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心路歷程
書籍目錄
第五章 我的心路歷程

第五章 我的心路歷程


Bg g53

鄉下的童年

  我出生於南台灣,小時候在嘉南平原靠海的一個漁村長大,居民多數討海半務農。一九六O年代的鄉下,唯一的電器是鵝黃色的燈泡;沒有自來水,每天都得到村莊的固定點打水,使勁地提回來,中途要休息好幾回;沒有柏油路,只有泥土路和碎石子路。煮飯用的是大灶,要撿柴收甘蔗葉及掃木麻黃葉來燒,晚餐的餘火通常是燒洗澡水,這一餐通常是在戶外吃,從傍晚吃到暮色已沉,蚊蟲已來。天黑後就該睡了,端一臉盆水到床前,洗完腳就不得再下床,因為平時都是赤腳不穿拖鞋。腳底皮很厚,在蠔殼上奔跑不會割傷。


  入夜後一片漆黑,路上無路燈,只有遠處偶爾傳來散落的狗吠聲,襯著冷冷靜靜月光的探照,冬天寒風的吹鳴與樹梢揮舞的黑影,似乎在訴說著亙古的寂靜,透入心扉的孤單。而籠罩著大地的黑暗,似乎有股神秘的力量,限制了所有人的外出。夏夜太熱難睡時,左鄰右舍會搬出椅子,看著月亮揮著蒲扇,也搧風也驅蟲,一群一群閒聊著,小孩子們就玩起土地公與捉鬼的遊戲,好不熱鬧。


  白天糾眾捉迷藏、過五關、跳繩、踢銅罐、射彈珠、彈龍眼子,當然少不了抓蝦、找蚯蚓釣魚、找鳥巢、抓知了、鬥蟋蟀、玩水,以及拔甘蔗、挖番薯、控窯等。偶爾晚上遠處會傳來野台戲的聲響,尤其是布袋戲中,高手出招,拚鬥到日月無光的捶炮聲,拼拼蹦蹦興起的 話,馬上呼朋引伴,抓起高凳子,就朝著聲響的方向奔去了。在沒有月亮的晚上,連地上都是黑的,看不到路,這時就得抬頭看著樹梢,摸索著行進的方向。


  二O一二年的今天,我住在北台灣,回頭看看,我像是從原始跨入文明,而這一切的變化彷彿是不知不覺的。


輾轉的學習

  我念了五所小學,家有四兄弟,父親初任公職,後也曾跟著母親務農,也開過雜貨店、小孩吃喝玩樂店,後又回任公職,母親一直跟著父親同甘共苦,撙節開銷。


  小學一年級念三所,首先是澎湖馬公國小,澎湖是純樸、安靜、風大的島嶼;其次是台中沙鹿國小,每天第二節下課全校一起跳舞;在彰化溪湖國小升上二年級,還記得當時一元可買兩個饅頭;台北老松國小升上三年級,見識了繁華的都市;台北內湖國小念到畢業,感受了美麗的山和湖。


  這樣頻繁的轉學,無形中培養我遷徙的個性,日後入職場,每到一個地方,我總習慣把東西盡量放在一個抽屜,要走的時候一拎就好了。同時也讓我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少年的煩惱

  由於那年代流行打罵教育,學校也是,家裡也是,我也深受其苦。每此總要喊「我下次不敢了」,表現一副惶恐羞愧的樣子,才有機會被放過。自尊心常受損,加以常轉學,難免感受到新同學的孤立,而且入國中有次放學時,還被處罰在司令台上面對全校師生半蹲,兩手平舉。只因當時天天放學時,大家都莫名的興奮,我也混在凌亂的隊伍中嬉戲,一下子沒注意到靜肅的殺氣已然來到,由於我是乖學生,而且腦海裡有常被修理的可憐識種,因此被挑中了,讓訓導主任有殺雞儆猴之快,而無後顧之憂之患。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上下學不敢抬頭。


  自卑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然穩固建立。接著青春期的好戲上場了,性幻想又加深了内在的矛盾,早就忘了這世界還有一種情緒,叫做快樂。當時大概就只有性幻想能讓人紓解壓力,然而卻換來另一次更深的空虚感。


  入了高中,課業壓力極重,同學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高手,一個比一個天才,我也跟著大家背起英文字典,儘管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莫名其妙的畸形。可是當時處在那種環境氛圍中,沒有主見與自信的人,永遠是環境的試驗品,自卑、內向、緊張、課業壓力、性幻想、倦怠乏力從四面八方襲來,上課總是在撐眼皮,總是會碰上一兩個好老師,會默許你睡著的。高二時每個月總要感冒一次,每次週會總是站到撐不住蹲下來。怎麼熬過這種毫無希望的日子啊!


  當時每天通車要三小時,因此高三在外面租屋K書,記得晚上常常累到真的念不下去了,躺下去總是九點,翻來覆去到十一點還睡不著,而同寢室的室友,卻是十一點躺下去二分鐘就打呼了。學校晚間也開幾間教室,給同學奮鬥,怎奈每次都挑靠門口的座位,因為坐五分鐘就想睡了,趕快出來吊單槓、洗把臉提振精神,有什麼用呢?還不是只維持五分鐘。


  成績當然別提了,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生活中,這世界早就變質了,變成灰色的,有人能幫助我嗎?沒有的,家中早就沒有這種功能,朋友也早就沒了,只有成績,除了成績,還是那扶不起的成績。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我會發現,原來智慧只是好個性的產品,智慧其實只是一種思考的慣性而已。


  還記得當時高中畢業紀念冊,我的留言是:隨著前人錯誤的腳步,我一路跋涉過來,願今後值得我驕傲的是「苦心」和「誠心」。


難逃的強迫症 —— 長期的奮鬥

  隨著長期的自卑、内向、不敢表達,產生了煩惱、痛苦哀傷的情緒,再加上獨自在家準備重考大學的壓力,慢慢地出現了憂鬱症、輕度躁鬱症,接著乾脆來個自閉,以保護自己謝絕一切的干擾,除了揮不去的哀傷,最後就是可怕的恐慌症與強迫症上場了,你能體會拖鞋要擺好幾次,門要關好幾次的感覺嗎?再來更別提了,輕生的念頭自然會浮現。


  到這裡已經知道自己毫無退路了,全世界已沒有一個人能幫助我了,因為我的個性早將他人遠遠隔離開,別人的好意也總會轉譯成自卑的加重,怎麼辦呢?連看著人,跟人說句話,好像都是千斤重啊!每次都要驅動極大的勇氣,來克服心中的不安,你能想像整天不講話,心事重重,陰陽怪氣的人嗎?可憐啊!


  當時,甚至所有的感覺都麻木了,都想逃避,都去否定,像行屍走肉般過著生活,也搞不懂別人的歡笑有何實質意義,彷彿一切都是虚假的。記得那時有一次不小心受傷了,心中居然還會莫名喜悦,因為那切膚之痛是真正的感覺,可讓人暫時離開一切都是虚假的精神牢籠與迴路,精神突然清新得到解放,這是多麼奇妙的心理轉變。在那否定一切的日子裡,最後我發現有一件事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定的,那就是心中痛苦的感覺。我就想,人生的目的應該就是追求快樂了,而我,必須要走出來。


  好幾次鼓起勇氣希望改變,但談何容易啊!記得有一次,要求自己今天一定要跟十個人說話,就這樣踏出門去,不認識的人也設法找些話來說,最後只碰到兩次機會,但已是很大的進展了。


  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時間熬過那段時期,也許是一年、三年、五年吧,反正失敗、挫折與絕望是家常便飯,常常覺得有點進步了,不久卻又陷入更大的失落,就這樣一起一落,一起一落,慢慢收集、累積一點一滴的成功經驗,到後來已經可以靠些微的勇氣,撐出一個不堪一擊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為何當時會如此辛苦,原因是那時的勇氣其實是建立在恐懼之上,是以不安為基礎,當然不穩固。


  入大學後,所參加的「學習成長團體」,可說是改變的關鍵,至今仍印象深刻。在全然接受的氛圍中,在愛的關懷中,大家都說出了彼此成長過程中的最痛,八人中有六人泣不成聲,這讓我毫無畏懼的卸下心防,露出真實的自我,接受真實的自我,讓我有機會從最真的地方再出發,重新成長,就像是剛出生的小孩。現在回想起來,「接受」與「愛」,確實能讓人不再手足無措,不再自慚形穢,讓人可以自在的表達自己。而當內在的真實面呈現後,就有了改變的契機,而信心也就建立了,這應該是成長的祕密。


  之後入伍當兵,雖然已稍有進步了,然而在軍中我擔任的是排長,這角色和我的個性差太多了,每日總還是經歷著人格鍛鍊的震撼。接著退伍後,回學校繼續進修,其間個性的磨練也不曾停過。畢業後,也曾參加演講比賽得名次,這次我是懷抱著愛心來演講,當然還是需要鼓起勇氣,還是有一些忐忑,但是對我而言,已是破天荒的好經驗。到如今已過了三十年,這可能是一輩子的功課。


  現在我終於發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強迫症,其實就是固化的慣性罷了。如果這星球上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強迫症,那你將會毫不自覺。而所謂的害羞與自信,在還未覺醒之前,也都是慣性而已。


  由我這長期奮鬥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固化的源頭在於失去了平等心,無法尊重並欣賞每個人的特質與學習過程。失去平等心就有對立,就會被好壞、是非、善惡的成見束縛住,不安就產生了。不安久了成慣性,強迫症就自然長成了,而這些都與當今社會的集體意識有關。現在社會的集體意識,尚未進化到能讓每個靈體得到最大的成長喜悅,仍是停留在利益的追逐中,彼此對立、內耗、受傷、不安,讓人們無法真實地做自己,以至於失去了更大利益的創造與同享。


  然而換個角度來想,若能從這樣的環境掙脫出來,那靈體的各項能力當能更上一層樓,可以在本源與慣性間運用自如,以得到當下的自在。以此看來,過程雖辛苦,但似乎也是每一個靈體必經的路程。


可怕的頭痛

  我在二十餘年前,曾患過長達約十年的頭痛,每年在 春秋換季時,早上九點多開始,就莫名的痛起來,痛到眼冒金星、嘔吐、頭暈。痛點大約在右頭心處,曾吃過普拿疼,但效果不佳,也曾痛到用頭去撞牆,效果還好,但也維持不了多久。大約痛到十二點左右會好一些,而下午也常常會再痛一回。


  這種可怕的日子似乎毫無止境,最後鼓起勇氣去台大醫院做了腦波檢測,結果無異狀。同事常常看到我皺著眉,瞇著眼,不說話,就知道我又頭痛了,知道我需要安靜。


  多年後,我找到了幾個有效的方法,喔,對了!我還有長期鼻子過敏的症狀。當我按壓右側鼻孔內部深處一點很痛,但頭痛約五分鐘就緩解了,且可以維持較長時間。另一種方法是用冰片塗抹在右側頭部,也很有效果。還有嘗試過頭痛音樂,也曾覺得頭的內部有一點鬆開來。


  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我心忖著,中醫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想必是不通了,那痛不就是正在打通嗎?所以痛不就是好事情嗎?既然無法逃避頭痛,是不是可以享受打通的痛感呢?當這顆忍痛的心放下時,突然間劇痛增加數倍閃而過,但說也奇怪,從此痛就很少再發生了。


  事後回想,當時痛處血管應該是放鬆擴張了,而所有被我忍積多年的代謝廢物,全部一次釋放出來,難怪會劇痛。同時我也慢慢體悟到,每次頭痛前胸部會先緊繃,也就是心不安也。所以痛的產生,起於氣不暢,氣不暢起於人生觀受束縛,有固執的識種,就會有固執的氣流,久了自然累積成重病。因此,八識淨化才能健康,任何事情同時看到兩面,才能放下那顆頑強追逐或逃避的心,讓氣沉下來,周流無偏。所以唯有赤子之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附帶一提改善鼻子過敏的好方法。少吃冰冷,洗完澡頭吹乾,睡覺時將枕頭立起,頭頂著睡,或是將手掌置於頭頂睡,以保持頭部的暖暖。還有就是別太累,保持精氣神的充沛。當然這些對頭痛的改善也很有幫助。


牙痛的折磨

  由於長期精神與體力的折磨,肝鬱、脾虛、腎虧,再加上長期排便不暢,虛火一直很大,牙齦一直處於發炎狀態,刷牙一定會流血,久了牙齒歪斜,咬合不良,到了四十歲,開始鬆動,一顆一顆掉下來。


  牙醫幫我洗牙,血冒得太厲害,索性告訴我,牙齒沒救了。聽朋友建議,用了抗敏感牙膏也是沒用。後來碰到一位牙醫,說有得救,她洗牙洗得很深,將牙齦組織都切開,然後再用針筒注入一種促進生長的液體,可怕呀!那種椎心之痛,我忍了三回,每次淚水都噴得滿臉,最後我告訴自己,隨它去了,寧願掉光光也不治療了。我認識一位百歲人瑞,牙齒三十年前早就沒了,看她用牙床咬也吃得不亦樂乎,說話也聽得懂,臉型也不錯,有啥不好呢?在這幾年,我掉了不少牙齒,每一顆開始痛到掉的過程約一個多月,真是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有幾次都是痛到昏睡過去。為了保有剩下的牙齒,我開始改變生活,減少工作時數,早點就寢,讓自己有充分休息的時間。同時 也注意到,喝含糖咖啡,牙齒很快就會酸痛,改喝茶馬上就改善了。


  我想以後若想有一口好牙,大概只有植牙,或是種上牙齒母細胞。當然若有傳說中達摩祖師的功力,袈裟一圍,牙齒復生,那是更好了。


職業的轉變

  常常有人問我,你大學念什麼?為什麼念森林會來考中醫呢?多年來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最後終於知道了,答案就是:命運的安排。


  當我開始任公職,在陽明山上養花蒔草時,一邊也在修博士,由於我一直找不到人生的目的,所以對人生毫無規劃,念書也只是一種慣性。最後我終於念不下去了,因為看不到前面的路。同樣的任公職也看不到前面的路,因為個性似乎不適合。當時剛好父親退休後潛心研究中醫,我也就跟著學,苦學十年後,終於考上中醫。經過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訓及台北市立中醫醫院臨床醫學訓一年半後,開始行醫,至今已近十年了。其間的辛酸苦辣,較任公職有過之而無不及,公職還有退休,此路是無盡的,學習辛苦,考試苦,行醫也辛苦。


  至今,我終於明白,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一樣的,說穿了,都是個性的磨練,與知識、經驗、智慧的成長,都是在圓滿內在與周遭的環境,以增長自在逍遙的功力。


善書的搜尋

  記得國二時,有一天晚上告訴自己,今天一定要想出人生的目的才睡覺,最後撐到凌晨兩點還是撐不住了。此外,當我開始行醫時曾莫名其妙地告訴自己,十年後要開始修道,可見找尋人生目的這念頭,一直縈繞在我心中。


  起初我一直反覆看著《老子道德經》和《六祖壇經》,後來無意間發現寺廟有許多善書,道理講得很妙,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書據述都是透過「天人交感——自動書寫」的方式著作的,古代稱扶鸞。為了追尋宇宙真相,我開始廣泛收集全省的善書,同時也看西方的通靈書籍,總數約三百餘本。最後我發現《大道系列叢書》闡述的較為齊全且深入,因此投入了相當大的心力,於今已六年。


  由於我實在想像不出何謂扶鸞,曾親臨大道系列著作現場,以了解整個過程,其過程是這樣的,每週排定固定時間,在唱誦儀式後,執筆者執紅筆快速在黃紙上書寫,旁邊有三位同時唸出所寫之字,時間長達一個多小時。一分鐘可寫六十字以上,那些字仔細看都看得懂。後來我在網路上搜尋,發現還有很多種書寫方式。妙的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等事,從小到大教科書也從來沒有介紹過,一般人都只知道乩童問事等,不清楚扶鸞著作為何?


  由於我太想探求宇宙真相,所以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只要是宇宙的產物都可以參考,不怕它是對的或錯的,我想都有助於架構出宇宙的真相。這股信念支撐著我,讓我有機會發現能量的存在,了解「心念意識」及「因緣果報」更深一層的道理。


  然而,也因為接觸了靈界訊息,讓我陷入了另一種矛盾痛苦中。當靈界訊息成為權威時,人類常會過度解讀,形成狂熱而失去理性,或受控制而不能自主,進而影響了家庭生活,干擾了正常的社會功能。


  靈界訊息的出發點一般而言都是好的,然而「方便法門」卻可能成為「究竟法門」的阻礙。尤其是透過神明動了所謂完清業債的念頭時,雖可緩解燃眉之急,對窮途末路之人,是一大福音,然而若拿捏不好,卻可能會進入無止境的牽纏,越理心越亂越慌,永遠計較不完。


  其實任何因果皆非單一事件或單一人的作為,其牽連層面皆極其深遠,甚至包含整個宇宙,無限長的時空。因此過度簡化將無助於對真相的了解,有可能使靈體始終停留在計較眼前得失恩怨的階段,阻礙了靈性智慧的成長。無怪乎,佛教會摒棄靈通,主張行善布施、迴向一切;耶教會不論過去因果,主張重新做人、博愛世人。道家的主要經典會主張無為,法自然;儒家更言明敬鬼神而遠之,行忠恕之道。而這些主張,可使人們面對人生困境時,能逆來順受,運用智慧行宇宙一體的大愛,從而在無形中圓滿了一切因緣,成就了一切的智慧與德性,這不是很好嗎?


  此次的痛苦經驗,讓我體會到有些虔誠信仰者,內心深處所可能藏有的痛苦、恐懼與無奈。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夫妻的磨合

  結婚需要因緣,也需要一股勇氣與衝動。所謂異性相吸,彼此總是有對方所沒有的優點,才會有所追求。然而一旦結婚了,就不一樣了,對方的優點已得到了,不新鮮了,轉而希望對方改變缺點。


  其實任何事物皆是一樣,一旦擁有,就無感了,就得再朝下一目標前進。這原本是無可厚非的,人總希望不停的進步,然而錯就錯在把責任都歸在對方,總是希望對方改變,總是希望對方為自己心目中的「共同目標」奮鬥。試想想,有幾個人能改變自己呢?自己都改變不了,將心比心,對方又怎麼可能改變呢?要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我們看到的都只是冰山的頭,那沉在水面下的大塊頭才是不可動搖的老本性。每個人都有千百個無奈啊!


  我們所有的不如法行為,下面總是由無知、憂慮、惶 恐、懦弱、無助、憤怒所支撐的,所以當我們被批評時,總會有一把無形的利刃深入内心,不自覺的情緒反應就蹦出來了,這就是業力的作用,也是八識田的作用,一般人是毫無招架之力的,只有任由他因上加因,果上加果。


  尤其是小孩子的管教上,意見最易相左,常常一方認為對小孩好,另一方卻覺得是在傷害小孩,最後都只好妥協,若不能妥協,一方就要退讓,另謀補救的方法。大男人 時代已過去了,現代女子都有學識、有工作、可自立、有主見。古代中醫曰:「女子多鬱。」這年頭,如果男人的觀念不改,可能漸漸要反過來了。


  這麼多年來吵吵鬧鬧,被逼得毫無退路,我已漸漸清楚了,這不只是夫妻的問題,而是人生觀的問題。除了自己徹底的選擇了自己人生的定位,別無他法。


  一個家是由男女組合,剛好就是陰陽、好壞、是非、對錯之相對世界的縮影,當然會爭吵不斷,即便是事事順著對方,也無濟於事,因為是非、對錯、好壞常會反轉,彼此還是會相互責怪。因此,唯有另由宇宙中尋得堅定的力量源頭,作為行事的標準,事事新奇,事事學習,常常發覺到可以感恩的事物,並脫離本位主義,把關愛的心放到對方身上,照顧到對方尚不知如何開口的需求,方能改變彼此的自我中心,而減少爭吵的立足點。這時家會成為極佳的身心靈成長場所,因為天天見面,問題無法逃避,而且每天都有機會重新來過。


  如此看來,夫妻之間磨合的關鍵,就是自己尋求改變,切莫要求對方改變,唯有自己向內求,能改變,才是自然驅動對方改變的最大動力,否則只有反效果。而最究竟的改變不是遷就另一方,也不是選擇一個價值觀,而是真正跳出人間的是非牢籠,由無中生有創造出一個絕對的安定力量,並源源不絕產生慧智,讓彼此都有蛻變的成長喜悅。說是創造,其實也只是尋回被遺忘的赤子之心,再好好地開發運用。


子女的教育

每對夫妻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常看到許多父母很用心的栽培小孩,很有目標,很有理想,讓小孩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好似當年自己所羡慕的,都要在小孩身上實現才安心。


我常覺得自己都擺不定了,自己都不知道該追求什麼,所以對小孩也沒有特別的安排,只希望他們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成長。


雖是如此,在這競爭的世界,總會對成績有所要求,希望比他人好。卻沒想到這就是惡夢的開始,每個家長皆希望自己的小孩好,然而受苦的卻是小孩,造成現在的小孩「極少人在念書,大家都在拚成績」,其實古代又何嘗不是呢?可悲呀!這種痛苦的渴望心情,直到我終於認清了事實,才漸漸放下。我觀察到成績、名次與未來的成就未必正相關係,成績好不代表智慧高,成績好不代表將來會比較快 樂,更不能和賺錢畫上等號,最重要的應該是學習的態度。


教育子女後才發現,原來每個小孩的秉性從小就不同了,各有所長。小孩子其實有很多優點是大人們早忘記的,對我而言,與其說是教育小孩,不如說透過這過程大人們學得更多。


首先要學的就是接受,因為每個小孩先天擁有的能力本就不一樣,在小學以前你可以隨意的要求他學習,但中學以後當他熟悉這世界的面貌及身體感官的使用時,他的本性就開始能自由地表現了。這時父母只能陪伴引導,畢竟他有他的心靈地圖要展開,有他的内心呼喚得去完成。


循環的宇宙

  我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是循環的。在人間可看到生命的誕生與終了,難道靈體就沒有誕生與終了的時候嗎?靈體既然可以視為原靈與識種的組合,那當識種清空,回到囝囡的本質時,是否代表一切又從頭開始呢?又得重新學習,又再次認識了我的存在,又淨化了八識,又學會了一切宇宙的道理。(註:囝囡,指小孩子。)


  若以此觀之,靈體有幾條出路,一條是不停的投胎,不停的輪迴;一條是不停的下墜,最後歸零再重新開始;一條是向上提昇,逍遙自在,如來如去;還有一條是網路上通靈人士的一個說法,當一個靈體學會宇宙的一切時,活得無限長時空時,有一天會很高興的選擇自動消失。就這樣完成循環的宇宙。


  這宇宙究竟是何模樣,任誰也說不清。我常認為宇宙的道理不曾被創造,永遠也不會消失。所有出現的終將消失,所有消失的終將再現。永續的宇宙存在於永續的循環中。合每一個靈體的特質剛好構成一個完整的宇宙本質。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就像是宇宙邊際的無解,難道宇宙就非得循環不可嗎?難道覺醒的靈體不能永存嗎?還是這裡面還存有太多的所知障、理障?希望有朝一日謎底揭曉。


我的選擇

  在這浩瀚無窮,充滿無盡疑問的宇宙中,渺小的我總也該有個決定,否則心會不安。

  由於觀察到每個剛出生的小孩個性皆不同,因此我期 待靈體是存在的,他顯現在我的習性、慣性、秉性、個性以及我的外貌上。透過地球上日常生活的體驗,我希望靈體的能力可以越來越強,智慧可以越來越深遠,內心及行為可以越來越自在。


  透過身心靈的融合與成長,我希望身體會逐漸轉變,可自在的轉換生存空間,人類可以不要再體會失去的痛苦,所有失去的都可以再創造出來。畢竟質能本來就是可以互換的,理論上應該是行得通的。希望人類的潛能帶著人類航向宇宙,追求成長後的喜悦境地,而且不生不滅真的存在,否則這一切有啥意義呢?


書在寫我

  有云:「我們做的決定,決定了我們。」當我覺得應該寫一本書時,只是覺得有一些體驗值得分享,可是下筆以後,我的思緒以及寫出來的東西,卻形成另一個緣,再次觸動了八識田中的含因,就這樣不停的回饋機制,牽動了內在思維空間的大探險,去到了不曾探索過的區域。而且,彷彿不走不行,不面對不行,否則就不圓滿一般。


  而我所探索的區域,相信在每一個靈體中都具足,只是有些人當下的興趣不在此,正在興奮地做不同的體驗而已。此外,在動筆這一年來,許多的靈感是來自於周遭所接觸的人事物,每當我有疑問時,一段時間後就會獲得解答,彷彿外在的環境,一直適時在幫助內在心性的渴望,只要你打開心靈之眼,就能看到。


  由此可推測,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事物,可能都有因緣,都與靈性的渴求有關,只是我們不曾覺察罷了。因此若能抓住每一次的緣,藉由外在的情境,看到自己內在心性的樣貌,將會發現時時都是轉變與成長的契機。


  此次經驗,讓我了解到所有寫書的與發表演講的,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經驗,也就是:當我們敞開心胸去完成一件事時,與其說我們在做,不如說我們參與其中,而環境完成了一切。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