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層次
開悟的層次

開悟的層次

Bg g22

  開悟這件事很難講得詳細或精確。佛教、印度教、道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之神秘主義者,都有描述開悟的經驗。所有這些經驗都相同嗎?只要你誠心地修持,不管那一條道路,任何給你人生觀較深切的經驗,此經驗並對你的人格有着强有力的正面影響,都可以說是開悟。但這些開悟是有深淺的差別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內,也將經驗到不同層次的悟境。


  在佛教裡有九個層次的定。第一個層次稱爲未到地定,但這還不是真正的定。在這個層次,你可以清楚感覺到環境,但你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只是簡單的:你與世界沒有分別,沒有大小、內外、善惡的感覺。你的心是完全放鬆,並於快樂的狀態中,你不會感到痛苦、緊張、煩惱。雖然這只是未到定的境界,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有些人已稱這個境界爲悟境,而這並沒有錯。


  比未到地定高一層的是初禪,這被以爲是眞正禪定的第一階段。在這個境界,有一種舒暢的清涼感覺,並伴隨着四射的光芒與美妙的音聲,你感到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人們達到此層次時,會執著於禪定,因爲他們渴求這種禪悅,使他們很難守不打坐的教示。很多人將誤會此初禪的境界爲悟境。但是從佛教的立場,這不是眞正的悟境,至少,不是深的悟境。不過如果人們要稱它爲悟境,也不是嚴重的錯誤。


  我只描述八個層次中的初禪,這被稱爲「當三昧生起,你感到快樂和滿足的境界」。我將不再談及其他七個層次。但知道有許多層次的禪定是重要的。其實未到定便可以給予我們的人生巨大的幫助。所以對於那些經歷過這些經驗而有明顯改變的人,稱它爲悟境,是相當正確的。我不要否定其重要意義,我要強調,對於認眞的行者,這只是一個開始。


  我們能夠說什麼是眞正的悟境嗎?實際上如果釋迦牟尼佛形容他本身開悟,那麼他便不是眞正的佛陀了,因爲佛陀不會有那種念頭的。事實上,釋尊只聲稱爲衆生找到了一條解脫他們痛苦的道路,除此任何悟境的描述,將是不適當的,因爲它需應用語言,而悟境是超越語言的。最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所謂眞正的悟境,只有各種不同的經驗,多多少少與完美相應。我們提及悟境,因爲在佛法中,這似乎是需要的。我們應該指出一個目標,卽使我們無法形容它。


  你如何堅定自己前往悟境的眞正基礎?很簡單,你必須從最基本的開始,並通過訓練和修行的過程,經過一段長時間,可能會達到最高點,這卽被稱爲「漸悟」。當你最後到達頂點時,在那單一明顯的瞬間轉變,卽是「頓悟」。這正如去旅行,你需要走第一步,並跟着繼續走,然後才能到達目的地。但走過許多步以後,忽然間你就到達了。這是不是表示你不勞而獲呢?以這種觀念而言,沒有所謂的頓悟,所有開悟的人,都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功夫,然而却有許多人並沒有事前的修持却能夠很快的開悟,有的則用了一生的時間而沒有成績,爲什麼呢?


  開悟來得很快的,我們稱爲「頓悟」;需要長時間修持的,我們稱爲「漸悟」。我們稱那些很快開悟的爲「利根」,那些慢的爲「鈍根」。頓和漸,利和鈍的區分是這樣來的嗎?在佛教,我們相信長遠的生命,包括了過去世和未來世。當我們碰到利根者,我們相信他必定曾經於前世勤奮地修行,以致他有好的業因。這樣的人有很好的機緣,會在今生或未來幾世中開悟。相反的,我們相信那些鈍根的,是沒有在前世中好好修行,但可能會在這一世勤力地用功而磨利它。以此理由而言,一個人的歷史是很多世的。我們看出頓悟和漸悟,利根和鈍根之間並沒有眞正的差別。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候因緣會成熟得很快,在一個剎那中覺醒。所以在佛教,我們相信修持的完成,端視我們在過去世和現世有多少精進修持。


  重要的是人們是否相信輪廻。這種相信往往很難接受它的全面,甚至在眞正實踐的佛教徒之中。但那些不相信輪廻的人,無法解釋修行者在修持中所獲得的差別。他們只能想像有些人比其他的人幸運。站在一世的立場,那是有幸運或倒霉的,但站在恒長生命,多世流轉的觀點,業力是平等地對待一切的,這卽是因果的業力論。


  我要以兩個故事來闡明至少兩個層次的悟境。第一個是在六祖壇經出現的,它是這樣的:

  有一次六祖惠能住在一個寺院,兩個年輕的僧人在觀察旗桿上的旗子,其中一個說:「看,那旗在風中飄動。」另一個則回答:「不是,旗子不能動,是風使它動的。」六祖聽到了這場辯論,便說:「不是旗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的心動。」在聽到這樣的說話時,那兩個僧人就領會了其意思。這次的談話表明了什麼層次的悟境呢?


  第一個僧人認爲旗動的說法是很簡化的觀察;第二個僧人說是風動,至少已有一些科學知識;但六祖試着以他的覺察提高他們的境界。剛才我說過「未到定」的境界,當內心已靜止了,那時這個世界依然存在,但你感覺到你自己與世界之間沒有差別。所以這至少是一個境界,你的內心和一切是不動的。六祖的作用是告訴這兩個僧人,他們必須更努力修行,既然他們的洞察力並未符合標準。經驗過「未到定」者,就會體會到是心動,而不是外在的東西在動。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看法,於較遲時發生。六祖以後,有一個禪宗的宗派稱爲「曹洞宗」。曹山慧寂是曹洞宗的二祖,有一個比丘尼弟子,名爲妙心。她在寺院的職務包括爲掛單的僧尼照料膳宿問題。有一次七個僧人來自很遠的四川省,要參謁二祖。但那個晚上,他們住下來,討論禪和六祖,尤其是那個旗的故事,他們談着旗動、風動和心動。那位尼師正聽着,最後她說:「哈!看你們要繼續動多久?」然後她便回房間休息了。聽到她的話,那些僧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感覺到那個尼師的話有很深的意義。於是他們魚貫地進去找她,並請她解釋她的談話,但她只是說:「所有這些談及旗動、風動、心動,可是(其實)並沒有東西在動!」那些個人大吃一驚,他們體會到,當他們熱切地等候她的答案時,他們的心是動的。於是他們包紮好行李,並於中夜時離開,感覺到甚至沒有資格去謁見二祖。這個故事表明了什麼層次的悟境?


  如我說過,在未到定中,心是不動的,但它仍然存在。這意味着行者尚未達到眞正的悟境。這個尼師是說,卽使你已獲得心不動的階段,你還必須再進一步,而達到心本身不存在的境界。因此,那些心還在動的僧人,聽到尼師所說的話,了解他們至少離開眞正的開悟還有兩個階段。


  再說一次,當心不動時,這是定和好的狀況,但不是眞正的開悟,眞正的悟境相應於「無心」的境界,這與「無我」是相同的。心動相等於很狹窄的私我或小我;心不動則相等於一個擴大感覺的我或大我。站在禪的立場,只有無心的階段,才是眞正開悟的開始。


  無心與定的境界有何分別呢?有很大的分別,因爲通過那九個階段,感覺依然存在,甚至最高的階段,還是有「空無」—— 無時間、無空間、無思想的感覺。人們達到這個階段會很徹底地感覺他們已獲得最高的解脫。但這種非常的感覺,顯示他們的心依然存在。一個精勤用功,但沒有明師指導的人,可能會達到第九個層次的三昧,並誤會這就是最後的解脫,在眞正的悟境中,是不會有解脫或不解脫的感覺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