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休不拘泥於自我,無論市井或深山都可以爲家。

出家人多居於深山幽谷修行,但一休禪師卻常出現於市井教化大衆。
曾有人好奇地詢問一休禪師:「您爲何留連於市井呢?」禪師回答道:「只要一休不拘泥於自我,無論市井或深山都可以爲家。」換言之,只要不拘泥於自我,住在深山幽谷或繁華市井並無不同。
住在市井之所以會動心,是因拘泥於自我之故,如果可遠離自我,無論住在那裏都不會動心,此乃「無心」的境界。
住慣鄉下的人剛搬進鬧區會無法適應,會因交通噪音而無法入眠,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便不會再感到難過,這是習慣問題。有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當你接受且認爲噪音是環境的一部份時,不再感到刺耳。如果能把感受噪音的自我消除,無論是鄉下或閙區都一樣可住得很舒適。
要維持舒適的居住環境,需講求空氣、光綫和音量:空氣包括了適當怡人的溫度與通風、光綫包括陽光或適度的人工照明、音量必須減少噪音的干擾等,當三者都達到要求,則算是理想的環境。
人要在鬧區的大廈裏安眠,必須借重鋁製的隔音板,否則會無法入眠。日本京都大學的松浦教授表示:「人若能每天曬三個半至四個小時的陽光,便會有滿足感;若持續達六小時以上,則會有充實感;如果不足三小時,將引起心緒不寧,對周遭不滿。」
高樓大廈林立,曬不到陽光的房子總令人心理覺得不安。以前當外國剛出現地下鐵時,有人認爲反正是行駛地下,車廂不必有窗,尙可減低成本,於是引入了無窗戶的車廂,不料,竟引起乘客的緊張感,不得不立即拆除換新。情同此理,大樓的電梯若能有窗戶,將可鬆弛乘客的緊張情緒。
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一,一種人會逐漸習慣,另一種人會有如芒刺在背,使不舒服的感覺更甚,後者乃因自我過度膨脹所引起。平凡人要突然消除自我是很困難的,既然如此,不妨從消除噪音、保持適度的光綫和調節溫度著手。