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行者
人間壽命
當時世上
三首詠詞

第一封:念佛行者
夫,於真宗念佛行者中,對法義不瞭解者尚多,經考察結果也是如此。總之,從今以後,同心行者,必以下列二言意為本。
一、必先治定自身往生之安心。
二、若勸化別人時,必分宿善、無宿善來加以勸化之。於心中諳此道理並維持此則。
然後,為己身往生過程中,先蓄存一念發起之信心,而且時常不忘他力佛恩之稱名念佛,更要以王法為先,以仁義為本。對諸佛、菩薩等,不可疏略,諸法、諸宗也不輕蔑,順著世俗之義,對他宗、他門決不表露本流法義,能守此則者,才算遵守本流聖人所律規之真宗行者。
尤其於此時此刻,不少偏執己見而專搬弄是非,誹謗他人為本者不少之際,吾流行者,更應堅守律規,取捨實情。因為本流所倡之他力之三信是第十八願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也。雖是三信,實唯依賴彌陀之行者歸命之一心也。其故如何!實指宿善開發之行者,於一念想歸命彌陀之心,則其一念興起時,佛之心光,便將此行者攝取光中,指此時曰:「至心、信樂、欲生」之三信,此意於願成就文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或稱其位為:真實信心之行人,或稱宿因深厚之行者,也可稱為平生業成之人。故稱歸命彌陀,獲得信心,皆非有宿善者是不可能得到。所以,念佛往生之根機,全靠宿因之有無深淺,非者報土之往生是無望也。此意聖人稱之為「遇獲信心,遠慶宿緣」。
依此,本流之意:若不分別宿善、無宿善之勸化是屬徒勞無功。此故必視宿善之有無根機而加以勸化之。然而,近代本流之佛法者中,不分別是非,任意誇大地讚嘆本流之意,此情竟使真宗之正意歪曲衰廢。應瞭解此情後來讚歎本流之一義才是。
第二封:人間壽命
爰數人間壽命,當今定命約為五十有六,然於當時能活至五十六者卻是不易,依此余已享齡六十有三,屈指一算業已多活七年矣。這全因前業所致,應受何種病患而臨死亡邊緣,是想也想不到,計算也算不出來!
尤其察當時為體(體裁、身體狀況、姿態)時屬無定相期,人間之悲無比此更甚,哀哉!思至即死去另一世間受苦,又起戀棧不捨此世。沈思至此只求速生極樂淨土,渴望所求唯是無漏之佛體也。
然而若認為人之死期由前生已定,不求由佛智獲得一念歸命之他力安心來為報盡佛恩而稱名念佛至畢命之期者,是被世情所迷惑之愚者也。
此故愚老深深體會而想如下。也盼人人切記於心。此世間之習常,老少不定,人身如電光、似朝露,一旦無常之風吹至,後果如何皆置之度外,也不慮後生云何,只求今生能得長生幸福,這是可惜!可歎!更是愚笨之至也。
應自今日起,疾速依賴彌陀如來之他力本願,一心一向歸命無量壽佛,求願往生真實報土而時時刻刻稱名念佛為要。
第三封:當時世上
夫,當時世上之情勢,應落居於何時何地,是件難以下定之事。這時各國往來以至其通路,也屬不容易時分,時人對佛法、世法也感為萬般厭煩之時期也。因此參詣(參抨)靈佛、靈社(靈感之神靈宮)之人更是稀少。如斯,常聞人間老少不定之際,應急修任何功德、善根,求取任何菩提、涅槃始為上策。
然而,雖說今世是屬末法濁亂之世,爰有阿彌陀如來他力之本願,於斯時節更加一層不可思議之盛況。際此,不論在家、出家之眾,更應纏賴此宏大悲願,若不早日取得一念信心,遂得往生法性常樂之淨剎(西方極樂國土),豈不是如進入寶山,空手而歸耶。請靜思之。
然而探究諸佛本願聞識,皆救不了五障之女人、五逆之惡人,依此唯獨阿彌陀如來,發起「吾要救助,惡逆之凡夫,五障之女人」無上殊勝之大願,如此若不會感恩求取,真是愚蠢之至。
就此,昔日釋尊蒞臨靈鷲山,說一乘法華之妙典時,提婆、阿闍世兩人興起逆害之師,並請釋尊即時退隱之際,釋尊不但不畏縮,而且離開靈鷲山法華會座,降臨王宮為韋提希夫人弘法淨土之教,彌陀本願於此時更加旺盛,所謂,法華與念佛稱為同時之教便是如此所起。
斯即末代為五逆凡夫、五障女人能得安養往生之願之一方便法,也即是釋迦、韋提、調達、阿闍世之間形成五逆、五障之機緣,然後歸賴本願,必能得遂安養往生之願之顯示也。
第四封:三首詠詞(詩歌)
夫,春去秋來,送月迎年,昨日已過,今日也逝,不知不覺,積年累月,人已老矣!然於其間,或與花鳥、風月相交,或遊山玩水,遇過無數喜、怒、哀、樂,如今回憶,一無所留,只有徒勞空過,被世情染成白髮老身之樣,身之樣,才是可歎可悲。
然而到今日,尚無被無常烈風所拂誘,案思今之吾身,只感如夢如幻。於今若不是出離生死之一道絕不求取,但茫茫無一個,更無第二個。
依此,得聞於未來惡世之中,能很容易救度如吾等惡逆之眾生之阿彌陀如來本願之存在,不應欣喜若狂而感恩謝報耶。
「只要一念無疑,至心歸命本願,設其時臨終,往生治定是無任何煩難矣。 」若其命延長,於此期間,應為報謝佛恩而念佛,當之畢命之待期。此即是平生業成之意,確正之聽聞,依其決定之信心,至今崁於耳底絕不退轉。只有心謝之餘尚感吾身之愚蠢也。對彌陀如來他力本願之尊貴感恩之餘,隨口浮吟此意之詩歌曰:
〇一念歸命佛之心,始稱符合法之路(道)。
〇罪深需賴如來身,乘法之力可西行。
〇心想住於聞法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可定。
吾身體會,本願一法之殊勝,作如斯申訴。
這三首詞歌意:初是詠出一念歸命、信心快定之相;次是詠了入正定聚之益,必至滅度之意;再次則詠出既得金剛信心以上,不止於慶喜;應知恩報德之意也。
既得他力信心後,自然會口口聲聲,由心底報謝佛恩而稱名念佛;又聽聞之人,算是有宿緣,故也會被引之為同一心境。
如今,余已至七旬之齡,尤其吾身自知是愚闇無才,奮不顧身,且不顧斟酌訴斯法門,只是心感本願一門之尊貴之餘,雖屬卑劣之言,只任由筆行書畢如斯。尚請後人莫誹之。
這真正是讚佛乘之緣機,也成為轉法輪之因,絕不可偏執之。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