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悲願深
本文一開始即見印光大師之自謙,説及他自幼眼睛不好,不能看經論,所以一心執持佛號。
重點在說明自性如來,非生非滅。學者每每在此處有惑,大師費心説得很清楚。
且勉你我要慈悲願深,生死心切!
▍以生時已將軀殼看破.此係最大一種利益。以女人每每唯戀幻質.日事妝飾.既無此念.自與淨土法門.容易相應。
▍念佛之人.決定能消除業障。其有業障現前者.係轉將來墮三塗之惡報.以現在之病苦即了之也。
▍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友人以時事新報徵文啟見寄。光企座下發揮佛祖道妙.以結法緣。座下以執心在內[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二]。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四].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徧[六].一心二門[七].等七題.令光作論。而曰擬作模範。
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兼以宿業深厚.生即病目。近十餘年來.一切經論.皆不能看。但只執持名號.懺除宿業。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論.况曰擬作模範乎。其謙恭自牧.誠可嘉尚。其意見錯謬.有不堪詳言者。
夫欲發揮《楞嚴》、《起信》之奧.何不取法乎釋迦如來.與馬鳴菩薩.及歷代古德之註此經此論者.而反擬以光作者為模範。是何異儒者欲發揮二帝三王孔孟之薪傳.不以《四書》、《五經》、《十三經》作模範.而以樵歌牧唱為模範。織師欲織迴文古錦.不取織錦者之法則以為模範.而取編蘆席之法則以為模範。何顛倒一至於此?
雖然,人之相交.唯貴各盡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歡喜納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辦.其供之之誠.與供無上珍饈妙味.等無有異。今以光所易辦之沙.供之座下。固知無用.聊將其誠。倘亦用以塗地.庶可滅我罪垢.長我福田。因將七題一串穿來.儱侗論之.以塞其責。
論曰.執心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乃凡夫之情見也。執心定不在內在外在中間等.亦凡夫之情見也。非直指見性是心非眼.即末顯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周徧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則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周徧矣。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觀之.豈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體真如。從本已來,原無一毫生滅之相可得。再進而論之,真亦不立,如本無名。一後跟轉,倘不隨三世諸佛腳後跟轉,則摸著者非衲僧鼻孔。乃阿鼻地獄鐵牀銅柱上火孔也。
達磨云:「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 少。」智者示登五品,南嶽示證鐵輪。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門,開眼尚難,何況實證。其有慈悲願深,生死心切者,宜隨遠公、智者、永明、蓮池,專致力于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也。書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妙性圓明,離諸名相。安用汝許多落索,分疆立界為?」予應之曰:「妙性雖離名相,名相豈礙妙性?虛空法界雖無疆界,疆界豈礙虛空法界?吾欲捨東往西,必須定南辨北。庶幾方向不迷,措足有地。又恐己見錯謬,欲請正于達人。是跛夫之路程,非輪王之輿版(輿版即地輿圖)。若夫通方開士,過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業道無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經禪錄,本自融通,有何混濫?盡吾之智,不能測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窺其藩籬。吾之鄙論,姑就吾之鄙機言耳。子何以迦樓羅王之飛騰,用責于幪螟蚊蚋,而令其齊驅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