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來如生木,在水中時難以捕捉,既然如此,不如進入貧僧的肚子裏化爲大糞,喝!

有一天一休從庭院的水池裏撈出一尾大鯉魚,便在廚房裏煮著吃了。其他和尙以爲一休瘋了,連忙向師父秉告此事。
像外和尚急忙趕去問一休說:「一休,你爲何要殺生?」一休回答道:「我是爲了引導超渡而吃牠。平日只吃蔬菜會精力衰退,甚至疲勞到不能唸經,所以我吃牠養精神。既是爲了引導超渡而吃,又有何不可?」和尙反問他:「你懂得如何引導超渡嗎?」一休便回答說:「你,原來如生木,在水中時難以捕捉,既然如此,不如進入貧僧的肚子裏化爲大糞,喝!」
和尚聽了大爲驚訝,所以只罵了道:「今天可以寬恕你,日後不可再犯。」便結束了這場鬧劇。
引導,乃指引入佛道,由此意思演變成擧行葬禮時,法師頒法語給死者,告訴人們前往極樂湼槃的道路之宗教儀式。一休並不是爲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是透過行動去諷刺批評寺廟及僧侶們,藉著引導超渡的儀式,隨便埋葬死者,向其親屬收費,作爲收入來源。
所謂「如生木」,「生木」與「驕傲」的日語恰爲諧音,所以此句爲「你經常很驕傲」的意思。
所謂「進入貧僧的肚子裏化爲大糞」,是指鯉魚與其在水池中寂寞地生存,不如被人吃了當成養份較有價值。乃是強調自我犧牲,成全他人的「慈悲心」,是「死而後生」的境界。
死而後生換成今日的講法,不外是「脫離日常行動」。吃是最平常的事了,當時僧侶的三餐是簡單的素食,而不顧一切去吃鯉魚是最典型的反動,亦即脫離日常行動唯有懂得滿足變化需求的人,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