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 八封
第五 ~ 八封

第五 ~ 八封


數珠
律規、他力信心
五戒、易往
本師本佛

Bg g6

  在這三、四年來,以本山所看到念佛者之風情來判斷,能得安心決定者一個也沒有,其因是從來沒看過有人拿串數珠;過去尚有將佛用手抓之。聖人未曾說過「丟棄數珠來抨佛」之話,特不持用數珠是另一回事,為往生淨土,只靠「他力信心」就可以。對其信心不能有所障礙,身為和尚,披上袈裟,手持數珠,並無任何問題。


  依此,真正獲得真實信心之人,必定由他之口言,顏色可察出其相。然而當時獲得真實信心者,至為稀少,那又因何故?那是因人人對彌陀如來之本願,沒有感覺到其重要性與尊貴之故。自以為對信心一套瞭解已夠,聽聞時,因貢高自滿不得入耳,事事仿效別人,讓人感到自身之往生極樂已極為困難,何況對門徒、同朋勸化之儀,更不可如此。


  以如此心境,此次之往生報土又屬不可能。真遺憾!(真可惜!)應靜心思慮,人生短暫;吐息等不及吸息是常事也,不可輕易疏忽。應將佛法鐫入心中,早日信心決定為要!

  若有人能將本流之他力信心之要旨,聽聞瞭解,得到信心決定時,應將其信心過程收藏心底,對他宗、他人不可表露,同時在大街小巷及住處,無所顧忌,隨便暢談,也不對這(信心)有所讚嘆。


  其次也不可向守護地頭方(昔時地方官名地主也叫地頭)表白,自己已獲信心,對本職、公事更要盡本分而不可疏略。對諸神、諸菩薩也應一樣,不可疏略。因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中含籠(神、佛、菩薩)之故。尤其更要於外表遵守王法;內心充貯信心,以世間之仁義為本。這即是本流所訂定之律規(守則)之要旨也。

  靜靜思惟,凡能受生人道,實由持五戒之功力所致,這實在是少之又少之事。但人道之生,僅為短時間之浮生(浮沉不定不長久),後生才是永生之樂果也。


  雖擁有可誇之榮華,更多之榮耀,盛者心衰;會者定離是自然之率則,決不能持久,只不過是五十年、一百年間之事而已,若想到老少不定時,世上真是無一可靠。因此,今時之眾生,更需有早日得到他力信心,能得往生極樂淨土之想法。
  那麼,想得其信心,並不需要智慧、才學,不論富貴、貧窮,或善人、惡人,更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能捨棄諸雜行,歸依正行就合本意。


  歸依正行之意思是,無任何條件,一心一向依賴彌陀信奉如來,如來便將這些眾生,一個不漏地攝取遍照之光明中而不捨,待其陽壽該終時,必將其送至淨土。只是這麼一個一念之安心,就能往生淨土,這豈不是無一條件而很容易得到之安心嗎?!更不需任何造作,只以一心一向依賴如來之信心一個,便可往生極樂。安心就是這麼易得;往生極樂也這麼易行!『大經』裏說示為「易往而無人」。


  此文之意是「只要一向依賴彌陀,就可獲得安心,而往生淨土是一件很容易之事,但因取得信心之人非常稀少,以致容易去而無人可去」。
  既已瞭解,就應於朝暮、晝夜稱頌名號,以報答如來大悲弘誓之恩惠。多聽聞向心佛法,瞭解信心易得之意,無論如何,這次一定要把往生報土之一大事完成(獲得)

  從十方、三世諸佛之悲願洩漏,也被捨棄不敢施救之十惡、五逆罪人,五障、三從之女人,皆是指吾等凡夫。
  然而,爰稱彌陀如來,正是三世十方佛之本師本佛,也是自久遠實成之古佛也。如今被諸佛所遺棄不救之末代不善凡夫,或五障、三從之女人,只有彌陀一佛發了超世大願,將吾等一切眾生,「平等救度,發無上誓願,已成就為阿彌陀佛。若不一心一向依賴如來,於今末代之凡夫,想往生極樂,絕無第二、第三條路。


  因此能瞭解親鸞聖人所教說之他力信心之人,十人就十人,必定全部可往生淨土。那麼想獲取信心往生彌陀報土之人,應如何修持,才符合其信心儀相,願請說示」。
  答曰:「本流親鸞聖人所教他力信心之要旨,並無任何樣式,只要你能認清自己是個無用無益,罪業深重之身,從此捨棄一切諸雜行,一心一向依賴彌陀如來,專修專念,必定被攝取於遍照光明之中,這就是吾等決定往生之相也。


  此外還應有之心得是,既依一心一向歸命彌陀一念之信心,將得治定往生報土,此後於行、住、坐、臥中稱名,即是為報謝彌陀如來使吾等治定往生之大悲與大恩之念佛。這正是本流所指獲得信心決定之人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