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三十三回
書籍目錄
第三十一~三十三回

第三十一~三十三回


Bg g40

第三十一回 道家的三魂七魄

  道家講:「練魂魄。」三魂七魄合一體不分散。該如何認識呢?
  三魂,即生魂、覺魂、主魂。生魂主生長;覺魂主感覺;主魂,一般也稱靈魂,即佛家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內含靈體的所有記錄。


  七魄,即「尸狗,伏尸,雀陰,吞賊,蜚毒,除穢,臭師」。其功能為將外界的能量吸入,好的留存,不好的排除。另其個別也有特殊功能,即「好吃,好穿,好淫,好賭,好禍,好貪,好一切雜事」,其中好禍較無正面效益。


  據《大道系列》的說法,人死後,七天走一魄,四十九天七魄全離開,生魂與覺魂在人間一般也僅留存六十年或一百二十年就消失了。若修成之人,三魂七魄可不分散。由此看來,每個小孩出生時特性就不同,可能就與所帶來的秉性,也就是主魂有關。而這主魂附於原靈,就等待與某一世的二魂七魄融合而覺醒,達到身心靈合一,我即天地,我即眾生,我即宇宙,方可自在逍遙。


  若與佛家及當今科學所言對照,覺魂等同前五識,掌感覺,在大腦中有專屬區塊;生魂等同第六識加第七識,與思考、判斷、暫時記憶有關,可能相應在大腦皮質,尤其是前側的額葉;靈魂即主魂,為第八識,與情緒、深層記憶有關,可能相應在間腦附近,包含丘腦、邊緣系統等;而更深一層為掌握「原始靈性」的本心本性識種,可稱能量軸,從胸腔某處連接到大腦,其根可深入腹腔,與心肺功能有關, 可調整能量的進出,其中繼站可能相應在丘腦及腦幹之生命中樞。


  若與現今心理學對照:前五識為感覺,第六識為知覺,第七識為型態辨認,第八識為分類儲藏,再更深一層為人本主義的積極主動力量。此外道家所言的七魄應該是類比於佛家所言的貪嗔痴。由此推論各宗教門派以及科學、哲學皆在努力地探討心靈,僅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


  而道家所談的心靈成長,認為魂主靜,魄主動。因此要覺醒魂魄的功用,使魄從好外、好動、好鬥,轉為己用。尤其是第五魄,蜚毒好禍,將其逆向操作,將有意想不到 的體驗。其法門也是從「心、意」下功夫,從每個起心動念下手。


  由於心如猿,變化不停,到處攀緣;意如馬,易縱難收奔馳不羈。因此要從鎖心猿,栓意馬,練到伏心猿,馴意馬而不是當心猿意馬的奴隸,被拖得團團轉。也就是練到三魂七魄合一,心猿意馬為我所用,隨時得到本心本性的祝福能量提昇,靈體得自由。


  最深要練到「致虛極,守靜篤」,通貫源頭,一切收放自如。以上是我對《大道系列》相關說法之解讀,僅供參考。


第三十二回 身軀的妙用

  有云:「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宇宙包含「無形的能量世界」與「有形的物質世界」。而人身也是,有肉體和靈體。其他維度空間可能有些就只有靈體。另一種說法是,人體百分之七十是由水能量所組合,地球也是,而宇宙也是百分之七十的黑暗物資,因此可相互串聯。


  那這麼可貴的身軀是如何形成的?它是DNA接受環境能量波動而成長的結果。這些能量遠的來自於夜空中,看得到的與看不到的所有星球;近的來自於太陽、太陽系行星及月亮等;更近的來自於地球的環境、所有人物的意念;當然最近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環境和人事物;最後還有我們的原靈和識種。


  因此身軀其實是受惠於所有的外在,相對的也受限於所有外在的影響。由此觀點來看,其實我們的身體大半是宇宙在維護的,我們只貢獻一小部分力量。又如果我們總是不聽身體的聲音,所貢獻的常常也還是破壞的力量。


  由此看來,身軀就能有許多的妙用。它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無形世界的心念啟動,究竟對實相世界的肉體造成什麼影響。因此,可明確了解到因果之間的來龍去脈,從而透過肉體的回饋,修正思想觀念來改變因果。尤其是刻骨銘心的感受,往往能讓我們體會到何謂正道?因此雖然付出了代價,但對思想觀念的淨化有時反而幫助會更大。而透過思想的淨化,靈體才可能找到本心及原靈本性。若只有靈體沒肉體,就難了。


  又人體也是一部發電機,可發射電波和念力,也可吸收宇宙的能源,以充實靈體。此外,人為萬物之靈長,有完整的三魂七魄,有思考有判斷,因此透過肉體的生存,靈體可學會很多的技能。綜合上述,有了和宇宙相應的人身,靈體較容易淨化八識,找到本心及原靈本性,發現宇宙大道,提昇能量,開發新識,並發展出許多不造業的技能。


第三十三回 德與能量

  《六祖壇經》提到一個故事,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無數,問達摩祖師有何功德?答曰:實無功德。六祖解釋,有福德,無功德。我的解讀是,若按照《大道系列》說法,德就是能量,因此他將有福報,但卻少有能量提昇,故無功德。


  能量的提昇在內不在外,當一個人做善事,是有目的而為時,已打折扣。若再大肆宣揚,即是陽善,那更少了。只有做善事不求回報,方具無為的陰騭(德),因為這時他的心是放下的,不會在八識田中種下一個等待回報的外求種子因,八識較淨化,較能與宇宙共振。若能達到真無為,也就是連做善事的想法也沒有,而是自自然然的,完全和宇宙合一,那八識當更淨化,其能量提昇的境界可能更高,而創造力也隨之源源不絕。也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施的人不著心,受的人是誰也不著心,也無施與受的物體之心,一切作為都是希望能輔助宇宙能量的和諧流動,以減少痛苦的蔓延,以維持幸福的態勢。所以,用「能量」的感受來說明「德」,似乎是很好的客觀標準。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