的善根,同樣的道理,隨喜惡業也會得到同分的罪惡。因此,隨喜他人造惡,也是一件要加以懺悔的事。不論內心造了何種不善業,也不論這些不善業的時間點是在過去、未來還是現在,我們都應該要認識到:自己也好,他人也罷,不善業的根源就是內心當中的煩惱,因此,自他共同的敵人就是煩惱心。光就煩惱心而論,並沒有自他分別。
密宗講究清淨、平等,這兩種觀念也可以依此理解。例如一隻小蟲也有煩惱,一個人也有煩惱。所以從「擁有煩惱」這點來講,二者是平等的。一隻小蟲有如來藏,我們也有如來藏,從「都有如來藏」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是平等的。當你懂得自他平等性,就不會對自他加以分別。如此一來,我們的瞋心會逐漸減少。隨著瞋心煩惱逐漸減少,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懺悔。
▼ 內心的懊悔是最殊勝的懺悔
▼ 內心的懊悔是最殊勝的懺悔
〈極樂願文〉當中提到「若無悔心則懺悔不成」,懊悔過去所做的一切不善業,是真正懺悔的前提。內心懊悔是最為殊勝的懺悔。儘管我們可以透過身體、語言進行種種懺悔事,例如念誦懺悔文、懺悔儀軌等,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內心要有「防非止過、不再重蹈覆轍」的決心。假使缺乏這樣的決心,沒有悔意的話,那又如何懺悔呢?身語再怎麼懺悔,心裡卻無悔意,仍然是無法完全清淨罪業的。〈極樂願文〉裡還講許多懺悔的道理,大家可以參閱。我們也有印製〈極樂願文〉小冊子給大家,你們可以看看裡面關於一一懺悔十種不善業、五無間罪、近無間罪等的道理。重點在於我們要抱著有如「誤服毒藥般」的懊惱心,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懺悔。
由於你非常後悔自己的所做所為,所以你應該要下定決心,從今以後即使遇到生命的危難,也不再重蹈覆轍。如此防非止惡,才能夠做到真懺悔。身體跟語言的懺悔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要產生消除煩惱、剷除煩惱的作用,就只有依靠內心,也就是懊悔心。
▼ 沒有比瞋恨更嚴重的罪業
沒有比修安忍更殊勝的苦行
▼ 沒有比瞋恨更嚴重的罪業
沒有比修安忍更殊勝的苦行
就像是〈佛子行三十七頌〉揭示的道理,瞋心是最嚴重的敵人,是最嚴重的過失,因為它能毀掉內心的慈愛。有道是:「沒有比瞋心更嚴重的罪業。」結交多年的好友,可能因為瞋心或嫉妒心作祟,而讓彼此之間的好感、融洽友好的氣氛,無法延續,這就是煩惱帶來的過患。兩人能夠和睦相處,愛語敬重,也是修安忍的功德。所以經典當中才會說:「沒有比瞋恨更嚴重的罪業,沒有比修安忍更殊勝的苦行。」因此,我們要懂得修慈愛心以及修習安忍波羅蜜的道理。如此修心,所造罪業必能得以清淨。
有些人會說:某某人跟善知識產生了一些衝突,好像有點矛盾對立,諸如此類。這時候應採取什麼措施呢?當然要懺悔。當事人應該要對「與善知識產生矛盾衝突」的狀況感到後悔,然後在他面前懺悔。有些所謂的上師或師父們不願意接受人家的懺悔。他們的想法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既然你過去對我不好,我現在也就沒有必要接受你的懺悔。然而,就大乘的菩薩戒來講,不接受別人的懺悔,是菩薩戒的一項根本墮。
他之所以稱為善知識,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安忍弟子的一些惡習,不會因此對弟子生瞋心。假使他的想法也是「你今天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你今天對我不好,我也沒有理由要對你好」的話,這種想法跟一介凡夫俗子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這就是凡夫心呀!所以,做為一位善知識,應該能夠安忍弟子的惡習,不能夠瞋恨弟子,無論弟子有什麼樣的行為,都要能夠接受弟子的懺悔。
因此,對一位與善知識發生衝突的當事者來說,懺悔是他的本分。在懺悔的過程中,他的內心若產生真正的悔心,那麼,對當事人來講就可以達成真正懺悔的效果。不要去顧慮對方到底要不要接受懺悔,對方接不接受是對方的問題。他如果不接受你的懺悔,吃虧的是他,會招致禍根的也是他。就你自己來講,你要做的就是表達自己的歉意與懊悔。透過如此懺悔,我們的菩提心才得以恢復,也才能夠清淨毀壞戒律的罪業。
我們常說菩薩戒就好像是黃金鍊子,容易斷掉同時也容易修補。菩薩戒容易破,但是也容易修復,但重點在於要去懺悔。
▼ 認識五種果報,令煩惱不生
▼ 認識五種果報,令煩惱不生
認識業力成熟的情形,有助於降伏我們內心的煩惱。業力會展現成為五種狀況,我們稱做五種果。大家對這五種果有所認識的話,是很好的。
以殺生為例,它會感得哪五種果報呢?
首先是「異熟果」。假使你殺生,將來果報成熟,必定因此墮地獄,這叫異熟果。
第二個是「增上果」。增上果的意思就是自己無法做主,無法掌控。你因殺生而墮地獄,從地獄解脫出來後,假使投生為人,卻會生在一個衝突紛擾不斷的地方。這不是你能決定的,你沒有任何的主宰權,所以叫做增上果。
第三種是「等流果」,它本身分為二類:第一類稱為所作等流果,第二類叫做感受等流果。殺生感受等流果,是感到遭受殺害的相似情境。所作等流果則代表很容易從事類似的行為。例如,今生殺生,將來縱使經歷惡趣的果報後,再度生而為人,但仍然會存著喜好殺生的習氣,這叫所作等流果。
第五種果報就是「士用果」,指的是你所做的業果強度,將會不斷地增上,不斷地增強。
雖然我們總會抱怨自己的生活有許多不如意,但是相較於世上許多貧窮困苦地區的眾生,我們的不如意,好像還不是那麼壓倒性、那麼痛苦。他們的生活中也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衝突,這些衝突源於何處?無非是過去的煩惱使然。他們心中的瞋恚與嫉妒,造就了現在受到的果報。我們應當反觀自省的是:我今天沒有遇到這種處境,是因為沒有如是惡因,所以不需感得如是惡果。
假使過去生起瞋心或嫉妒,造下了痛苦的因,現在也依然延續著瞋心與嫉妒,並任其發展下去,將來百分之百要感受這樣的苦果,例如生在極度貧瘠、衝突不斷的地區。思考所做所為將會帶來的後果,透過這五種果報認識因果規律,有助於我們平息已生的煩惱。
▼ 於世俗諦了知因果
於勝義諦解悟實相
▼ 於世俗諦了知因果
於勝義諦解悟實相
有兩種殊勝的懺悔方式:懊悔心以及修二種菩提心。所謂二種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懺悔方式,也包括修習慈愛。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應該為他們而造善業,為了他們去多方努力。就像是我們會為子女、配偶付出許多的努力一樣,我們也同樣應該為所有曾做過我們父母的一切有情眾生努力。
從世俗諦來說,當然我們可以說有數億的人道有情眾生。但是勝義之中,不要說上億的人了,連任何相對法都無法成立;在大手印的究竟勝義中,自、他這兩件事情都無法成立了,更不要說是上億的人了。以上是從世俗與勝義兩種分開的角度來說的。
回到世俗。世俗如幻的緣起性中,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此事確實,真實不虛。既然他們都做過自己的父母,我卻只對某部分好,對某些則特別不好,這種態度就絕對不合理了。我們不應該對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有情生瞋,而要對他們保持慈愛心,這就屬於一種依靠世俗菩提心懺悔罪業的方式。
如果懂得禪修的道理,會做禪修的話,也許可以採取所謂勝義菩提心的懺悔。勝義菩提心的懺悔就是「了知到一切煩惱皆無自性,其性本空」。例如,當我生起瞋心,瞋心本身也是空的。世俗當中,一切事物的運作皆如幻地運行著,都依緣起而有,所謂因果也是循著緣起規律,如夢似幻地運作著。然而,在勝義諦中,所謂的因果為空,因果在勝義諦的前提下,是完全無法成立實有自性的。安住在這種認識當中,便是「安住於勝義諦而懺悔」。
雖然在世俗的層面中,我們理解瞋心有許多的過失,但說到底,瞋心無非也都只是我們的妄念分別,所以我們需要認識瞋心。透過以上的方法既可以懺悔,也可以認識瞋心的本質。從勝義來說,懂得禪修的人就會了解:在究竟實相當中,瞋心等煩惱生起的當下,惡因本身便無法成立實有自性。既然因在一剎那之中也無法成立,後續的果自然也無法成立實有自性。了解這樣的情況,而安住於大手印的勝義境界,就是所謂的「無因無果 ─── 因果皆為自性空」的實相境界。
這樣一位真正懂得禪修的人,他應能游刃有餘地應付自己的瞋心等煩惱。假使不能夠實際運用「究竟實相之中,因果無自性,瞋心非實有」的道理,就算不上實修,因為他不能夠用禪修處理自己的瞋心,那麼,這種人所謂「大手印實修」不過就是口頭禪而已。連自己的瞋心都沒有辦法處理,怎麼談得上實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