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四無量心

壹.四無量心是美麗的解脫
本書是根據經典並配合論典,來說明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
四無量心是最美麗的修行,其次第始自第一個無量─慈無量心,從慈心觀漸次走過悲心觀、喜心觀,終至捨心觀,進入捨無量心全然解脫的境界。這是一趟美麗的解脫之旅,不論在南傳或北傳佛教都深受重視,很多經典提到它,也有不少論述。其中又以慈心觀最普遍,很多人修這個法門。
一.心之解脫
慈心觀也稱為「心之解脫」。同樣的,悲、喜、捨也是心之解脫。不過,要解脫我們的心,最方便的方法是先解脫我們的情感,也就是覺受的解脫。為什麼?因為依照佛法,比如《中阿含經》說:「心的分別是靠什麼?心的分別是靠感情、靠感覺、靠受。」我們領納什麼,就分別什麼;沒有領納,就沒有分別。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心有領納就有分別,那麼,心分別什麼呢?心特別會分別可意的、不可意的,或者既非可意亦非不可意的境界。它的分別就在於此,想要認識修行的過程,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解脫與感情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的束縛、眾生輪迴的束縛,也特別就是感情的束縛、感覺的束縛。感覺的束縛,是因為感覺不自在,我們的心就有了束縛;由於心有束縛,我們處在輪迴之中,心就生病了。心病,是因為感覺生病;若心健康,感覺也就健康。心能健康,感覺才能健康。要有這種認識,才能瞭解這個道理。
一個歡喜修行的人,好的修行人,才能徹底瞭解自己的情感有沒有問題。由於感覺認知有問題,心才產生問題。一般沒修行的人,多數不知道自己心態是否健康。他們的感覺其實是有問題的,是不健康的,但他們並不知道;知道的人就要調整為健康的感覺。
欲令覺受、領納的過程健康,佛法教導了最佳的修行,就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代表乾淨的、健康的感覺。應當如何調整感覺,令心健康?那就要修四無量心,因為,四無量心的境界就是「心所領納的過程是沒有問題的境界」。感情沒有問題,心就沒有問題;心沒有問題,一切就都沒有問題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代表著感情的健康。
二.解脫依於明受
佛說明,輪迴的過程緣於「受」。受有兩種:「明受」和「無明受」,解脫的過程是靠「明受」,輪迴則是因為「無明受」而來,兩種受要分別得很清楚。
我們因為無明,而有分別心;應該說是執著分別的心。分別心並不是問題,執著分別才是問題。因執著分別,所以執著觸;而觸是受的因緣,沒有觸,不可能有受。所有的境界都依「觸」而來,接觸的觸 – contact。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其實佛法的智慧,特別是靠這個過程─有觸才生受,有受才生愛,有愛才生取,這是輪迴的過程 1。若有受而不生貪愛,則為解脫的過程。
註1.此處說明十二緣起之道理:無明緣行、行緣識,以行為緣而有識。然後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乃至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是輪迴的過程。
三.保護感情健康的修行
四無量心的修行,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護感情的健康。怎麼保護?就是如果有什麼困難、情況不順,那特別要修慈心觀,這樣能夠克服所有的困難;面對苦,修悲;面對有福報的人,修喜;欲保護慈、悲、喜的清淨,則修捨。
然而,它們其實是一個過程,感情健康的過程,只是各有殊勝的作用。「捨」,特別是針對行不善業的眾生而修;若對修善業的眾生,則修喜。對有苦的眾生,修悲;面對困難者,修慈。這樣,不論在眾生界的任何情況,我們的感情都不會有煩惱。
貳.何以名為無量
慈悲喜捨的修行為什麼叫作無量心?因為它是以無量的眾生為所緣,所以稱為「四無量心」,或稱「四無量心的修行」。
一.這個世界只是身和心的世界
根據佛法,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依身和心而形成的,我們對世界的知識,是靠身和心,沒有身心,就無法認識一切所緣的境界。由於身心一體,才有六根,才能認知所有的境界。
由於我們對一切境界的認識都有賴於六根,所以,在四無量心的修行中,輕安的經驗非常重要,因為沒有輕安,就不能入止觀的過程,心就不能專注,而心專注,才能看到無量。
佛說:「世界的開端、中端、末端,所有的一切經驗,都靠我們這七呎之軀。」其實,所有佛法的智慧,也都靠我們身心的經驗,若身心不接觸外界,什麼所緣都沒有,我們也就沒有什麼經驗可言。
佛法所謂的「世界」與現代科學有所不同。現代科學雖已逐漸改變了觀點,但一般仍相信:我們對世界的所觀與能觀是分開的。佛法的觀點則不同,認為它們是一個過程,不能分開。
佛法認為,世界的意義都在眾生之中,沒有眾生就沒有世界;若無眾生,世界是不產生任何意義的。這其實也是所有宗教的看法。
二.心專注,才能看到無量
現在,四無量心的所緣是「無量」─無量眾生。無量眾生只能在自心之中「顯現」而感受到,誰也看不到外界的「無量」眾生。然而,能見的條件是什麼?是能專注心於其中。能夠完全專注心,將心統一、定心其中,才能感到輕安,這時才能看得到。
依佛法,或者不只是佛法,不論東西方,所有的聖者都說:「心可以無量,心是無量的。」《阿含經》有註解,說明心的無量,但為何我們不瞭解?是因為我們的心粗重,所緣不明顯;若對所緣清楚而不模糊,心就不再粗重,此時才能瞭解心的無量;瞭解到心的無量,即可見到無量的眾生。
叁.三種四無量心
《大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等等經論說,四無量心有三種所緣,依所緣不同,而有三種四無量心:
一.凡夫所修的四無量心(眾生緣)
所緣為一切眾生。這是基本的四無量心,是作為善人的基礎。若要成為好人,利益社會和眾生,就要修以眾生為所緣的四無量心。
二.阿羅漢所修的四無量心(法緣)
對阿羅漢而言,他已經完全通達「眾生」只是概念而已,雖有眾生而沒有眾生。阿羅漢在思惟眾生時,要特別注意看─「啊哈!這是他!」否則他看不到什麼眾生,只看到五取蘊而已。
這種阿羅漢一定有慈心觀;所有的阿羅漢都有慈悲,只是不圓滿,因為他們的慈悲所緣的並非眾生,而是法。他們隨時隨地都在思惟法,所以不起煩惱。法,其實含括了一切,所以修四無量心的觀法時,概念要擴大;菩薩的修行,就是要擴大境界,如此才能修菩提心。所以論典提到有五種無量的境界 2:
一)眾生無量 —— 眾生無量,有情界無量。
二)器世/世界無量 —— 佛法中有三種世:眾生世、器世、行世。
修學菩薩道,一定要思惟眾生無量、器世無量。宇宙有無量的系統,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系統,如同恆河的一粒沙。「器世無量」,有眾生,一定要有「器」,不然眾生沒有地方住。這裏,「器– container」是指「器具」,意思是容納所有的東西在裡面,也就是器世間。
三)法界無量 ——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等等都是法,法界即智慧界。
四)應度的眾生無量 —— 就是應以佛法調伏的眾生。
五)應度眾生的方便無量 —— 因為「應度眾生無邊」,所以「方便亦無邊」。菩薩應該這樣思惟,
這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
註2.《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46:「又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便界無量。」其一指六十二類諸有情眾,若依相續,差別無邊。其二指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號各各差別。其三指善、不善、無記,有漏、無漏等等諸法差別。其四指可接受佛之教化、有無煩惱、根性利鈍、在家出家等等差別。其五指調伏眾生之法門差別。
三.佛所修的四無量心(無緣)
這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無緣大慈」。這個四無量心最厲害,它不需緣什麼對象。這是佛多生累劫持續不斷地練習慈悲喜捨而成就的,若能了解此一境界,也就能了解無上菩提的內容。
肆.四無量心的殊勝和利益
一.四無量心是最特別的禪定
由於心專注才能看到無量眾生,輕安的經驗在四無量心的修行中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輕安是入定的條件。在佛法中,此四無量心是最美麗的境界,也是最特別的禪定,與其他禪定不同。
《中阿含經》裡有一部《Atthkanágaraka Sutta 八城經》3,說到佛法的十一種禪定是「甘露門」,也就是「不死之門」,四無量心名列其中。這部經是佛入涅槃後,阿難回答十支居士 – Panchangika 的問題而說的。這位居士修行得很好;有的居士修得好,有時比出家人修得還好。
註3.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0冊 P88。另見《大正藏》第1冊 P802中阿含卷60第217經《八城經》及 P916《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南傳為十一甘露門,北傳為十二,多了一個「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一)四無量心名列十一種甘露法門中
Panchangika 十支居士是個木匠,但不是普通的木匠。他用功修行,具有特別的境界,已成道而入了第三果。根據佛法,居士只能成就第三果,若要進一步成就阿羅漢道,必須出家。
十支居士那時已入三果,而阿難Ananda 還只是第一果,稱為「入流」而已,不過因為他跟隨佛身邊多年,對佛法的認識比其他弟子清楚,所以十支居士就問阿難尊者:「佛在世時,他常講哪一個甘露門?」甘露是不死之藥,比喻為法門,「甘露門」即「不死之門」,是涅槃的同義詞,涅槃就是不死之甘露。阿難回答:「佛在世時,特別教的禪定有十一種甘露門。」
哪十一種?色界第一、二、三、四禪,無色界第一、二、三禪定。佛沒有提到無色界的第四禪定「非想非非想定」,因為在這個定的境界中無法修觀。依照《阿含經》的註解,在這個定的境界中,只有佛仍能微細地分別五蘊,他的弟子則只能大概知道而不能詳細地分析它們。
這樣,以上的七種禪定,加上四無量心,一共有十一種。這十一種禪定是佛在世時常常教授弟子的甘露法門。
二)四無量心的智慧特別深
四無量心雖然也是禪定的境界,但它是一種特別的禪定。如何特別?這種禪定的智慧特別深。
在阿毘達摩和其他經典中,佛提到三種智慧:
一、小智慧,這還是欲界的心境。二、大智慧,這是禪定智慧的境界。三、無量智慧,這是涅槃的境界中才有的,因為在此境界才能瞭解何謂「心無粗重,所緣不模糊」的心。
四無量心以所緣無量故,行者若有智慧,即可明瞭「眾生非眾生」。根據佛法,眾生並非真實存在,如果有四無量心,就能瞭解到這點。因為它能排除分别心,超越所有小小心的分别,所以行者能視所有分别為障礙,捨棄所有的分别。從生滅的角度看,眾生有無量的分别;從真如的角度看,眾生都是平等的。在涅槃中,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因為在涅槃中,「眾生」4 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在涅槃中,所有的概念都是平等的,沒什麼差別。
《大般若波羅蜜經》中須菩提問佛:「菩薩對眾生如何生平等之心?」佛答:「菩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生四無量心,以此對眾生修平等之心。」5 所以四無量心的境界和般若很有關係。
當然,在佛法中,不僅四無量心的境界可以成為無量所緣,如果出家人能擴大所緣,用齋、出食時作「變食真言」,變少許食成為無量食,這也是一種無量心的境界,不過這種心的智慧是不如四無量心的智慧的。
此外,無色界的境界也是無量,因為沒有多種想,只有一想而已,在「一想」中,境界都變成「無量」。不過,它的智慧與境界仍不如四無量心,因為四無量心的智慧特別順於入般若境界。它能在分別中無分別,而在無分別中猶能有所分別。
註4.「眾生」為人所熟知的概念有二。一、因輪迴三界,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如餓鬼《大正藏》第28卷P603《舍利弗阿毘曇論》:「眾生謂五道中生,地獄、畜生、人、天中」。二、眾緣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大正藏》第16 卷P642 中欄:「佛言,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又眾生者,……知者、見者、作者、觸者、受者是名眾生。」
註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415:「云何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引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
二.三種所緣各有功德
修四無量心不只是用以培養自己的功德,也教他人如何培養功德。若只是為自己,那不是無量
心;若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無有分別,才是四無量心,功德不可思議。
不過,前面說過,四無量心有三種所緣,所緣不同,功德也不同。《大智度論》說,行者若「以眾生為所緣」施予四無量心,猶如給眾生財物,讓他們發財。若「以法為所緣」,力量比眾生緣大,有如給眾生寶石、黃金等等眾生視為最寶貴之物。
「無緣四無量心」的力量最大,它有如給眾生如意珠,令他們所求悉得圓滿 6。修此無緣慈、悲、喜、捨,你求什麼都能圓滿,眾生求什麼也都能圓滿。
註6.《大智度論》卷20〈釋初品中四無量心〉:「譬如給賜貧人,或與財物,或與金銀寶物,或與如意真珠,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亦復如是。」
三.四無量心是無量智慧的福德因緣
修四無量心特別能令行者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德,而福德是得菩提的因,沒有福德,則菩提的力量不會很大。所以,福德的修行與四無量心的修行是一個過程。
一)菩薩以欲界眾生為福田
四無量心也特別適用於眾生界;受菩薩戒者更應當明白:行菩薩道當以眾生為福田。因為在眾生界才能攝受那些福德,沒有眾生界就無法攝受那些福德;波羅蜜的修行也以在眾生界為主。因此,菩薩的修行是在眾生界中求「實際」;實際是佛性、是真如、是空,但不離眾生界。
菩薩修斷煩惱的過程也是在眾生界─修「行捨」出離煩惱,卻不捨離眾生。而不離眾生的方便,就是四無量心的修行,因為有慈悲喜捨,所以不離眾生。如此,行者雖處於眾生界,而能漸漸不生煩惱。所以修行四無量心的殊勝作用在於眾生界,並以欲界眾生為主,因為多半眾生在欲界,而欲界的苦也是最明顯的,所以四無量心的修行尤指如何瞭解並出離欲界的苦。
二)四無量心順於無分別智
四無量心的修行是靠定。心若無定,其力必弱;唯有心力夠強,才有定的境界。阿毘達摩說,色界、無色界的智慧,是得到無量智慧的重要方便。而無量智慧就是涅槃的智慧,只有涅槃的境界,智慧才能變成真的無量。四無量心的「無量」是一種方便,尤其是修菩薩道者攝受福德的方便,以便用來學習如何在眾生界修無量智慧。
四無量心的修行也特別符順於無分別智慧,而無分別智慧是成就菩提的條件,無此智慧則不能成就菩提。為什麼在色界和無色界的定境中,這個智慧能變大?因為在這個境界的定裡面沒有煩惱。四無量心的修行,一方面是以修行來出離煩惱的障礙,一方面也是配合無分別慧來修,二者皆具,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特別的定;而這個定最大的作用還是在欲界,用以攝受不可思議的福德。
伍.慈悲喜捨的修習次第
四無量心的修行有其次第:由於慈,而能修悲;修悲心依於慈,以大慈故有大悲。而慈與悲又是修喜的基礎,缺乏這個基礎,則對喜無量心的修行會模糊,不解其意。因此,有慈與悲,才能學習隨喜;思惟樂與苦,才能了知其功德在於能令眾生離苦,而隨喜它們。
然後,慈悲喜三者是修捨的因緣,缺乏前三者,捨即無法成為無量心的修行。當然,在止觀的過程中,「捨」可能是最重要的法之一,其重要性不能輕視,但要有慈悲喜的修行,才能有捨無量心。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一.先修慈心定,再修餘三
修四無量心,首先要注意次第:要先學習如何入慈心定,才能學如何入悲、喜、捨三種定。用慈心觀入定的方便,就是用一個人物為所緣來入定。入了慈心定以後,再練習對一個人物修悲、喜、捨,而不能在一個人物上先用悲或喜來培養定力。
二.修業處清淨,止相才出現
修四無量心和修其他禪定一樣,首先都是要用業處,也就是用修行的境界來調心清淨,這是第一步。若有能力用慈心觀等方便令心清淨,那麼第二步是令止相出現。止相是入禪定的方便,若無止相,則無法入定。
《清淨道論》提到,在四無量心的修行中,止相會出現在「破壞限制」的階段,因為此時行者了解自己和所喜歡的他、中性的他、討厭的他,是一個感覺、一個所緣,所以能入定。當行者以一個人物為所緣時,如果有定,他會知道不論所緣的人物是所喜歡的或所討厭的,都能心存同樣的感覺;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磨練,他不會知道。
所以,要在敵人的境界上多多修慈心觀,所緣才會明顯,心才有力量,即使面對敵人時,心也能安住於清淨的境界。這種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也很實用。
三.入定後捨定,最後學等心
有止相是入定的條件,但如果用世間的教育制度來比擬學禪定的過程,入定還只是「小學」,不算什麼大成就,因為得定其實並不難。再進一步,能在定中「捨」有定的心,捨那個能令你感到快樂的一境性,也就是捨禪定,這是「中學」。
更上一層,學習讓所有心所平平等等,沒有過強也沒有過弱,心得到解脫一味,這是大學。在四無量心的過程中,這是大成就,也是所有其他禪定的大成就;但慈心觀這個大成就特別寶貴,因為它是以眾生界為所緣。若能經過此一「大學」階段,把「捨心」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其福德不可思議,這才是真的菩薩行;如果因有大悲心而決定不離眾生,就更要堅定地留在這個境界裡。
陸.依勝解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的修行有賴於勝解作意,它是修精進波羅蜜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南傳佛教的十波羅蜜中,有一個是勝解波羅蜜 dhitthánapáramí,勝解波羅蜜成熟,精進波羅蜜才能成熟。
所以,修勝解的重要性,在於以此而能修精進。沒有精進,就沒什麼福德;沒有福德,則智慧和菩提不能成就。佛因為精進才能成佛;聲聞沒有精進也無法成道。成道是靠精進,而精進是靠勝解。勝解與精進是一個過程。
何以能精進?由於修忍。何以能修忍?因為瞭解真諦。真諦波羅蜜-Sacchapáramí 也是南傳佛教十波羅蜜之一,它讓忍波羅蜜圓滿;沒有它,忍波羅蜜無法圓滿。南傳佛教有一本書《 Caritapitaka 菩薩行為
藏》,以種種方便說明所有波羅蜜的修行是靠四種勝解;要了解四無量心,也一定要了解四種勝解。《中阿含經》裡有一部《 Dhátuvibhangasutta 界分別經 7 》,把四種勝解說得很詳細。能瞭解並修行四種勝解,就能夠成就所有功德,尤其是波羅蜜,而波羅蜜其實含蓋了所有的功德。
註7.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2冊《中部經典四》第140經《界分別經》P249:「比丘,此人有四住處。而此緣何而言耶?有慧住處、諦住處、捨住處、寂靜住處……不應放逸於慧,應護持於諦,應令增長捨,寂靜應當學之。」此經乃世尊教授一比丘以智慧真實觀六界實相(即此處四種勝解之不放逸智慧),由此令心離欲,於世間不執受任何物(即出離),安立於諦而不動(即真諦),斷貪瞋癡而得最上之寂靜(即寂靜)。
一.四種勝解次第修
這四種勝解,依次如下:
一)真諦勝
修行過程中一定會有障礙,修行人要用忍,才能面對所有的障礙。而要能用忍,需要有真諦勝解,保護真諦。
現在,四無量心是法,法即真諦。不論是佛、菩薩或阿羅漢,如果沒有四無量心,就無法留在解脫的境界。他們能安住於四無量心,是因為他們瞭解四無量心,感覺沒有障礙。感覺無障礙,心就沒有障礙。心的障礙特別是指感覺說的。所以,解脫覺受是心解脫的方便,無此方便,心則無法解脫;心無法解脫,則無法解脫境界。
四無量心特別是菩薩道的方便。北傳佛教強調「眾生田即佛田」,佛之所以成佛,乃因有眾生為福田。佛道是從眾生來的,沒有眾生,就沒有佛。如果眾生有清淨之樂,佛一定也有樂;眾生有苦,佛也不輕忽,因為佛重視眾生,所以他願一切眾生離所有的苦;若眾生有喜,佛亦參與其喜。為什麼佛能這樣做?因為佛能捨自我的感覺,所以他能捨他的心;由於能捨心,故而一切能捨。
眾生之所以輪迴於生死中,主要是因為有覺受;修四無量心,就是修沒有障礙的感覺來出離輪迴。怎麼修沒有障礙的感覺?就是要修真諦勝解,也就是保護真諦。保護真諦,就是保護無障礙之樂、無障礙之苦、無障礙之喜、無障礙之捨。行者要以這個勝解來修四無量心,修所有的功德。
二)出離勝解
能保護真諦,則能增強出離心;能生起出離心,是因為瞭解真諦。如果是修四無量心,真諦就是那些沒有障礙的感覺。因為感覺有障礙,所以激勵出家人培養出離心。有出離心,才有智慧,才能順真諦、順法。若無出離心,則無法保持清淨的境界與覺受。
所以修四無量心的過程,也是增強出離心的過程,否則無法成就。行者因為瞭解自己的感覺的障礙,瞭解它們不順於慈悲喜捨的真諦,所以生起出離心,這樣才能順於法、才能清淨。要這樣努力,才能不論在定中或出定後,都長時安住於清淨的感覺中。
三)寂靜勝解
由於了知真諦和出離心的重要,對它們有勝解,其結果是能學習寂靜勝解 – upasamádhitthána。為何學四無量心能處於眾生界而心保持寂靜?因為行者是用那些清淨的感覺而不執著它們。這是聖人的境界。要對此有勝解、有精進。
如果沒有學會令心寂靜,就無法真正入四無量心的修行。你願這個人離苦,卻因為他苦而自己也苦,那你怎能安慰他?你寂靜了,才能安慰他,幫他離苦。而你如何能夠寂靜?是因為有真諦勝解和出離勝解,否則,你沒有出離心,他苦你也苦,這不算慈悲,只是深入妄想的境界。
順真諦,妄想就不會多;不順真諦,妄想才會多,而且越來越多,就是因為沒有出離心。有出離心,妄想就少。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四)不放逸智慧勝解
如果能學以上三種勝解來修四無量心,就可以有第四個勝解─不放逸智慧勝解,對於智慧的境界能連續不斷地保持正念。
四無量心是屬於智慧的境界,有智慧者才能保持四無量心,因為他們是修對真諦的勝解、對出離心的勝解、對寂靜的勝解。有定才能如實觀,而四無量心就是定的境界。有定則心能寂靜;心寂靜,眾生界才能變成佛界。
因此,修習四無量心,其實包含了一切波羅蜜在內。行者一定要學忍、學精進,其福報、智慧才能變得明顯。
二.培養解脫感覺的智慧
論典說,思惟苦,特別能培養五種功德。沒有苦,則無法激勵自己修解脫道。解脫道依於苦。《俱舍論》上說:「一切眾生有苦,聖人有苦諦。」苦諦是智慧的境界。佛法論典常說「無明」是指「於四聖諦無明,昧於四聖諦」。因為無明,所以不能修忍,不能修精進。「修悲」是一種挑戰,用來瞭解「苦諦」;瞭解苦諦,才能修真的大悲而不令己心動亂。
一)不瞋不害,慈悲順於四種勝解
修慈心觀是對治瞋恨,修悲則是特別為了對治害心。瞋恨與害心是「不正思惟」,而不正思惟就是沒有智慧,是不順法的。
這兩個─不瞋、不害,是依於真諦勝解、依於忍;忍尤指真諦而言。前面說過,「真諦」是沒有障礙的感覺。因為數數修習慈心觀,所以你能忍,有人對你不好,你還能對他們好,因為你已瞭解如何成為自己和眾生的朋友,所以能保持寂靜,也能用智慧出離所有的瞋恨心,不再因為心中有瞋恨而受苦;但那些尚未出離瞋恨心的眾生,則仍繼續因瞋恨而受苦。
所以,當以悲心對待有瞋眾生,因為那個苦屬於他們,不屬於你。若你修學四無量心,他們的瞋恨心只能害自己,無法害你,佛就是這樣修的。故《入菩薩行論》中說:「若有人氣你,對你不好,你當感激,因為他們成為你修忍的因緣 8。」
如果心中仍有抗拒、瞋恨的種子,是因為忍的修行還不夠,那就仍會歡喜別人受苦。如此,怎能入菩薩的修行?又怎能入解脫之道?
所以,有慈心觀才能修真的悲心觀;有慈心、有悲心,忍波羅蜜才能成熟;忍能成熟,真諦就能成熟。波羅蜜要配合在一起修,不能分開,它們是一個過程。比如精進與忍配合,才能成就勝解,才
能願眾生快樂。逐漸地學,自能安住於慈悲的境界。
一定要用這種瞭解來修四無量心,因為是以勝解作意為主,修勝解,就是修精進波羅蜜,也就是修忍波羅密,這樣才能順真諦,培養出離心,不論有什麼感覺,都能安住寂靜中。如此,智慧才能越來越明顯。
註8.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忍辱品〉:「若無怨害忍不生,若有怨害成忍福。怨礙即是福德因,云何說彼為障礙?」
二)用智慧出離感覺束縛之苦
什麼智慧?就是知道如何運用感覺的智慧。對於可意的樂受不執著,對不可意的苦受不抗拒,對既非可意亦非不可意的不苦不樂受感覺不模糊。
如果有這種智慧,就可培養一切功德,而出離所有非功德之行。為什麼?因為能思惟苦,就可得五種功德,苦即成為大悲,而大悲心能加深所有的功德。佛有甚深功德,因為他能思惟「一切眾生界為佛界,佛界即為眾生界,心界為佛界及眾生界」,所以他有大悲心,而能成就一切功德。
《大般若波羅蜜經》中,須菩提問佛:「眾生既不存在,菩薩何以修波羅蜜?修波羅蜜難道不是為了眾生而修的嗎?」佛回答說:「菩薩是為實際、為真諦而修波羅蜜。」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修四無量心也就是順真諦,而清淨、沒有障礙的感覺就是真諦,是佛陀的真諦。為什麼我們不能保持清淨的感覺?是因為顛倒,觀無常為常,觀苦為樂,觀無我為我,觀不淨為淨。以顛倒故,感覺不得自在;感覺不自在,所以有見顛倒、想顛倒、心顛倒這三種顛倒 9。
那麼,怎麼出離這三種顛倒呢?當以四種勝解出離:真諦勝解、出離勝解、寂靜勝解、智慧勝解。智慧的重要性,即在於出離感覺的束縛,這是智慧的重大功能。若修這四種勝解,這種智慧就能成熟。因此,我再次強調,就是這四種勝解,能令智慧成熟,而出離感覺的束縛。
註9.《瑜伽師地論》卷8:「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於無常常倒,五、於苦樂倒,六、於不淨淨倒,七、於無我我倒。想倒者,謂於無常、苦、不淨、無我中,起常、樂、淨、我妄想分別。見倒者,謂即於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者。心倒者,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
柒.煩惱是修行人的甘露
想出離感覺的束縛、出離輪迴之苦,必須樂修樂斷。希望大家都能歡喜修行、歡喜斷煩惱。
一.有修行才能看到煩惱
煩惱不是壞事,其實它對修行人是甘露。大修行人的甘露就是煩惱,因為我們是小小修行人,所以還不瞭解這點。有修行才會有煩惱,沒有修行就沒有煩惱 —— 雖然煩惱很嚴重,但看不到;有修行才能夠看得到。當修行進步了,乃至於最微細的煩惱都看得很清楚,連煩惱微細的相貌、傾向都可看得很清楚。
你們若想學菩薩道,當知菩薩並不逃避煩惱,反而能以煩惱為最大、最好的老師,所以能成就佛道。這點雖難以瞭解,但大修行人卻歡喜煩惱,我們小小修行人就要漸學怎麼做,所以不必害怕煩惱。
二.出離懈怠精進修
《瑜伽師地論》說得很清楚,修行的第一障礙就是懈怠。懈怠是最大的煩惱,不出離懈怠,就無法入法門。法門名為「業處」,業處就是所努力、不斷精進之處,「業」此處的意思就是「努力」。不努力,無法入法門;不入法門,則無法感到輕安;不得輕安,則不能歡喜法。能歡喜法,乃因精進之故。
《瑜伽師地論》也說明了如何出離懈怠。欲出離懈怠的第一斷行 10,是信心。有信心才能出離懈怠,否則會停留在懈怠。
《清淨道論》說,「信心」的意思是 okappana。這個字是從梵文的字根klp來的,avakalpana。ava是「向下」,kalpana 是「安排」,安排自己在我們的境界。如果沒有辦法安排自己在我們的境界,則無法入法門,無法克服懈怠。懈怠很舒服,煩惱不舒服;如果修行有進步,則懈怠不舒服,行者因此會不高興懈怠而歡喜精進,如此才能見到煩惱。由於能見,故能出離;看不到則無法出離。
註10. 《瑜伽師地論》卷29:「何等名為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三者、信。謂……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五者、念。……奢摩他品能攝持故。六者、正知。謂毗鉢舍那品慧。七者、思。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八者、捨。謂……心無染汙、心平等性。」
三.無苦無解脫
而如何安排自己在業處、在修行的方便上呢?自己想一想。是因為我們有碰到苦。如果沒有碰到苦,那就不會生起信心。我們因為碰到苦,才會決定要禪修,否則不會。是不是這樣?
所以,信心是從苦的經驗來的,沒有苦受經驗的人,不會有信心,《瑜伽師地論》稱此為「苦諦安立」,也就是「安立真如」11。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障礙、會有苦,希望大家把所有的障礙和苦當作老師,學習出離障礙、出離苦,那就可以走向解脫之道。
註11.《解深密經卷三.分別瑜伽品》:「……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安立真如乃指色受想行識、山河大地均為苦諦,乃苦惱之境界。此苦惱之境界由集諦所安立,由愛、見煩惱和業力所安立,故名「安立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