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五十八回
書籍目錄
第五十五~五十八回

第五十五~五十八回


B g50

第五十五回 循環與絕對

  既然一切都是相對的,那麼有循環的空間,難道就沒有絕對的空間嗎?若將宇宙的循環空間分為十度,那越高維度其循環性當越少,絕對性當越高。然而從縱向角度來觀,高低維度間不也是一個循環嗎?(註:依《大道系列》,地球有十度空間,離開地球還有360餘階層。)


  因此,靈體若是不生不滅的,那他將在絕對空間與循環空間之間來回不已,當處在絕對世界時他知曉一切,當一念闖入識田中,忘了回到本性時,便進入了循環世界,自此輪迴不已,沉迷不醒,直到適當時機他覺醒後又學會真理,一層一層往上爬,或直接躍昇,再度回到絕對世界,就這樣無明與覺悟交替著,學會與忘光互換著,構成了宇宙亙古的故事,也構成了不增不減的宇宙。


  又宇宙法則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也可以把地球想成一個小宇宙,也類分為十種生活方式。以此觀之,我們人類若能在地球上,熟悉各種生活方式的變換,也就代表我們覺醒了。相信若靈體不滅,我們會慶幸不虛此行的,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第五十六回 最大的力量

  人生的目標在哪裡?行為的標準是什麼?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找出這系統最大的主導力量,再推演開來。

宇宙最大的力量是什麼?以我現階段所能體認的,理性上來說,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就是循環,不符合自然的運作終難久持,而符合自然的,將可能被全宇宙護持。話雖如此,我們卻常常覺得被個性與命運鎖住了,常常陷入某一情境中,反覆痛苦循環,無法脫身,從這角度來看,心識也可看做是最大的力量。因此宇宙就有了兩股「最大」的力量。


又向外追逐的慾望是人類的本能,因此,人類的生存,必會透過各種慾望的追逐,展開宇宙真理的探索,而所有求不得的苦難,將折磨所有的執著,摧毀所有的心鎖,迫 使我們去體認亙古的自然生滅循環現象,迫使我們去追尋那生生不息的源頭。而當我們能透徹這兩大力量,學會生生不息與循環演化時,我想痛苦折磨就有了喘息的機會,而逍遙自在也不遠了。有此體認,人類就會有堅定的信仰,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第五十七回 生化機器人

  人的身體是最精緻、最完美的生化機器人,我們用心靈駕馭著他,同時心靈也完全融入其中的每一個細胞,透過這密切的結合,我們可得到許多的快樂與成長。例如我們想品嘗食物的美味時,就會驅動身體去覓食,並將食後的感覺傳回心靈,讓心靈獲得滿足。


  然而這身體就像一部汽車,有操作規範也有保養須知。一部汽車通常我們不會忘了定期保養,但面對身體,由於它太精密了,常會代償性地提供主人使用,在惡劣的狀況會自動調整,以滿足主人的需求,因此人們常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而縮短了使用年限。而最重要的保養須知就是:充分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定時的運動,適當的休息。口語化的說法即是:調飲食、睡飽、常活動、放輕鬆。


  另外,就操作規範而言,必須要知道,這身體不停的接受外面的刺激,並將篩選後的資訊轉成電波,刺激內分泌,送給心靈饗宴,而心靈也可以送訊息給身體,以決定篩選、擷取的方案。因此操作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當自己身心靈的奴隸,也可以當自己身心靈的主人。


  此外,這身體還有二種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慣性作用」與「適應作用」,兩者都是重複做同樣的事產生的。慣性作用是指,當一個人重複做同一件事,持續一段時間後,他會越做越快,不假思索,不再經過大腦思考的部分越來越多,且會常常自然想去做,有時不做還會覺得渾身不對勁。所以有助身心靈健康快樂的,例如能量提昇,要讓它形成慣性。


  而適應作用是指,同樣的刺激,初期新鮮,久了會麻木無感。以感官欲望為例,當我們得到欲求的事物,就會分泌荷爾蒙讓心靈得到滿足,然而若短時間重複多次,一次會比一次需要更大的劑量或新花樣,才能分泌等量的荷爾蒙。因此放縱欲望不知節制,很容易為了跨越逐漸提高的門檻,讓身心陷入無盡追逐的疲累與痛苦中,難以自拔。所以有礙身心靈成長的,會帶來成癮苦果的,要懂得節制,好讓身體 維持少量的刺激就能得到莫大的滿足。


  由上可知,身為人,必須要了解身體的各種特性,才知道要如何來操作,如何來保養,何者該形成慣性?何者該節制?方能帶來身心靈更大的成長。


第五十八回 氣的生活與心靈語言

  身心的和諧與氣有密切的關係。心一動,氣就動,念就起,身體就產生變化。此氣非指呼吸的空氣,而是隨呼吸出入的能量,或稱電磁場的變化。


  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看過一些網路上的解釋,覺得莫測高深,難以消化。因此我仍傾向一切都是本能、直覺與簡單事物的奇妙演化,而演化的各階段不是我們要求取的,那些都是宇宙的安排,我們要掌握的是自始至終永遠不變的心態。什麼心態呢?就是我們隨呼吸所感受的能量狀態,能否像嬰兒一般那樣的柔,一直守著身心的和諧與統一,沒有偏離呢?


  我認為這種心態所產生的行為,可隨時讓身心保持圓滿,同時也圓滿所處的情境。而藉由圓滿過程的體驗,我們的智慧與情感,理性與感性,左腦與右腦,將自然產生更大的成長,而這些不是耳聰目明可以達到的境地,是很值得開發的生活方式。


  此外,也可以活用氣的生活,運用周遭的能量轉化自己的能量。例如,當心情不好時,可多接觸大自然,靜觀山光水色,聆聽蟲鳴鳥叫;多觀察小孩,進入他們無憂無慮的自在世界;多接觸年輕人,感染他們無止盡的青春活力;多欣賞快樂勵志的影片,陶醉在美好的氛圍中。每一件事物都有能量散發出來,只要我們學會融入。


  所以氣的生活,可讓我們和宇宙合一,也可以與特定情境合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此體認,智慧當更深一層,自然知所行止。此外,《大道系列》有言「智慧」與「慧智」不同。我常覺得第一個開創者,他是由慧生智,故有無限的潛能與變化性,而後學者由於有前人的成就好效法,所以可以很快生出相同的智慧,但也因此侷限了智慧的開展。為什麼呢?


  心有無限的可能,故可源源不絕的活用腦,這就是由慧生智。腦藏有有限的知識經驗,故僅可用到心的局部功能,這就是由智生慧的侷限性。那該如何突破呢?這就需要 重新點燃心燈。也就是智是讓我們由慧去證的,不是讓我們學的。


  我常問人,請問第一個成佛的人,有佛經可以唸嗎?想必如某本善書所述的:是唸他心中的那一部無字真經。另外佛經有個故事:「大梵天王獻世尊以金色波羅花,請說妙法。其時,世尊捻花,不發一言,座下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汝摩訶迦葉。』」這一段文指的又是什麼法呢?又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指的又是什麼呢?


  莫非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指的就是氣的生活,就是心靈語言,也就是一切智慧的源頭,又稱慧智,有朝一日可帶領我們回到逍遥自在的生活。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