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    放空?點亮心
第七~八    放空?點亮心

第七~八    放空?點亮心


Bg 37

第七回    怎麼放空?

  我在看診時常常發現,人有兩個地方會痛,一個是頭痛,一個是心痛。想多的人頭痛,傷心的人心痛。頭腦常常在想事情,可是想是他在想,受苦的卻是心,心他沒有想啊,卻受害。
  心受苦的人,常常會出現胸悶、脹氣、便祕、胃酸逆流、口乾口苦、煩躁、睡不好……,中醫叫肝氣不疏,肝胃不和,西醫叫自律神經不協調。我常請患者,把心放鬆 ……把心放鬆 ……,「怎麼放得鬆!」患者常說:「做人就一定有壓力啊,沒法度啦。」


  我說:「頭腦看開,心就放下了,看不開是因為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看的不夠遠,再遠一點,再~遠~一~點~ ……;或是換個角度看看,事情都有兩面,這一面看是好的,另一面看就不好了,不好的,另一面可能有優點;或是出去走走,換個空間,換個環境,思想也會自動改變的;或是面朝上,深呼吸三次,也可暫時轉境的。最後就算真的找不到方法,時間久了也會因適應了而淡忘的,就不要再去强化它吧。」


  這些想法坦白說來是有些消極,更積極的看法是,一切都是經驗的學習,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的選擇與決定,當我們猶豫拿不定主意時,看不開時,就表示我們在這方面並沒有識的成長,那就用心選擇與嘗試吧,唯有做了決定,才能體會並了知其來龍去脈,才有真正的進步,否則就得永遠被鎖在那一點,永遠有該項煩惱,受苦無期。


  為何要用心選擇與嘗試呢?因為心雖無頭腦的分析能力,但靜下來卻能自動將下意識的庫存資料與所有的狀況套合演練,進而反映出目前屬於我們的最佳出路。雖然受限於個人經驗,用心的選擇與嘗試不見得是正確的,但卻是靈性成長必經的道路。更何況最後受苦的是心,能不多多聽心裡的聲音嗎?


  再者,除了前述的處事態度外,在與他人相處時,用心也多所助益。當我們暫時拋開腦中成見,聆聽自己心聲的當下,往往能感受到他人的心聲,並體會出彼此八識田中的困境(註:潛意識的執著),此時情境會發生轉變,生出慧智,從而採取彼此皆能圓滿的作為,並促成事後新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成長。

  以上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但是常常想還是有作用的。


  此外,依我個人的經驗,越想看開,越想頭腦放空的人,越放不空,只有當心放下時,頭腦就空了。也就是空空,連空的觀念都空了,心鬆了,注意力自然離開腦,呼吸通暢了,小腹鼓起來了。因此透過放空頭腦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心的存在,與放下的必要性,而透過放下心的過程,會發現心的前面有東西擋住很難放下,我感覺就是恐懼失去與比較、計較的一團能量,是來自於腦的,是難以漠視的,具體而言,就是對「生死」與「得失」的看法,難以釋懷。


  然而,據現今科學研究,心發出的電力是腦的一百倍,磁力是腦的五千倍。雖然靈魂的心與肉體的心位置不同,但感覺卻是相應的。因此若能體證到無形的本心是生化的源頭,有可能超越物質而存在,而且可以演化腦中的識種,讓我們更有創造力,更能貼近宇宙的真相,就不會一直流連在腦的世界裡,轉而願意給心性成長的機會。如此,來自腦部的擔憂卸下了,心就安了,心一安就能放下了。


  心放下、頭腦放空,自然會徜徉在宇宙的懷抱中,而宇宙無所不在的能量也就漸漸浮現,而真實的人生也才能展開。


第八回 點亮心燈

  大部分的人心是關著,但是他不會知道的。還有一些人心一直開著,他也不會知道的,就像呼吸空氣一樣,毫不自覺,以為大家都是這樣。


  心的本位在哪裡呢?就在心痛的地方,就在空虛落寞的地方。在人生的過程中,心很容易受傷,因此我們就學會把他關起來,保護他,然後就麻木了,最後就忘了,只是常常覺得悶悶的,不夠快樂。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生存的需要,這世界目前的求生法則,和我們的心是不一致的。或者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解讀是錯的,導致自己傷害自己的心。


  所以,一般人都是用頭腦做決定,很少用心做決定。頭腦裡面有知識、有經驗,可判斷,心只有感覺而已啊,能成事嗎?


  其實頭腦所看到的,通常是比較短,而且侷限在一個角度。心的能量,卻可以比較圓滿,比較長遠,甚至可以無邊無際的發揮。依我的體認,可將八識即下意識比喻成迷宮,而心量就像注入的水,無需去思考,自然會看到水從出口流出,從而預知是否有出路。但是,塵封已久的心,可能沒有這個功能,必須要從頭學起


  所以,成長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先用頭腦學知識、經驗、智慧,然後心累了、倦了、痛了,開始發現她,回過頭來關心她,再用她來理順所有學過的東西。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