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照銘」講錄 
「默照銘」講錄 

「默照銘」講錄 

Bg g25

  默照禪的風格是禪宗偉大的傳統修持方法之一。默照禪始於十一世紀左右。其最偉大的倡始者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在西藏,大手印的修持法與它很相似。這種修持法發源自印度,稱爲「奢摩他 —— 毘婆奢那」,或「止 —— 觀」。這種修持法的目的是要卸除內心的念頭,這使內心對其狀態有極深的警覺。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首先是靜默,然後是觀照。平常人通過連續不斷的語言和形相來表達自己,這是從明靜中移開了。在禪七中,我們有禁語的規矩。卽使如此,你的心可曾沒有過念頭或詞語?在小參時,人們告訴我,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停止思考。卽使當你坐在那兒,沒有詞語並安靜無聲,你可能一直顛倒地充滿心理的形相。今天經過了跑香,我要你們放鬆並放下一切念頭,如果你已經可以做到,你便會得到靜默和明 朗的狀況。


  默照禪是一種很平和的修禪風格。當你進入此禪時,你內心裡沒有任何念頭,但你的心還是非常清楚的,我用三個詞句來形容這個境界,第一「光明開朗」,第二「無散念」,第三「無一念」


  當內心放下語文的應用,它成爲「光明與開朗」,這是第一個特徵;另外沒有散漫的念頭,卽是一心 —— 完全集中於方法上的意思;最後,你忘掉了方法本身,便不存一念,那就是眞正的平靜。基本上,默照禪是沒有方法的方法。數息和隨息是集中散心的方法;公案是施大壓力以獲得頓然突破的法門;而默照禪只是放下所有的念頭和語文,直接走入禪的境界。


  我不常推介這個方法。比較常見的 —— 我要他們參公案。第一,你必須有穩固的修持,以眞正從中獲得到利益。你必須安止於沒有問題需要解決的狀況;當你可以不間斷地集中精神打坐,並幾乎沒有來自外在的念頭;另一個原因,是很難說出你的心是否眞正「光明與開朗」,或只是空白。你可以只是悠閑地有着微細的念頭,並相信你是在修持默照禪;你可以寂默而沒有觀照任何事物。


  這二句話的秘訣是「清晰而逼眞地出現在你眼前」。你所清楚和生動感受到的是什麼?是有關所有內心的一切,卽是:念頭靜止,反映一切,像一面鏡子。

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當獲得寂默時,時間沒有了其持續性。這只是因爲念頭的去來使我警覺到時間的存在;當沒有念頭時,便沒有時間。時間是無限的,超越度量的。有一個晚上,當太虛大師靜坐時,他聽到止靜的鐘聲,過後立刻又聽到晨鐘的鳴聲,因爲他入定,整個晚上過去了,而他沒有時間的感覺。


  第二句涉及空間。一個清澈和生動的環境的感覺,當你的心是動時,你的警覺是被你的念頭狹窄地集中,如果你能不用心去看去聽,並能十分專注於當時,你會感覺到無限的空間。但這不是一個特別高超的境界,更高的是無一念的境界。在這境界裡,大小的區別已不存在了。


  有一種說法:三世諸佛轉法輪於一毫毛的尖端上。當你能空去你心裡所有的念頭,使心成爲完全的涵容性,並看到無窮小和無限大之間,並無差別。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

  在佛陀光明警覺之觀照下,一切眾生都在他們的圓滿境界中。不像平常的警覺,是混亂的,看這個世界是黑暗的。這光線以其光明照射在一切奇異外表的東西上。這正如密勒日巴尊者的歌,展現了一切事物的大小之間的和諧,這是華嚴經的不可思議境界。從每個角度去看,所有的東西都是如此的詳細。一個觀照的心可以看到一個宇宙在一粒沙之中。這是禪定發出的智慧所照見的法界。

露月星河,雪松雲嶠。

  默照禪的境界正如沒有雲朶遮掩的月亮 —— 清晰、溫柔和清涼。月亮比太陽更適合表徵悟境,因爲月亮是清涼與安詳的,太陽則是熱情與活潑的。星河卽是銀河衆多的星群構成了一河流的光明。「雪松」和「雲嶠」都是光明與開朗的意象。你曾見過雲朶自由地向上移過山峯嗎?這表示解脫的心,卽使當它遭遇到障碍,也不會被它們限制的。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

  這兩行比照慧心甚至在煩惱的黑闇中,依然照耀;而愚痴的心則保持黑闇。智者或許看來愚痴,更重視晦澀,但他們發揮他們的力量於一切他們所作的事情上。

鶴夢煙寒,水含秋遠。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

  默照的心是寬廣、崇高和精深的。這正如鶴在飛翔,感覺到廣濶的天空,而不覺察到它的存在,平靜地在沒有時間的夢中飄浮。秋天的水池,儘管很深,但仍然清澈見底。秋天的池不像夏天的池,充滿生機。活動的成分靜止了,由於靜止而得清澈,故可見底。


  鶴夢的天空和秋池的深度,長時間溶入於「無」。爲什麼無?因爲我們對時間的感覺是來自念頭的連續和經過我們内心的形相,這種經驗之流動也會生起分開的自我。如果你停止這些念頭通過你的內心,並安住於一個固定的默照念頭上,時間將會凍結。如果你能夠更進一步忘掉那個念頭,時間將消失。


  你能使時間安止於一念,甚至於一分鐘之久嗎?停止一架飛機於半空中,危險嗎?當然,但當你下決心要停止你的念頭,並不害怕死亡,如果你恐慌,你將充滿念頭,你必須用更多的精力去放下一切,而只專注於修行;放棄生命、身體、害怕、欲求和一切的念頭,但只有方法。

妙有默處,功忘照中。

  在默照禪中,有許多妙境。但修行的心不可是尋求的心,卽使其目標是開悟,即使在短時間內有這些念頭存在,便是障碍。「功忘」卽是沒有東西存在,除了觀照本身,沒有失去或得到的念頭,其微妙是在於以清晰光明的心而放棄混亂,只是用功於方法上。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
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當我們在修持時,煩惱與愚痴減少,智慧與慈悲增加。當煩惱和愚痴達到微小的極限時,它們便消失了;智慧與慈悲到達廣大的極限時,它們同樣也會突然消失。因此,對於一切衆生、菩薩和佛陀,修道的目的是煩惱之減少與智慧之增加。但達到佛陀的境界,煩惱與智慧皆不存在。

徹見離微,金梭玉機。

  金梭和玉機,是用來縫織天人的衣服的,並代表與衆生界相應的智慧,有智慧就能徹底發見事物的極微性。

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此行是駁斥二元論的思想。主體與客體是相互依存的,如明與暗。默照禪釋那種智慧只是煩惱的缺乏之看法。在這次禪七中,一位女士以激動的態度來見我,說她的悲心已很有力地發展,於是她同情受苦的衆生,並要去解救他們。在她的立場,這似乎是很好的體驗,但我罵了她,說:「你只是在感情的圈子裡打轉,這不是智慧;在智慧的心,是沒有所謂有人需要同情的。」慈悲不單單是感情的作用而已,這只是一種幫助他人的自然反應。

  當個人與他人的區別不見了,當沒有了自我與外在世界的感覺,內外統一時,甚至連統一也將消失。當你拙劣地修行時,你甚至連兩個連續的念頭也無法連貫起來,更遑論內外界限之消除了。
  第一句描述默照禪的內在之安詳狀態,第二句則着重它於世俗的功用。

  飲用正確的藥,是把佛法注入你的生活;撾塗過毒的鼓是幫助衆生殺死妄想與煩惱。(在印度的神話中,塗過某種毒藥的鼓,當敲打它時,甚至很遠的地方的敵人,一聽到鼓聲也會被殺死的。)雖有助人的慈悲,然而却無解救衆生的感覺。你必須依靠修持的三柱 —— 戒定慧三學。在這之中,禪定最易產生具體的成績。那些甚至可以在很短時間裡,破除以他個人爲中心立場的人,可了解默照禪。但基本上這個法門的本質只是簡單地打坐、打坐,只管打坐。這正如由於混濁的湖水裡的混雜物安靜下來,直到湖水清澈見底。

  菩薩道的精神是這樣的:解脫個己痛苦之道,是安置於解除他人痛苦之上。卽使是以這樣的理想,你的修行還是薄弱的,你最眞誠的行爲不能起任何的幫助。但假如你的修持已達到此偈所描述的境界時,你的力量將會發自自然,甚至是異乎尋常的方法。「殺活」的意思是說菩薩實施任何方便,甚至增加弟子的煩惱,以使他了解。我們殺煩惱以顯智慧;我們活煩惱以訓練智慧。

  當修行圓滿時,行者透過了生死輪迴之門,並走入智慧之道。經過長時間和勤奮的用功,他的修行成熟。菩提樹 —— 正覺的佛樹之果實,準備採擷。在禪的修持中,這個門被描繪有三關必須通過。第一個關稱爲「初關」。經常參禪、並粉碎疑團的牆,你通過此關而見到本性或佛性。這是果實的第一個味道,一瞥悟境,但不是最後的解脫。因爲煩惱仍然根深蒂固。


  在一個黑暗而沒有星月的夜晚,天空閃電一閃,在瞬息間,你大吃一驚地清澈地見到一切,然後又暗了下來。但由於見過了一次,你的信心倍增,並將不會完全失去你的修持。


  第二關,其實有很多關的,稱爲「重關」,「多重的關」,這正如一座大山脈有重重不斷升高的山峯。你必須一重重地通過爬上去。這些山峯就是你的障碍和煩惱。這個階段需要長時間,但每通過一座山峯,你的力量便增加了。當你的煩惱減輕時,那些山峯似乎越來越低。


  第三也是最後一關叫做「牢關」。這樣的稱呼是因爲一個人若透過此關,將會獲得最後的解脫,從短暫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輪迴圈子裡解脫出來,這個解脫稱爲湼槃。在這個階段,菩薩救度衆生的能力將是廣大無碍的。

  寂默是最高的教法。卽使用一億億個字徹底的說明,它們仍舊不是佛法。沒有任何一個形容開悟境界的名詞足以達到直接的體驗。寂默本身卽是超越文字的教法,觀照則是完美的智慧,只有通過完美的智慧,你可以對一切衆生有所感應。

  觀照是無功用的,因爲沒有任何寧靜可通過鬥爭而獲得。無功用的回應是菩薩道,當他人見他懷有大慈悲時,而他自己則認爲是平常的。

  青竹與黃花,都是佛在說法。然而,是否有一樣東西不是佛法的具體化呢?有一位道生法師的故事,他對石頭說法,因爲沒有人出席他的講座。根據這個故事,當他說完了,頑石點頭表示讚賞。而實際上,一切都是佛的法身。觀照的心正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並充滿了生命力。

  在所有東西之間的對話中,當一切都在說法時,其反應常常便是證明。觀照的心含攝一切法在其中。一切法都和諧並協調,不減不增。這是完美的對話 —— 完美的答案和完美的問題,一切都在不言中。

  當觀照而沒有寂默,念頭便侵入,形相便有了。東西失去了它「如是」的本質,東西之間的對話不調和 —— 錯誤的答案對錯誤的問題。

  前一行說明有照無默,這裡較容易,說明默而無照,這兩種情形都是不完整的,以。也不是修行的目的。

  這兩句清楚地說明了正確修行默照禪可以引至開悟。默照禪的完整,是當寂默與觀照同時具足。更努力的修持和堅持的力量是必要的,以達到這個境界。最後,你本來具有的佛陀之蓮花會開放,你便會從輪廻之大夢中,煩惱之大夢中覺醒。

  百條之河川正如衆生染着於念頭,並承受煩惱之痛苦。每一條河流從各別之本源流出,流入智慧之大海,在那兒失去了自我的感覺,而與大海融合爲一。千山暗示有分別能力的心,看到它們本身是分開的,但每一座山最後都注視着極高聳的智慧山岳,見到只有一座一切衆生之大山岳。

  鵝選擇有營養的乳於水中,蜜蜂忙於採花粉。兩者都是表示自然的智慧,你可以說是動物的智慧。當修持默照禪時,你所做的卽是相同的工作;完成達到智慧的自然進展。正如蜜蜂不會浪費時間在枯萎的花朶上採花粉,有智慧的行者不會浪費時間,用一片空白的頭腦而打坐。當行者達到修行的成果時,他傳達並尊敬他所宗的宗派之傳統。但基本上,他傳達了什麼,又對誰表示尊敬?他其實是傳達佛陀發覺的方法,他尊敬一切衆生本具之佛性。

  這兩句說明信心 —— 對修行傳統的信心,由佛陀開始,便沒有障碍地,通過了無數代地流傳下來。有沒有誰,因修行而不發現到佛法在其中 —— 從最深到最高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