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菩提心分兩種:第一種是「勝義菩提心」,勝義的菩提心是可以 解脫,脫離生死輪迴的。第二種是「世俗菩提心」,世俗的菩提心,是要度眾生用的。換句話說:勝義菩提心講「智慧」, 而世俗菩提心講「慈悲」。我們學佛是在學什麼?學這二樣菩提心而已。
壹、勝義菩提心
一、『思諸法如夢』 什麼是 「法」?法就是所有一切世間的現象界;你六根觸境所看到、遇到,包括你的心所想到以及可以觀照到的。不管它是物質或心理,還是靈性的現象,這些都是如夢如幻的,你不要認為它是真的。尤其心理和靈性上的現象,這是每個人都喜歡追求的。
打坐是為什麼?追求靈性會放光,覺得這種現象很稀有,他不知道 連這些感應、放光等現象,都是如夢如幻不真實的。所謂不真實,並不是說它騙你。為什麼有這些感應的現 ?因為因緣所生。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已,既然是因緣生,也會因緣滅。而什麼是「因緣」呢?因緣就是時間跟空間剛剛好、恰到好處時,那些現象就出來了。 所以一切現象,一定有生就有滅,當你了解就不會好奇了。有問告訴你打坐有多好 …… 保證一個禮拜,就要讓你明心見性看到發光。這是在做什麼?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在追求那些的。
二、 『觀心性無生』—— 不但是我們心外的境界,連你的心性都不是真實的。不然你的心、佛性是住在哪裡?在《楞嚴經》阿難向佛陀請問:我們的心是住在哪裡?佛陀說我們的內心不是實在的,它不是住在外面,也沒有住在裡面,也沒有住在中間,那到底是住在哪裡呢?無所不在處處在。
你應該要捨去一切分別,安住於無分別中。什麼是「分別」?就是你把它分別內外、上下。有的人認為我們的佛性在哪裡?在玄關。有的人說在肚臍下面,隨便指一個地方,叫你好好的去練。那是在練功夫,不是修行,這都已經落入分別了。
修行一定要觀心性無生,並且安住於無分別中;因為一切的現象,其實就不曾發生過,那只是你藉由不斷的記憶,而創造出來的幻象。這都是我們的想蘊,現代稱「記憶力」 記憶我們過去所創造出來的幻影、 幻象。沉迷陶醉在你的幻象之中,這就是自我催眠;催眠術就是利用你自己的幻象。所有偉大的大師、佛陀都說過,到最後你一定要放下所有的法門,「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越快越好。
三、『對治亦自解』—— 一個人需要非常警覺地,知道何時該放下,不要像笨牛一樣傻傻的做、拼命地幹。有時要休息、要放下、要有智慧。譬如說:過河需要竹筏,等過河後這個竹筏也要丟掉。不要已經過了河,還將竹筏扛在肩膀上;如果這樣的話,會越走越沉重,最後就走不動了,還沒到目的地你就倒了。會被什麼壓死?被「法」壓死了。
不要認為學了很多法,就很厲害,執著我學的法門是最好的;法只是一種工具、過程而已,不可以執著。很多人都是講自己的法門最好,才會造成宗派的紛諍。佛陀曾經不斷的重覆一個故事 斷的重覆一個故事:有五個蠢蛋,將 一隻船扛在頭上走路,路人就問他們:「為什麼要扛著那一般船?」他們告訴路人:「這艄船度我們過溪流,它是我們的大恩人;雖然我們已過溪流,但不能將我們的恩人丟掉,所以我們五個人就決定輪流扛它。」 學法如果像這五個人,你就累了。
使用船而不是被船使用。你要賺錢、認真賺錢,我也是教你們要賺 錢,但是不要被錢賺去了。這樣聽 嗎?真正會認真賺錢的人,就會有自己的時間。如果被錢賺去的話,就沒有自己的時間,會滿腦子都是錢。所以我們正確的方法是:真正的會使用那艘船,該用的時候盡量去用,但你要知道何時該放下。如已到彼岸了,就要無牽無掛的將它放下,帶著這份覺知到達彼岸。
甚至哪一天你開悟、解脫了,也要放下你解脫的知見。什麼是「解脫的知見」?五分法身的最後一分。我們是借助戒、定、慧來解脫的;解脫以後的解脫知見。也就是要度眾生的方法,連這個你也要將它放下。因為你執著就會與人對立,覺得我這個法是最好的,別人講的都不夠好。所以宗派對立就是這樣來的。
四、『道體住賴耶』——「賴耶」就是阿賴耶,也就是心。「道體」住在哪裡?道體住在心,心中有道。如果你放下法門,自然地心就會安住,心中自然就有道了。當你不執著、放下你所有的妄想和渴望,其實哪裡也不用去了。
我們常說要到彼岸,其實到彼岸,不是離開此岸到另一岸。修行是用「轉」的,不是從這邊要去那邊 。你不用另外找一輛馬車去西方,只要將這隻馬的頭轉向西方就好了。所以修行是用轉的,不是真的有一個此岸、彼岸。你不在這裡,那要去哪裡?地獄在這裡、天堂也在這裡。事實上,你哪裡也都不用去,只要存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片刻。心如果真的能安住,那你就心中有法、有道了。我們人會無道,就是因為心頭亂紛紛、妄想一大堆、三心兩意,所以稱「無道昏君」。你如果心安住下來,心中有法,活在每一個當下,那你就是「有道明君」了。
五、『中間修幻化』—— 阿底峽尊者教你這中間要修幻化。安住自身的經驗,剛開始時是非常短暫的;也就是說,你有時覺得心中很安靜,而有時候又覺得心中亂紛紛。譬如:你在看佛書或是聽法時,覺得很輕鬆很好,但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在修行過程中,都會這樣反覆無常;很容易有時候認真、有時候懈怠,原因就是在這個中間。 學佛學到一半,一定會這樣,尤其是想要更認真的時候,事情就會到來。真的很奇怪,就好像要阻礙你,讓你沒有辦法安住下來好好學習。要看到這中間的過程是一種幻化,都是因緣所生法。不用為了這過程起煩惱;要了解在修行路上,這過程是正常的。
打坐的人會覺得,一坐下去妄想很多,但平常不會感覺有妄想。這代表你平常都在動態之中,只重視外面,不曾注意內心的世界。現在你 放下外面的事情,收攝六根,專注看內心世界,才會感覺到妄想怎麼這麼多。其實妄想本來就在那裡,不是因為你打坐才更多。所以打坐中不管看到、感應到什麼,都是幻化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既然是因緣所生,也會因為因緣滅而消失的。
貳、世俗菩提心
我們還要再進一步來學「世俗菩提心」。 這是有次第的,你要先自利才能利他。你自己不快樂,怎麼能將快樂帶給別人呢?你不可以自己逍遙自在而沒有看到眾生苦;所以你要學世俗菩提心,而世俗菩提心就是「慈悲」。
一、『雜修二取捨』—— 「取」,就是你要取眾生的煩惱魔害。眾生受到種種逆境的魔害等痛苦,你要去看到,而且要代受。為什麼要由你來代受呢? 因為你有修「勝義菩提心」,有智慧有能力,那就要代眾生受苦。換一句話就是,你要行菩薩道就對了;不可以有能力,卻看著別人在痛苦。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那個能力,要怎麼去代替別人受苦呢?你不會游泳而要跳下水救人,到最後二個人都會溺死。
「捨」者,將我三世所集來的善根、所做的功德,全部惠施給煩惱的眾生,讓他能夠離苦得樂。
二、『彼二乘風息 』—— 打坐或呼吸時,吸氣 — 順著這一口氣吸進眾生過去、現世和未的苦難。呼氣 —— 將你心中所有的祝福和祈禱,藉由呼氣讓十法界眾生,都能夠得到祝福。這二句屬於慈悲的法門。
三、『三境毒善根』—— 三境就是我們六根觸境時,一定會有三種感受:遇到我們喜歡就會快樂、不喜歡的就會苦、和我們沒關係的,就沒有感受。你要思惟有許多的眾生許多的眾生,像我這樣黏著在這三境裡:
(一)、苦境 —— 逆境使你厭惡和和排斥。為什麼會有苦境?就是你已經起憎恨心,這是瞋
(二)、樂境 —— 順境你就抓著不放,看到喜歡的就貪愛;這是貪毒。
(三)、不苦不樂境 ——和你沒有關係的,既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高興,你認為這是別人的事情,和我沒關係;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是癡毒。
這些三境的毒,是會毒害我們的善根。為什麼人會墮落到三惡道呢?就是因為你六根觸境時,都是在這三個境界裡面轉,在貪、瞋、癡裡面 轉來轉去,不是苦就是樂,不然就是不苦不樂。
所以阿底峽尊者說:「這是三種毒藥,但也可以轉變為到達三善根的基礎。」要如何才能將這貪、瞋、癡三毒的煩惱,轉變為三善根的基礎呢?將你的慈悲布施出去給眾生,吸入眾生的苦難。如果你可以這樣的話,毒藥就會變成美酒、地獄馬上就會變成天堂。這都是心念的轉變而已,俗語說「放下屠,立地成佛」,拿屠刀的是那個人,而成佛的也是那個人。但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他的心、轉念的心;「無明」把它轉做「明」。
如果你無條件地去承擔,吸入世界所有眾生的苦難,然後又無所求 的呼出你的祝福,這樣你就會了解佛陀的本質,並且真正了解什麼是佛。 將五濁惡世轉化為極樂世界,並不是說離開這個五濁惡世,再去另外一個叫做極樂的世界。所有的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念在轉、在輪迴的。你要去哪一界,都是由你的心決定,不是由雙腳決定的。
四、『諸威儀誦持』—— 你必須學會面對不同情境時,要能夠慈悲地施捨,也要能處在深深的寂靜之中。如果沒有慈悲的對象,可以讓你布施慈悲時,你的心也要有辦法靜下來。像有些人,想要把慈悲布施給他人,想要幫助別人,但是都找不到對象時,就無法安住;心想一天沒有做一件善事,就無法吃,無法睡,這也是一種執著。你的心要安住下來,不要覺得寂寞。所有不同的生命經驗,都會使你的菩提心更加成熟。
說實在的,菩薩道是很難走的。因為要行菩薩道,一定要面對不同 的生命、不同的眾生;隨著情境的經驗,你的菩提心才會越成熟。所以你要全然地生活,也就是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你就安住在什麼,不要離開當下,而另外再去找一個時空;這樣你的菩提心才會綻放像蓮花般的美麗。什麼是「活在世間,卻不屬於世間」呢?是說我們雖然活在這世間,但不可以被世間綁住。因為你如果屬於世間,就會變成世間 的奴隸。
我們一定要活在世間,卻不屬於世間,才是出離,菩提心也才會開花結果。什麼是出世間呢?什麼是開悟呢?很簡單的!只要你世間心死了,出世間的心就生出來;你不用再去栽種出世間的種子,來讓它開花結果。這如同蹺蹺板,只要這邊下去,另外一邊就會翹起來。所以說修行、成佛有很難嗎?開悟不難,用「轉」的而已。
實際上要解脫、開智慧很簡單,最困難的是度眾生、行菩薩道。因 為你要面對不同的眾生;所以初地菩薩要到成佛,需要經過二大阿僧祇 劫。那困難之處會在哪裡呢?是在被眾生扯後腿,把你拉下來。萬一你被眾生拉到地獄,也要無怨無悔。
釋迦牟尼佛本身故事,不管到哪一界、哪一道,他的菩提心都沒有 退失,他的慈悲心永遠存在。有一世他墮落到地獄,看到一個地獄眾生 被鬼王用鐵鍊鞭打,打的很可憐,所以他生出慈悲心跟鬼王說:「你要鞭打他的,就打在我身上,我代替他受苦。」鬼王就說:「好!既然你這麼慈悲,那我就成全你。」於是鞭子往他身上使力的打下去,結果把他打死了;但死後即刻上升兜率天,那只是心念一轉而已。
所以佛陀教我們的,都是非常省力氣的,但是我們都是自找麻煩,找最複雜的。佛陀開一條高速公路,要讓你走而你卻不走。
五、『取次從自起』—— 能攝取自己的一切痛苦,才能夠攝取他人的痛苦。沒有先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怎麼有可能去幫助別人呢?很多癌症的病人,他自己度過難關後,就有能去就指導癌症病人要如何轉。換句話說,都是要先從自己做起,要自度然後才能度人;要自利才能利人。
不要很快的就跳入海洋深處去游泳,你應該先在海邊,不超越危險 區的淺水處,或在游泳池先學會如何游泳。我們要先從自己苦難處著手練習,先承受自己的苦難、病苦, 從逆境中去磨練心。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而一下子就:我要去度眾生、要去承受眾生的苦難。那只是你幻象臆測的經驗,或是在書上看到的,不是真實的經驗。講的天花亂墜、妙舌生蓮,但是你知道眾生的苦難是什麼嗎?知道自己的苦難,才會知道眾生的苦難。
所以佛陀為什麼說「四聖諦」時,特別將「苦諦」排第 一呢?這個「苦諦」不是講世間很苦、貧窮人很苦、生病的人很苦,不是在說這些。佛陀說的苦,是指世間人都是以苦為樂,世間人都是在追求快樂,可是追求的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到最後都會變成苦。
你如果按照文字,去解釋佛陀的意思,是解釋不出來的。《華嚴經》 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慧就是你很聰明、懂很多,好像很有智慧,可是你只懂這些文字而已。四聖諦你哪有可能真的懂呢?如果有真正的去親身體驗、進入佛的知見,是沒有辦法將經典的意義解釋出來的。修行不是用嘴巴說說,而是要真正的體驗,沒有體驗是沒辦法的。
我們都一直在逃避自己的苦難,唉呀!世間就是這樣。每當你到很痛苦、很難受、很孤獨時,就會打開電視看,要不然就是聽音樂、看電影或是找朋友,逛百貨、逛夜市。用種種自己很忙碌,但就是不願面對自己真正的傷口;都在外面轉,也不去了解自己內心的傷痛有多深?所以我們都是不斷在逃避自己,那怎麼可能去了解世間所有的苦難呢?
居士寄來外國比丘尼,在喜馬拉雅山閉關十幾年的新聞報導給我,她來台灣,中國時報幫她在台北辦個演講會,有人對她質疑問說:「 是在逃避現實,才跑去喜馬拉雅山閉關。 」意思是說你不敢面對現實。結果那位比丘尼回答:「你們才真的是在逃避,我去到那邊是無法逃避的。 當我痛苦時,要找誰講話、訴苦呢?喜馬拉雅山都是冰天雪地,而你們無聊時就打開電視看,不然就是打電話、看電影。我問你們,當我 痛苦時該怎麼辦?只有去面對自己。 除了自己以外還是自己,因此一定要強迫去看自己的心。所以到底是我在逃避,還是你們在逃避呢
我們真的都是在逃避,而自己都不知道。首先你必須要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要將任何感受到的苦難變成你的覺知。只有保持覺知,你的心才有辦法靜下來。當你在痛苦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門關上,好好的在家裡靜靜地坐著,去感受那個痛苦是圓的?還是扁的?儘可能地去感受那個痛苦。
比如有人侮辱你,如果你以牙還牙,就是在逃避自己內在的傷和痛,這樣的話,你就失去覺知了。為什麼會以牙還牙、衝動、情緒化呢?因為你的心靜不下來。如果有人侮辱你,要感謝他,讓你有這個機會去體 驗、感受內心傷痛的滋味。這個傷口 也可能是你長久以來,都常常在重複的一個模式。
我們都在輪迴!輪迴不是下一世的事情,是你這一輩子常常在重複 的。它雖然讓你感覺到受傷,但是它並不是你所有痛苦的根源。我們真 正痛苦的根源,不是外境而是你的內心。尤其一般人的心地都很狹小,有嫉妒心、瞋恨心。你的心地沒有打開,才是真正痛苦的根源。所以你要把門關上,靜靜的坐著,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激揚的情緒上。如同被人侮辱受傷的那種感受,真正用心的去觀察它。然後很驚訝的發現,出現在腦海中的影像,除今天傷害你 、罵你的人之外,還有一些曾經侮辱過你的男男女女,會將你心中的瞋恨心一直掏出來。
接下來,將不只是你的回憶而已,你會開始讓自己真的身入其境,如同進入時光隧道,再回去當初的那個情境。這個時候不要驚慌,一定 要允許自己去感覺那份痛苦,不要逃避。除非你親身進入那份傷痛,否則你將永遠無法脫離,壓抑在內心的那個陰霾。因為我們都是用壓抑的,不是真的有修行。佛陀說的忍辱波羅蜜,跟壓抑是不一樣的;表面上脾氣很好,其實你是在壓自己,都是在逃避。
關上門,停止所有的活動,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著,甚至也不 要祈求佛菩薩,也像是在求藥物一樣。你會藉著祈求佛菩薩,而又開始忙碌著與佛菩薩講話,或是祈求祂保佑……,然後你又開始逃避了。
阿底峽尊者說:「做你自己!不管你的傷痛和苦難是什麼,接受它。」然後要全神貫注進入那個苦難、進入那使你心碎的經驗。或許需要幾天的時間,才有辦法完全撫平那個傷口,但是一旦你這麼做,你將進入新的世界、新的存在。因為如果完全接受自己痛苦時,你本身的能量和品質,暗中就會開始轉始轉化,傷痛可以被轉化為喜悅;你會脫胎換骨,到最後你會看到喜悅、看到未曾有的法喜。
所以一切都要從自己開始,可以用你自己不幸的遭遇做些實驗,旦你發現到其中的關鍵,就可以和別人分享。一定要有切身之痛的經驗,然後你才可以去承擔娑婆世界眾生的苦難。
阿底峽尊者說:這才是慈悲,慈悲是轉化的力量。慈悲不是用修的;文字上雖然是說用修的,可是不管是慈悲,還是智慧,都是用「轉」的。像我把電燈關掉就變成黑暗、打開就變成光明;所以黑暗跟光明不是兩個空間,而是同樣的一個地方,只是差別在開或是關而已。你的心如果把它打開,那就是淨土;如果把它關起來,就是五濁惡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