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的體驗
無的體驗

無的體驗

Bg g21

  禪的門是通過「無」而進入的。當我們從事「無」的修持中,我們參「什麼是無?」一旦進入「無」的時候,我們體驗到空,這時沒有存在這回事,不論是我們的存在或世界的存在,這是「無」的初級程度;如果它是悟境,它只是淺的悟境。當我們深入,一切又存在了。我們發現到我們的內心反映一切,這是深程度的「無」。進入悟境是空的,從悟境出來,是有的。這句話不容易明白。當我們進入「無」,我尋找什麼呢?沒有東西,沒有可以追求或尋找的東西,這就是「無」。


  但當一個人有更深的覺悟,他會發生什麼狀態呢?在那個時候,生活裡沒有混淆、誤解,或產生困難的問題。一個人將和時空一樣的擴展,於是我們進入了「無」的境界,是空的;再深入「無」,一個人回到存在。空與存在並不是兩個分開的東西,它們只是一。基本上,空卽是存在,如果在深的悟境中有存在,會有我嗎?其實是有的,如果我不存在,你便不能做任何事情。被除去的只是「私我」,亦卽那種常常有「自己一個人」的感覺。在眞理中,卽是消滅了對自我的執着。


  因此你不應以爲我不再存在於悟境,悟境的我其存在卽代表了一切,但是在最深層次的悟境中,一個人的存在不是代表一切,而只是存在。


  在佛教裡,我們常說悟境是「無我」的,因爲我們沒有更好的字眼來表達它,這個詞句的意思是在說地去,在這個階段,存在不依賴私我、他人或一切。這是本能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一個人幫助衆生,不是爲了我或他人,一個人只是自然救度衆生。


  獲得深刻悟境的人,不需要維持任何特徵。他們不需要立場或地位,或需要採用一種特徵來調和他們所協助的衆生。菩薩沒有特別的觀點,像一面鏡子,他只是衆生的反映。他不說:「我要以這樣或那樣的行動幫助人。」他反映衆生的問題和看法,但這些問題對他根本是不存在的,不然他便需要有一個觀點。當一個人不是爲了個人或他人而存在,但只是自然地幫助衆生,這卽是謂爲「無功用」。若我是有一個特定的觀點,那便不是「無功用」,當你提到「用」時,你還是想到某種目的,所以我們說「無功用」,這是「無」,是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