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 四封
第一 ~ 四封

第一 ~ 四封


 有人說
 發心出家
 獵漁
 自問自答

Bg f84

  有人說:「本流之意,要將門徒視為吾之弟子;同時也稱為如來、聖人之弟子,真不知如何區別?」
  尚有隨意自收小門徒,瞞住知客、住持僧,像是為自己將來有所打算,是何因由,讓人疑惑,懇請明示。


  「這點疑惑,甚為重要,下面請聽分明。古聖人說過:「親鸞無擁有一弟子」其因是說明如來之教法給十方眾生聽聞時,吾只可稱為如來之轉達人而已;親鸞並非在闡揚任何珍法,只是如來教我信受,同時教勸別人同信也無另有傳授來收弟子。故稱之為友朋,同行也。聖人也強調善信為「同朋,同行」。


  最近有些身為大和尚,自身對一流之安心機相一竅不通,弟子群中,偶有一、二,自赴據傳有人得信心處聽聞,帶回外說諫言,傳佈同門,甚至自立門戶,而大和尚自身從無聽聞過「信心」之真諦,就呵護支持上述弟子,致使自己得不著信心決定,也使弟子重蹈覆轍,空過一生,真是自損損他,難辭其咎之舉也,可歎可歎。


  古歌云:「昔時之喜可袖裝,今宵之悅溢滿身」。是指昔時對雜行、正行並無區別,管教人「念佛即可往生」,單就如此已得行者之歡心。「今宵之悅溢滿身」正是教人分清正、雜後,一向一心得到信心快定而為報謝佛恩念佛之喜悅,大有差別矣。因而溢滿身外無處可放之喜悅,使人手舞足蹈,筆墨難容。故是溢滿身外之信樂心情也。穴賢:恐肅。受寵而不知所措。感到有辱使命。

  當流親鸞聖人之一義(一種表態)不強調要以發心出家之型態為本,也不標示捨家棄欲之姿態,只要你能「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靠他力得信心決定是不分男女老少的。
  那麼,此信之位次,於「經」裏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又註「釋」為「一念發起,入正定之聚」。這即是不來迎之談,也是平生業成之義也。


  「和讚」(以詩詞讚頌)曰:「求生彌陀報土眾,外儀表態雖有異,本願名號我信受,寤寐憶念不可忘」。外儀姿態即不論在家、出家或男女老少之意。「本願名號我信受,寤寐憶念不可忘」即說不論何種外儀表態,那怕是十惡、五逆、謗法、闡提具足之身,只要迴心懺悔,並深信「如上述罪大惡極之眾,也要救度就是彌陀如來之本願」然後一心一意依靠如來,寤寐憶念不忘卻,這叫「依賴本願(他力)得著決定心之「信心的行人」。


  因此,在行、住坐、卧間之稱誦名號,便可說是「報答彌陀如來宏恩的念佛(即報恩念佛)」。這才叫真實獲得信心,且決定往生的行者。
 〇暑日勤修書,年流似淚珠;
  滲透文墨中,字痕奇也空。

  再提當流所說安心之主旨,並非叫人完全將惡心懷、妄念、妄執止住。經商、奉公、耕農、耕農、打獵、網魚儘可做。「如此朝夕浸在可畏罪業中的眾生,發誓要救度不捨,便是彌陀如來之本願」你能深信且一心無二地纏賴住彌陀一佛之悲願而大聲呼叫「請您救我吧!」此一念信之誠必得如來之垂應而得到救度。那麼自此以後應以何種心來念佛呢?往生極樂完全要靠這「信力」而恭維報謝佛恩,在有生之年都應以報恩來念佛。這才合乎本流所稱得到安心決定「信心行者」也。

 「在親鸞聖人一流(派、宗)都以「平生業成」為儀,並不執著於來迎,請問如何區別?對平生業成與不來迎等儀更請道其詳?
 :真糟透!這是本流之肝要,應該切記!當家常談一念發起平生業成,就是要聞悟於平生靠彌陀如來之本願(他力)救度我們之真理,也靠宿善來開發,並非自力之所能得,就是佛智他力所賜。完全瞭解本願之由來即是平生業成之儀。所謂「平生業成」即聽聞開悟上述之理後,往生治定之位次叫一念發起住正定聚;又叫平生業成;也叫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一念往生發起之儀,已瞭解甚詳,但不來迎之儀尚請開導。」
  答:「不來迎是得到一念發起住正定聚之信息時,便不需期待西方諸聖眾來迎之意也」。


  期待來迎是諸行之機,一個真實信心的行者來講,一念發起後,便得到了攝取不捨的光益,因此而不需期待來迎。聖人講:「來迎是請行往生之儀,真實信心的行者因攝取不捨之故就住正定聚,也住正定聚之故必可得至滅度,當然不需等到臨終,也不依賴來迎,切記切記!


  :「正定與滅度是一益還是二益?」
  答:「一念發起之儀即是正定聚,這是穢土之益;而滅度是在淨土才可得之益,因此是二益」。
  :「若得到如上述之信息(心得)時,就諳知往生的治定(一定的或無可置疑)是否尚需具足其他信息或信心 …… 等也請明示」。
  答:「問得好!問尋之旨正是本流之肝要,但只要往生治定便是信心決定,其餘無需再煩」。


  :「信心決定之儀即與平生業成、不來迎、正定聚道理相同,但願再聽聞分明,然而得到信心決定後的念佛是要以為積自身往生極樂之功德來念還是為報謝佛恩來念?尚未得其主意,也請明示!」
  答:「這種質疑又是肝要!但一念之信心發得以後的念佛,絕不可當做自身往生之業,應當做誠心誠意為報謝佛恩才對」。


  對這一點,善導大師釋之:
  「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下至一念」便是信心決定之儀;「上盡一形」即是一心為報謝佛恩之念佛。以上需當切記。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